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一位30年前的高考狀元,和他放棄高考的女兒

一位30年前的高考狀元,和他放棄高考的女兒

文章來源: 穀雨實驗室 於 2024-09-10 20:07:4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腦子是傻瓜嗎

去年年底,範美忠開車送女兒小鷺從崇州回成都市區,路上堵車,這位曾經的高考狀元想起女兒艱難的數學學習,隨口問了句:“究竟要不要參加高考呢?你怎麽想的?”小鷺馬上滿17歲,這次她沒有沉默,或像之前一樣岔開話題,她很鄭重地對父親說:“我還是不想參加高考。”

聽到這句話時,範美忠想,不用高考,也就不用再給她補習數學,他感覺反而鬆了口氣:他決定放手了,女兒有自己的人生和命運。

在決定放棄之前,補習數學是範美忠和小鷺之間的頭等事項。範美忠是那種要求極致的父親,女兒學習美術,如果參加高考,那就要讀國內最好的美院——他精心計算過,數學至少要達到一百分:意味著做對所有基礎題,攻下一些中檔題。

相對學校裏的高中生,早早離開學校接受家庭教育的小鷺的數學落後了四五年,她學得慢,也學得晚,父母將培養重心放在文學藝術上,因此她的數學至今仍然停留在初中水平。

作為90年代的北大曆史係畢業生,家鄉的中學裏第一個考上北大的縣城狀元,補習女兒數學的重任落在了範美忠身上。他對高中數學的記憶是:高一一年沒學數學,他考60分,高二自學一年,他考回高分,最後高考發揮失常仍然考上北大。

時間過去了三十餘年,範美忠決定重新撿回這些知識。他買回從初一到高三所有的數學教材,一頁頁重新自學,從一元二次方程到解析幾何、線性代數……直到現在,這些花花綠綠的課本仍然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

書架上的數學書?範美忠

補習時間定在每個工作日的上午。範美忠自認已經放低了很多要求,他講公式“S=vt”(距離等於速度乘時間),舉生活中的例子,成都回隆昌210公裏,開車三小時,時速多少?小鷺反應不過來要算除法,範美忠耐著性子講了三遍,轉頭一看,小鷺仍然一臉懵。

“腦子是傻瓜嗎?”範美忠控製不住脾氣,“你腦子轉一下嘛。”

範美忠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的困惑,“班裏很多同學中午做題晚上熬夜,怎麽會考不好呢?”現在這個疑惑落到了自己女兒頭上:他能夠憑自學輕鬆地應付高考,但“她怎麽就不行呢?怎麽這麽笨呢?”

在小鷺眼裏,父親擁有超於常人的頭腦,這讓他不容易理解“學渣”的辛苦,“他每次隻給我講題怎麽解,也沒告訴我怎麽去學,或者這一整套理論怎樣,他可能覺得都能套公式,但我真不會。”

她感興趣的是文學和美術,家裏書畫遍布,14歲時的一幅畫便被麓湖A4美術館收藏,但數字、公式和邏輯推理很難在她腦中留下痕跡。沒有經曆過緊張的學校生活,沒有體驗過題海戰術,讓她擁有了一種特別的發散思維,鬆弛中彌漫向四麵八方,“我大部分時間或許都沒有在用腦,其實自己也覺得它轉的好慢,因為每天除了短暫的課時之外我腦中剩下的莫過於:‘這片樹葉真光滑’‘咦,怎麽有蜘蛛?’‘我有點餓了’‘中午吃什麽?’‘這束光真好看’。”

這段雞飛狗跳的教學持續了大概半年,直到小鷺向母親哭訴:“我可以繼續學習數學,但是我不要爸爸再教我了,他太凶了。”

女兒的痛苦讓範美忠決定停下來,“我同她說,要不要高考自己琢磨。”

教育實驗

我在距離成都市區50多公裏的崇州鄉下見到了範美忠,他的頭發微微花白,架著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鏡,皮膚帶有陽光曝曬的斑痕。大概兩年前,範美忠租下這棟兩層的小房子,帶一家人從城區搬了過來。

他很喜歡這裏的靜謐,房子周邊是一望無際的綠,若天氣晴朗,能夠從二樓的陽台上看到白雪皚皚的幺妹峰,一座高達6250米的雪山。一樓是客廳,中心擺放著一張大木桌,靠牆有四排書架,桌上有一小摞書,最上麵一本是《俄國文學史》。

