“昨天夜裏,救護車送來一位已經休克的大爺,我們趕緊跑過來給他做了檢查,初步判斷是××,馬上實施搶救。經過4個小時的手術,大爺終於脫離了危險。在這裏,我想和大家說,一定要注意身體,身體是本錢。”
當看到“XX醫生”發布的上述視頻後,你忍不住為這名患者揪心,又為醫生的醫術點讚,還想順便為自己的身體做下自查時,殊不知,這個讓你感動的視頻裏,從文案、場景乃至醫生本人,可能都是“假”的。
一縣級醫院竟“認證”了
50多名整形外科“醫生”
家住北京海澱的楊女士這幾年來看過不少醫療健康科普直播,她最近發現一件怪事:不少“網紅醫生”的直播間裏沒有醫生。
“出鏡的基本是助理,連線觀眾後會通過‘加薇’‘+威’等同音不同字的表述獲取聯係方式,將其引流到其他社交平台。有很多次,我在這類直播間詢問疾病或症狀,助理都不會正麵回複。”楊女士說。
根據楊女士提供的線索,記者點進一個擁有100多萬粉絲、資質認證為“北京××醫院皮膚科××醫生”的直播間,發現該醫生博主主頁資料顯示為男性,但直播出鏡的卻是一名女性。
對方在直播間自稱是××醫生助理,並通過一係列話術將直播間的用戶引導至另一個無資質認證且粉絲量較少的普通賬號,稱該賬號為專門的客服號,負責和用戶一對一溝通,並讓記者添加“醫生”的社交賬號進行付費谘詢。
還有一部分醫生的認證信息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有的醫生在平台上認證來自某知名醫院,但實際上在該醫院並無此人;有的醫生認證信息過期,已從認證醫院離職但未更新認證;有些人直接盜用他人身份信息進行認證,以此騙取公眾的信任。
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研究中心主任劉鑫在調研時曾發現,同時認證為山東某一家縣級醫院的整形外科醫生有50多名,“縣級醫院科室的醫生一般隻有五六個,50多名醫生不符合常理,其中顯然有很多醫生是虛假認證”。
對此,劉鑫指出,網絡平台的醫生認證信息造假行為,顯然違反了醫師法的相關規定,還可能構成刑法中的偽造證件罪、詐騙罪,“因為該行為可能會誤導患者,使患者在無法得到有效治療的情況下,造成財產損失甚至生命危險。”
口腔醫生熱衷講男科知識
記者注意到,有些醫生會發布遠遠超出他們各自專業領域的科普內容。
例如,有外科醫生跨界分享腸胃健康知識,有耳鼻喉科醫生的內容廣泛涵蓋婦科、兒科等多個領域,還有些醫生在科普視頻中熱衷於講解兩性知識,發布大量“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識”等私密話題內容,賺取流量。
來自山東濟南的李女士說,她曾在短視頻平台刷到過口腔醫生講解兩性健康話題,“本職的醫學科普不做了,就是熱衷於講解男科知識、兩性知識,什麽流量高說什麽”。
有些“網紅醫生”會進行擦邊科普,在鏡頭前不僅限於身著白大褂進行傳統的醫學講解,還會穿著如吊帶裙、露腰裝、緊身衣等服飾,通過劇情演繹的方式增加互動性,提問和回答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露骨。
還有些“網紅醫生”進行“偽科普”,導致不少觀眾步入誤區。
在某網絡平台上,有些“網紅醫生”以“親身經曆”的方式,展示各種所謂“視力恢複”技巧,聲稱隻要按照他們的方法進行訓練,視力就能得到顯著“改善”甚至“恢複”,可以從深度近視800度降低到100度。但其實,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早已對此展開批駁,強調目前醫學上尚無有效根治近視的方法,隻能通過科學矯正、改善用眼習慣等避免加重。
花樣百出還是為了帶貨
對於網紅醫生直播“帶貨”,多部政策性文件都做出了相應限製。
《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提出,嚴禁向患者推銷商品或服務並從中謀取私利;《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提出,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大型醫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提出,加強對醫務人員利用職業身份參與醫藥廣告的製作、發布或直播帶貨等變相發布廣告行為的監管。
還有些醫生在與某直播平台簽訂的“承諾函”中明確表示,“不得以任何形式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廣告,不以任何形式引導用戶就診”。
但“網紅醫生”千方百計博流量“變現”的行為仍層出不窮。
在某短視頻平台,記者看到多個“網紅醫生”開通了櫥窗帶貨功能。盡管他們的視頻主要內容為健康科普,但其帶貨的商品卻五花八門,從養生保健品到日常生活用品、廚房用具等,種類繁多。
還有一些醫生在視頻中隻推薦某些成分或配方,並不提及具體產品,但會在評論區以回複粉絲提問的方式進行“指引”,暗自打廣告推銷藥品。
北京市民劉先生前段時間帶狀皰疹複發,身心都受到折磨,有天晚上刷短視頻時正好看到一名“網紅醫生”在科普帶狀皰疹,他在評論區留言詢問有沒有藥物推薦。過了一會兒,這名“網紅醫生”回複他:可以試試××藥,絕對有效,不但能治愈帶狀皰疹,還能讓你免受神經痛後遺症。劉先生下單買了一瓶,可塗抹一周後也沒有任何效果。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強大的市場、用戶需求以及“網紅醫生”自帶的私域流量,讓資本看好這些“網紅醫生”的變現能力。“‘網紅醫生’通過打造自身IP來提升門診量,以直播打賞、櫥窗帶貨、在線問診等形式變現。”
加大監管力度是關鍵
實際上,針對醫療“自媒體”亂象,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一直在加強監測和處置。
今年5月印發的《2024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要求規範直播帶貨,淨化網絡環境。加大對涉醫網絡直播帶貨、信息內容、傳播秩序等的監管力度。
前不久,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五類突出問題,其中包括“偽科普”“偽知識”混淆視聽,冒充醫療衛生、司法等領域專業人員,開展不當營銷;直播過程中衣著暴露,刻意展示帶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動作,言語挑逗,發布“軟色情”“擦邊”“泛黃”內容。
各大平台也積極響應,采取包括封禁賬號在內的多項措施,針對涉及散布“偽科普”與“偽知識”、誤導公眾的所謂“網紅醫生”及知名大V賬號進行嚴肅處理。
一些醫院也在加強對醫療視頻直播及網絡問診的約束與監管。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印發的《自媒體平台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任何個人未經授權不得以醫院或院內部門、單位名義申報、運營各類自媒體。
有律師指出,加大監管力度是改善“網紅醫生”亂象的關鍵。
具體來看,網絡平台應該加強對醫生認證信息的審核和管理,確保所有認證信息都是真實、準確和完整的,對於利用醫生身份開設直播進行帶貨的賬號應予以封禁。衛生健康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應監督醫生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不得利用職業身份進行直播帶貨行為。對於“網紅醫生”變相或直接發布的涉嫌虛假宣傳的廣告,應及時查處並依法予以處罰。
要想避免醫學科普領域的“劣幣驅逐良幣”,應當鼓勵“網紅醫生”傳播正能量,創作有益於民眾健康的科普內容。同時完善激勵機製,鼓勵醫生在合規的前提下創作優質科普內容,滿足公眾對醫學知識的需求。還應加強對醫生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的教育和培訓,讓醫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提升職業道德水平。最終讓互聯網為健康知識的傳播提供積極助力,也讓醫學科普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