陽台上能眺望的幺妹峰?範美忠

從北大畢業之後,範美忠雄心勃勃,他痛恨大學以前沒有接觸過真正的好書,也沒有人引導他學會分數以外的東西,他立誌要回到中學,改變基礎教育的現狀,“教育要培養心智健全、有創造力的公民,我要向學生介紹曆史、哲學、藝術方麵的好書,進行曆史和哲學的思想啟蒙,著重於藝術和體育的教育。”也有更簡單的想法,“讓他們上大學之後不會同他當年一樣‘像個白癡’。”

成為老師的範美忠,他的“另類”幾乎貫穿了學生們的記憶。他習慣於滔滔不絕地輸出,完全沉浸在腦中的世界,幾乎感受不到外界任何聲音,隻有穆旦、超現實主義、行為藝術、艾略特……一位後來的四川理科狀元知秋在文學網站“榕樹下”回憶,“他一開口就告訴我們,中學曆史教材沒什麽好教的,接著便開始把我們知道的熟悉的一點點東西貶得抬不起頭,又狂轟濫炸般把一大筐我們聞所未聞的東西捧得天花亂墜。”結果是,這位理科狀元和他的同學們都迷戀上了文學。

女兒出生之後,他不自覺地按照魯迅《我們該怎樣做父親》的思路學做父親,在學校,他是“另類”的老師,在家裏,他又成了“另類”的父親。

不滿於格式化的應試教育,範美忠在小鷺小學2年級時就帶她脫離了學校(這時他自己也已經辭去了教職),小鷺從此沒有參加過任何學校考試。

小鷺的母親吳文冰全麵接管了女兒的教育。她受“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影響很深,這是基於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的教育哲學所創立的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即注重培養青少年自由精神、道德責任、批判性思維和高級社交能力的綜合素質,奉行“孩子要早日學會經濟獨立”的養活教育,以及找到自己熱愛的方向。

幾位誌同道合的家長聚在一起,每周五天集中學習,家長們自發教學,上午固定講授古詩古文,下午培養興趣如繪畫、書法、手工等,沒有課後作業,定期放寒暑假,此後小鷺一直在小班學習中成長。

範美忠沒有參加授課,他對低端的知識教學沒興趣,最在意的反而是女兒的體育。大概從十歲開始,小鷺陸續學過籃球、羽毛球、遊泳、乒乓球、滑雪、花樣滑冰。小鷺記得每次實在不想學一個運動時,範美忠總能替她找到下一個。

麵對女兒,範美忠總會想起在農村長大的自己。十八歲以前,他從未進過城。鄉下文化資源貧瘠,單雙杠等體操反倒是中學時代最難忘的記憶,直到大二那年世界杯,他才第一次認識足球,後來又成為籃球迷,但為時已晚,“至今我仍然耿耿於懷,少年時期沒能接受專業的體育訓練。如果有過(訓練),我會不會不一樣?”

執著於讓女兒參加不同的運動,也是為了不想讓女兒再有和他一樣的遺憾,但他控製不住地認為女兒沒有足夠投入,“我總覺得她練得不夠苦。”

比如滑冰,每周上課結束後,他時常會要求小鷺在冰場額外再練幾十分鍾,期待她能跳出漂亮的二周跳;後來跳繩,他規定一天一千個單搖,練好再雙搖幾組,每組30個以上;打羽毛球時,球發過來,小鷺舉著拍子經常對不準,與球尾擦邊而過,範美忠就著急地給女兒找羽毛球教練;直到乒乓球,小鷺握拍發球,範美忠又忍不住評價“你這個動作不對”,小鷺忍不住對他說,“其實你動作也不對。”

讓範美忠驕傲的是小鷺在繪畫上的天賦,“幼兒園時她就能塗抹出更亮眼的色彩,在繪畫有了形狀之後,就能感覺到她的想象力,我想這就是天賦所在。”直到小鷺滿16歲,範美忠試圖為女兒規劃未來,“如果要讀大學,高考是可以選擇的途徑。”

媽媽,你不覺得做父母的

總在刻舟求劍嗎?

過去一年,小鷺想清楚許多事,比如放棄高考。見小鷺之前,範美忠已經同我講過一些她的事,我不免有些先入為主,“你對數學不太感興趣嗎?”她糾正我:“也不能說是沒興趣,可能我學的很慢,但沒覺得這個學科不好玩,如果我有需要,或者突然想學,我還是會去學的。”

同樣否定的,還有關於畫畫,小鷺並不認同父親對自己“一直喜歡繪畫”的評價,“其實我從大概12歲之後都沒那麽喜歡畫畫。我爸說我適合畫畫,我就覺得他說的特別不對,我不喜歡。我找不到那種感覺,隻是看起來畫的多,比如要給朋友的生日寫詩或畫畫,我肯定選畫畫,因為簡單。”

小鷺給母親生日畫的桔梗花?小鷺

小鷺說話不快,聲音很輕,眼睛明亮,jk裙棒球帽,露出4個耳洞,右耳3個,其中2個是剛打的耳骨釘。理由也簡單,“很酷,想打。”

對於小時候離開學校這件事,小鷺沒什麽特別的記憶,小學二年級時,她某天回家,父親大發脾氣,聲音又急又重,小鷺嚇得大哭,很久後才明白是父親和學校的教育理念出現了衝突。沒過多久,父母告訴她“不上學了”。

她年紀還小,很自然地接受了10多個人的混齡小班,後來14歲時,一些朋友又選擇回到公立學校,身邊的同齡人並不多,她好奇地對母親提議,“我想去公立學校感受一下?” 吳文冰也沒拒絕,讓她去了解後自己做決定。

通過朋友,小鷺看見日複一日循環的語數外物理化、持續到近十點的晚自習,時間被精細地切割成小方格,以考試成績為量尺,“休閑”和“興趣”很難存在於此,小鷺打消了這個念頭,“每天都過這樣的生活還是太浪費時間。”

現在,她通過小班結識了許多朋友,關係最好的3位都沒有選擇高考,小鷺對大學也沒什麽不可或缺的感情,“最好奇的是許多人一起上大課的體驗,但僅僅為了這份體驗去讀大學,不太值。”她對未來的職業設想是,“自由職業,畫師、糕點師都可以。”

吳文冰曾和女兒認真討論過大學。她和範美忠都享受到過學曆帶來的好處——擁有穩定的工作和可預期的前途(雖然後來他們都放棄了),但小鷺問她,“媽媽,你不覺得做父母的總在刻舟求劍嗎?”

放棄高考之後,小鷺沒有了固定日程,從起床到睡覺,一天24小時都依賴她自主決定。但當你擁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有時自由反倒會成為負擔。母親希望她製定嚴格的計劃和目標,有條不紊地生活,每周還有複盤,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她原本計劃在早上七點閱讀古文,但出門散步、或者單純賴床總是會讓計劃以失敗告終。

去年,範美忠帶她去朋友的畫室,她在那裏學會了丙烯。有時她一整天都在房間裏畫畫,但掐表一算,繪畫時最多能專注15分鍾,時間一到,她必須去喝杯水、吃點東西或者單純放空一下。她有一位表哥,是母親口中榜樣式的存在,後者能夠製定並完成精確到分鍾的計劃表,每天雷打不動用兩個半小時拉小提琴,就像機器人一樣學習生活。

相反,她有過很多什麽都不想幹的時刻。“我會問自己學的這些有什麽意義?就會自然地延展到一切都沒有意義。”如何躍過這個時刻,小鷺知道必須要自己想明白。

“小鷺骨子裏和她父親一樣都比較要強,也可以說自視比較高,但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發揮才能,處於這種空虛狀態,她是不快樂的。”這是母親的觀察。父親的看法,倒是更加相信水到渠成,“小鷺需要時間去慢慢掌握自我管理。”

因此,更容易焦慮的是母親吳文冰,有段時間她決定收走女兒的電子產品。她保管小鷺的手機,將ipad交給範美忠。這導致他們之間最激烈的一次衝突。小鷺後來回憶,“母親收走手機時說‘不是不信任你,隻是想幫助你……’,其實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說,我想說你是什麽樣你就說什麽樣,你這個行為就是不信任。”

小鷺平靜地爆發,有一天早晨她沒有開門,中午和晚上也都沒有出來吃飯,範美忠勸過,沒答應,吳文冰按捺著等待,直到第二天小鷺仍然沒有出來的跡象,她忍不住找鎖匠來開門,門開了,小鷺平靜地坐在床上讀書。

小鷺那一周都待在房間裏,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睡覺,有時達到15小時,睡醒就坐在床上看積攢的漫畫和小說,讀完太宰治的幾十篇作品,她放空自己沉浸在文學世界。一周後,她拿到了手機、遊戲機的自由使用權。

在自由中學會自由

放棄高考已經過去了大半年,範美忠形容他和小鷺現在的關係是“彼此獨立,徹底放手。”

他不再管控女兒的任何日程,不要求完成任何目標,也放開手機、平板和遊戲機的時間。他扮演最多的角色也許是“司機”,比如冬天陪伴小鷺去阿壩州茂縣或汶川、秦嶺太白縣等地滑雪,他不會再時刻觀察練習進度,偶爾看下小鷺在雪場馳騁的視頻足矣。

接送她往返成都市區和崇州時,在車上他們也許會聊聊最近在讀什麽書,小鷺喜歡日本文學,範美忠就推薦三島由紀夫和芥川龍之介,至於會不會讀,“我就不管了。”如果有小鷺想讀的,隻需要告訴他書名,“我就直接買。”

範美忠現在主要負責照顧崇州家裏的三隻小貓,一隻是小鷺撿來的,一隻是朋友送的,還有一隻流浪貓,溜進家門蹭吃三個月,暫時沒對人類放鬆警惕。他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想要的《紅樓夢》研究,也給自己製定新目標,每天投50個三分球,提高命中率,生活規律而充實,但偶爾腦海中也會劃過猶豫,“徹底放手是不是不負責任呢?但如果介入分寸點又在哪裏呢?”

家裏的小貓?小鷺

吳文冰放手的時間更晚,範美忠退場之後,她和女兒仍然圍繞“自我管理”搏鬥。她的焦慮和擔憂在女兒一次次的表達中被漸漸撫平。小鷺同她分享未來規劃的路徑,“比如她會怎樣養活自己,寫的文字有打賞、能夠製作點心、繪畫設計稿能賺錢,這些都是她熱愛的方向,也許未來她工作累了,會用工作攢的錢去國外藝術大學進修;雖然她現在自我管理能力確實不強,但需要空間。”

吳文冰決定讓小鷺去把握自己生活的節奏。五月開始,小鷺一直在計劃第一次一個人的旅行,吳文冰很開心,說讚助一半的資金,但小鷺拒絕了,“全部旅行費我自己掙。”一直到暑期,小鷺沒有參與父母計劃的山西自駕,她獨自做攻略帶外婆去了杭州,開啟17歲的獨立之旅。

吳文冰想起小鷺給她分享的一首歌,叫《我是媽媽野蠻的女兒》(Savage daughter),“你能聽懂的,很自然而然,應該放手了。”

小鷺很享受現在同父母的相處模式,父親給予她很高的自由度,母親雖然仍會有焦慮冒尖的時刻,比如早餐時念叨她不應該熬夜晚睡,要有自己的規劃,但不會更進一步的要求,小鷺就當提醒,順耳聽聽。

她不再做任何具體的計劃,隻列一個想做的事,比如閱讀古文觀止,比如畫完多少張插畫,比如烘焙什麽樣的麵包,她也偶爾會想想未來,比如如何做成自由職業。小鷺最近打算自學動畫,她沉浸於這種隨心所欲又興致昂揚的生活。

今年三月起,小鷺自發嚐試日更公眾號,幾百字的隨筆,靈感抓到什麽寫什麽,雨天、寒冷、死亡、飛機、漫畫……

當我開始想,我是否應該驚豔眾人,我是否應該在曆史上留下一點痕跡的時候,我已經從“我”變成了“他”,這樣的“我”是從“他們”的眼光與看法中滋生出來的,這時的本身普通的事情會令人覺得煩躁與不知所措。

所以或許我不該再從他人眼中尋找我的身影,不應該再去拚命的抓住對於別人來說微不足道的一點點的“我”的存在感。

我是否庸碌或偉大?這不應由他人判斷,因為他們或許跟我一樣,也不清楚自己處在何種位置。所以我隻用做著我認為合理的事情,不再去糾結於世人的反饋。

範美忠現在是小鷺日記的忠實讀者,“你要相信小孩,她終歸要走向自由和成熟,隻有在自由中才能夠學會自由,要相信人本身的力量是吧?”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流行天後轟川普“生活真的變好了嗎?”白宮火速回擊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發長文 “開撕“赫敏扮演者艾瑪沃特森
AI女演員出道 100%人工生成 影星群起反對 工會譴責
魯比奧在中國國慶之際發表聲明 中國駐美大使呼籲...
日本成為印度人的“美國夢”平替?日本人“炸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政府關門 紐時:為何民主黨拒讓步?憂失未來籌碼
特朗普稱若未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美國的侮辱”
美防長批“肥將軍” 紐森諷川普:“胖統帥”恐失業
極左派曼達尼或當市長 紐約富豪嚇壞準備搬家
習近平重申“反台獨”,北京發布2758決議立場文件
美國密歇根州長:特朗普關稅隻會有一個贏家,就是中國
強化“斬首”演練!內蒙古驚見台灣總統府模擬實景
移民局突擊這州1000家庭 近半涉婚姻詐欺 全美或迎大清洗!
上海大師賽觀眾幹擾比賽 揮外國護照被抬離現場
美深入海底放手開採稀土和貴金屬 中國恐跳腳
FT:川普為何又盯上了和他沒有衝突的索羅斯?
特朗普重提“讓加拿大成為第51州”
深圳車主“15小時出不了廣東” 公路塞車畫麵極震撼
川普政府與哈佛達成協議 辦職業學校培養工人
政府關門!川普氣炸"凍結民主黨州資金",威脅裁員30萬人
黃仁勳批評美對中鷹派 班農:趕快逮捕他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一位30年前的高考狀元,和他放棄高考的女兒

穀雨實驗室 2024-09-10 20:07:40


腦子是傻瓜嗎

去年年底,範美忠開車送女兒小鷺從崇州回成都市區,路上堵車,這位曾經的高考狀元想起女兒艱難的數學學習,隨口問了句:“究竟要不要參加高考呢?你怎麽想的?”小鷺馬上滿17歲,這次她沒有沉默,或像之前一樣岔開話題,她很鄭重地對父親說:“我還是不想參加高考。”

聽到這句話時,範美忠想,不用高考,也就不用再給她補習數學,他感覺反而鬆了口氣:他決定放手了,女兒有自己的人生和命運。

在決定放棄之前,補習數學是範美忠和小鷺之間的頭等事項。範美忠是那種要求極致的父親,女兒學習美術,如果參加高考,那就要讀國內最好的美院——他精心計算過,數學至少要達到一百分:意味著做對所有基礎題,攻下一些中檔題。

相對學校裏的高中生,早早離開學校接受家庭教育的小鷺的數學落後了四五年,她學得慢,也學得晚,父母將培養重心放在文學藝術上,因此她的數學至今仍然停留在初中水平。

作為90年代的北大曆史係畢業生,家鄉的中學裏第一個考上北大的縣城狀元,補習女兒數學的重任落在了範美忠身上。他對高中數學的記憶是:高一一年沒學數學,他考60分,高二自學一年,他考回高分,最後高考發揮失常仍然考上北大。

時間過去了三十餘年,範美忠決定重新撿回這些知識。他買回從初一到高三所有的數學教材,一頁頁重新自學,從一元二次方程到解析幾何、線性代數……直到現在,這些花花綠綠的課本仍然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

書架上的數學書?範美忠

補習時間定在每個工作日的上午。範美忠自認已經放低了很多要求,他講公式“S=vt”(距離等於速度乘時間),舉生活中的例子,成都回隆昌210公裏,開車三小時,時速多少?小鷺反應不過來要算除法,範美忠耐著性子講了三遍,轉頭一看,小鷺仍然一臉懵。

“腦子是傻瓜嗎?”範美忠控製不住脾氣,“你腦子轉一下嘛。”

範美忠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的困惑,“班裏很多同學中午做題晚上熬夜,怎麽會考不好呢?”現在這個疑惑落到了自己女兒頭上:他能夠憑自學輕鬆地應付高考,但“她怎麽就不行呢?怎麽這麽笨呢?”

在小鷺眼裏,父親擁有超於常人的頭腦,這讓他不容易理解“學渣”的辛苦,“他每次隻給我講題怎麽解,也沒告訴我怎麽去學,或者這一整套理論怎樣,他可能覺得都能套公式,但我真不會。”

她感興趣的是文學和美術,家裏書畫遍布,14歲時的一幅畫便被麓湖A4美術館收藏,但數字、公式和邏輯推理很難在她腦中留下痕跡。沒有經曆過緊張的學校生活,沒有體驗過題海戰術,讓她擁有了一種特別的發散思維,鬆弛中彌漫向四麵八方,“我大部分時間或許都沒有在用腦,其實自己也覺得它轉的好慢,因為每天除了短暫的課時之外我腦中剩下的莫過於:‘這片樹葉真光滑’‘咦,怎麽有蜘蛛?’‘我有點餓了’‘中午吃什麽?’‘這束光真好看’。”

這段雞飛狗跳的教學持續了大概半年,直到小鷺向母親哭訴:“我可以繼續學習數學,但是我不要爸爸再教我了,他太凶了。”

女兒的痛苦讓範美忠決定停下來,“我同她說,要不要高考自己琢磨。”

教育實驗

我在距離成都市區50多公裏的崇州鄉下見到了範美忠,他的頭發微微花白,架著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鏡,皮膚帶有陽光曝曬的斑痕。大概兩年前,範美忠租下這棟兩層的小房子,帶一家人從城區搬了過來。

他很喜歡這裏的靜謐,房子周邊是一望無際的綠,若天氣晴朗,能夠從二樓的陽台上看到白雪皚皚的幺妹峰,一座高達6250米的雪山。一樓是客廳,中心擺放著一張大木桌,靠牆有四排書架,桌上有一小摞書,最上麵一本是《俄國文學史》。

陽台上能眺望的幺妹峰?範美忠

從北大畢業之後,範美忠雄心勃勃,他痛恨大學以前沒有接觸過真正的好書,也沒有人引導他學會分數以外的東西,他立誌要回到中學,改變基礎教育的現狀,“教育要培養心智健全、有創造力的公民,我要向學生介紹曆史、哲學、藝術方麵的好書,進行曆史和哲學的思想啟蒙,著重於藝術和體育的教育。”也有更簡單的想法,“讓他們上大學之後不會同他當年一樣‘像個白癡’。”

成為老師的範美忠,他的“另類”幾乎貫穿了學生們的記憶。他習慣於滔滔不絕地輸出,完全沉浸在腦中的世界,幾乎感受不到外界任何聲音,隻有穆旦、超現實主義、行為藝術、艾略特……一位後來的四川理科狀元知秋在文學網站“榕樹下”回憶,“他一開口就告訴我們,中學曆史教材沒什麽好教的,接著便開始把我們知道的熟悉的一點點東西貶得抬不起頭,又狂轟濫炸般把一大筐我們聞所未聞的東西捧得天花亂墜。”結果是,這位理科狀元和他的同學們都迷戀上了文學。

女兒出生之後,他不自覺地按照魯迅《我們該怎樣做父親》的思路學做父親,在學校,他是“另類”的老師,在家裏,他又成了“另類”的父親。

不滿於格式化的應試教育,範美忠在小鷺小學2年級時就帶她脫離了學校(這時他自己也已經辭去了教職),小鷺從此沒有參加過任何學校考試。

小鷺的母親吳文冰全麵接管了女兒的教育。她受“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影響很深,這是基於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的教育哲學所創立的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即注重培養青少年自由精神、道德責任、批判性思維和高級社交能力的綜合素質,奉行“孩子要早日學會經濟獨立”的養活教育,以及找到自己熱愛的方向。

幾位誌同道合的家長聚在一起,每周五天集中學習,家長們自發教學,上午固定講授古詩古文,下午培養興趣如繪畫、書法、手工等,沒有課後作業,定期放寒暑假,此後小鷺一直在小班學習中成長。

範美忠沒有參加授課,他對低端的知識教學沒興趣,最在意的反而是女兒的體育。大概從十歲開始,小鷺陸續學過籃球、羽毛球、遊泳、乒乓球、滑雪、花樣滑冰。小鷺記得每次實在不想學一個運動時,範美忠總能替她找到下一個。

麵對女兒,範美忠總會想起在農村長大的自己。十八歲以前,他從未進過城。鄉下文化資源貧瘠,單雙杠等體操反倒是中學時代最難忘的記憶,直到大二那年世界杯,他才第一次認識足球,後來又成為籃球迷,但為時已晚,“至今我仍然耿耿於懷,少年時期沒能接受專業的體育訓練。如果有過(訓練),我會不會不一樣?”

執著於讓女兒參加不同的運動,也是為了不想讓女兒再有和他一樣的遺憾,但他控製不住地認為女兒沒有足夠投入,“我總覺得她練得不夠苦。”

比如滑冰,每周上課結束後,他時常會要求小鷺在冰場額外再練幾十分鍾,期待她能跳出漂亮的二周跳;後來跳繩,他規定一天一千個單搖,練好再雙搖幾組,每組30個以上;打羽毛球時,球發過來,小鷺舉著拍子經常對不準,與球尾擦邊而過,範美忠就著急地給女兒找羽毛球教練;直到乒乓球,小鷺握拍發球,範美忠又忍不住評價“你這個動作不對”,小鷺忍不住對他說,“其實你動作也不對。”

讓範美忠驕傲的是小鷺在繪畫上的天賦,“幼兒園時她就能塗抹出更亮眼的色彩,在繪畫有了形狀之後,就能感覺到她的想象力,我想這就是天賦所在。”直到小鷺滿16歲,範美忠試圖為女兒規劃未來,“如果要讀大學,高考是可以選擇的途徑。”

媽媽,你不覺得做父母的

總在刻舟求劍嗎?

過去一年,小鷺想清楚許多事,比如放棄高考。見小鷺之前,範美忠已經同我講過一些她的事,我不免有些先入為主,“你對數學不太感興趣嗎?”她糾正我:“也不能說是沒興趣,可能我學的很慢,但沒覺得這個學科不好玩,如果我有需要,或者突然想學,我還是會去學的。”

同樣否定的,還有關於畫畫,小鷺並不認同父親對自己“一直喜歡繪畫”的評價,“其實我從大概12歲之後都沒那麽喜歡畫畫。我爸說我適合畫畫,我就覺得他說的特別不對,我不喜歡。我找不到那種感覺,隻是看起來畫的多,比如要給朋友的生日寫詩或畫畫,我肯定選畫畫,因為簡單。”

小鷺給母親生日畫的桔梗花?小鷺

小鷺說話不快,聲音很輕,眼睛明亮,jk裙棒球帽,露出4個耳洞,右耳3個,其中2個是剛打的耳骨釘。理由也簡單,“很酷,想打。”

對於小時候離開學校這件事,小鷺沒什麽特別的記憶,小學二年級時,她某天回家,父親大發脾氣,聲音又急又重,小鷺嚇得大哭,很久後才明白是父親和學校的教育理念出現了衝突。沒過多久,父母告訴她“不上學了”。

她年紀還小,很自然地接受了10多個人的混齡小班,後來14歲時,一些朋友又選擇回到公立學校,身邊的同齡人並不多,她好奇地對母親提議,“我想去公立學校感受一下?” 吳文冰也沒拒絕,讓她去了解後自己做決定。

通過朋友,小鷺看見日複一日循環的語數外物理化、持續到近十點的晚自習,時間被精細地切割成小方格,以考試成績為量尺,“休閑”和“興趣”很難存在於此,小鷺打消了這個念頭,“每天都過這樣的生活還是太浪費時間。”

現在,她通過小班結識了許多朋友,關係最好的3位都沒有選擇高考,小鷺對大學也沒什麽不可或缺的感情,“最好奇的是許多人一起上大課的體驗,但僅僅為了這份體驗去讀大學,不太值。”她對未來的職業設想是,“自由職業,畫師、糕點師都可以。”

吳文冰曾和女兒認真討論過大學。她和範美忠都享受到過學曆帶來的好處——擁有穩定的工作和可預期的前途(雖然後來他們都放棄了),但小鷺問她,“媽媽,你不覺得做父母的總在刻舟求劍嗎?”

放棄高考之後,小鷺沒有了固定日程,從起床到睡覺,一天24小時都依賴她自主決定。但當你擁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有時自由反倒會成為負擔。母親希望她製定嚴格的計劃和目標,有條不紊地生活,每周還有複盤,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她原本計劃在早上七點閱讀古文,但出門散步、或者單純賴床總是會讓計劃以失敗告終。

去年,範美忠帶她去朋友的畫室,她在那裏學會了丙烯。有時她一整天都在房間裏畫畫,但掐表一算,繪畫時最多能專注15分鍾,時間一到,她必須去喝杯水、吃點東西或者單純放空一下。她有一位表哥,是母親口中榜樣式的存在,後者能夠製定並完成精確到分鍾的計劃表,每天雷打不動用兩個半小時拉小提琴,就像機器人一樣學習生活。

相反,她有過很多什麽都不想幹的時刻。“我會問自己學的這些有什麽意義?就會自然地延展到一切都沒有意義。”如何躍過這個時刻,小鷺知道必須要自己想明白。

“小鷺骨子裏和她父親一樣都比較要強,也可以說自視比較高,但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發揮才能,處於這種空虛狀態,她是不快樂的。”這是母親的觀察。父親的看法,倒是更加相信水到渠成,“小鷺需要時間去慢慢掌握自我管理。”

因此,更容易焦慮的是母親吳文冰,有段時間她決定收走女兒的電子產品。她保管小鷺的手機,將ipad交給範美忠。這導致他們之間最激烈的一次衝突。小鷺後來回憶,“母親收走手機時說‘不是不信任你,隻是想幫助你……’,其實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說,我想說你是什麽樣你就說什麽樣,你這個行為就是不信任。”

小鷺平靜地爆發,有一天早晨她沒有開門,中午和晚上也都沒有出來吃飯,範美忠勸過,沒答應,吳文冰按捺著等待,直到第二天小鷺仍然沒有出來的跡象,她忍不住找鎖匠來開門,門開了,小鷺平靜地坐在床上讀書。

小鷺那一周都待在房間裏,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睡覺,有時達到15小時,睡醒就坐在床上看積攢的漫畫和小說,讀完太宰治的幾十篇作品,她放空自己沉浸在文學世界。一周後,她拿到了手機、遊戲機的自由使用權。

在自由中學會自由

放棄高考已經過去了大半年,範美忠形容他和小鷺現在的關係是“彼此獨立,徹底放手。”

他不再管控女兒的任何日程,不要求完成任何目標,也放開手機、平板和遊戲機的時間。他扮演最多的角色也許是“司機”,比如冬天陪伴小鷺去阿壩州茂縣或汶川、秦嶺太白縣等地滑雪,他不會再時刻觀察練習進度,偶爾看下小鷺在雪場馳騁的視頻足矣。

接送她往返成都市區和崇州時,在車上他們也許會聊聊最近在讀什麽書,小鷺喜歡日本文學,範美忠就推薦三島由紀夫和芥川龍之介,至於會不會讀,“我就不管了。”如果有小鷺想讀的,隻需要告訴他書名,“我就直接買。”

範美忠現在主要負責照顧崇州家裏的三隻小貓,一隻是小鷺撿來的,一隻是朋友送的,還有一隻流浪貓,溜進家門蹭吃三個月,暫時沒對人類放鬆警惕。他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想要的《紅樓夢》研究,也給自己製定新目標,每天投50個三分球,提高命中率,生活規律而充實,但偶爾腦海中也會劃過猶豫,“徹底放手是不是不負責任呢?但如果介入分寸點又在哪裏呢?”

家裏的小貓?小鷺

吳文冰放手的時間更晚,範美忠退場之後,她和女兒仍然圍繞“自我管理”搏鬥。她的焦慮和擔憂在女兒一次次的表達中被漸漸撫平。小鷺同她分享未來規劃的路徑,“比如她會怎樣養活自己,寫的文字有打賞、能夠製作點心、繪畫設計稿能賺錢,這些都是她熱愛的方向,也許未來她工作累了,會用工作攢的錢去國外藝術大學進修;雖然她現在自我管理能力確實不強,但需要空間。”

吳文冰決定讓小鷺去把握自己生活的節奏。五月開始,小鷺一直在計劃第一次一個人的旅行,吳文冰很開心,說讚助一半的資金,但小鷺拒絕了,“全部旅行費我自己掙。”一直到暑期,小鷺沒有參與父母計劃的山西自駕,她獨自做攻略帶外婆去了杭州,開啟17歲的獨立之旅。

吳文冰想起小鷺給她分享的一首歌,叫《我是媽媽野蠻的女兒》(Savage daughter),“你能聽懂的,很自然而然,應該放手了。”

小鷺很享受現在同父母的相處模式,父親給予她很高的自由度,母親雖然仍會有焦慮冒尖的時刻,比如早餐時念叨她不應該熬夜晚睡,要有自己的規劃,但不會更進一步的要求,小鷺就當提醒,順耳聽聽。

她不再做任何具體的計劃,隻列一個想做的事,比如閱讀古文觀止,比如畫完多少張插畫,比如烘焙什麽樣的麵包,她也偶爾會想想未來,比如如何做成自由職業。小鷺最近打算自學動畫,她沉浸於這種隨心所欲又興致昂揚的生活。

今年三月起,小鷺自發嚐試日更公眾號,幾百字的隨筆,靈感抓到什麽寫什麽,雨天、寒冷、死亡、飛機、漫畫……

當我開始想,我是否應該驚豔眾人,我是否應該在曆史上留下一點痕跡的時候,我已經從“我”變成了“他”,這樣的“我”是從“他們”的眼光與看法中滋生出來的,這時的本身普通的事情會令人覺得煩躁與不知所措。

所以或許我不該再從他人眼中尋找我的身影,不應該再去拚命的抓住對於別人來說微不足道的一點點的“我”的存在感。

我是否庸碌或偉大?這不應由他人判斷,因為他們或許跟我一樣,也不清楚自己處在何種位置。所以我隻用做著我認為合理的事情,不再去糾結於世人的反饋。

範美忠現在是小鷺日記的忠實讀者,“你要相信小孩,她終歸要走向自由和成熟,隻有在自由中才能夠學會自由,要相信人本身的力量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