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亞洲象南歸進村入戶,破局“人象衝突”數十年

亞洲象南歸進村入戶,破局“人象衝突”數十年

文章來源: 澎湃新聞 於 2024-08-11 02:36:1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大象昨天可能來了這裏。”17歲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崗鄉香煙箐村村民李健章,十分熟悉大象的習性,“這裏有燒火的痕跡,應該是種玉米地的鄉親用來嚇跑大象的;那邊懸崖處的草都被壓塌了,大象一般會一骨碌滑下去。”

“亞洲象常年出沒”的警示橫幅

草叢裏直徑約40厘米的腳印、公路邊印著“亞洲象常年出沒”的醒目橫幅、玉米地外圍著的高壓電網……香煙箐村附近,能夠見到不少人象共生的痕跡。

雲南省西雙版納是亞洲野象群在國內的唯一棲息地,在這裏經常可以見到野象活動的痕跡,因而這裏也被稱為“大象樂園”。在鄰近的普洱市,2024年6月24日早上,一群野象進入了該市思茅區倚象鎮納吉村小海寨組村民阿利車的家中覓食。大象們踩碎地上的木薯根,並把桌上的金屬茶杯碰落在地,在村民家中翻找食物,其中一頭還找到了一個裝有玉米粒的袋子。7月7日淩晨,小磨高速公路猛臘至尚勇方向更有20餘頭野生亞洲象群在高速公路上“遊玩”。

在2021年亞洲象北遷的故事裏,雲南全省“與象為鄰”的決心已得到充分顯現。但是,由於人與象的活動空間相互交織,人象衝突難以避免。

如何破解長期存在的“人象衝突”難題?

人象和諧第一村

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香煙箐村小組,坐落在熱帶雨林環抱的溝穀中,被譽為“人象和諧第一村”。村寨不大,僅有23戶96人,卻是一個傣、漢、哈尼、基諾、拉祜多民族聚居的村寨。

中國人象和諧第一村

2014年,當地政府將香煙箐村小組搬遷到了生產生活條件更好、防範亞洲象更有保障的新址,背靠熱帶雨林腹地的自然保護區邊緣,離過去老村寨僅兩三公裏。

李健章所介紹的大象曾經過的地方,就位於香煙箐村小組的原址。“我們家的老房子就處在亞洲象遷徙和覓食的通道上,這扇鐵門和這根柱子都是被大象撞的。”李健章指著斷裂的房柱和變形的鐵門說道。如今老房子的鐵門堪堪能夠虛掩上,每次推開都會發出“吱啦”的尖銳噪聲。

搬離原址後,李健章的父親李文才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謀求生計。“當時搬遷下來的時候,感覺再去老房子那裏的農田耕種不是很安全。而這一塊兒又離野象穀很近,10年前就有挺多遊客了,省內省外的都有。”李文才介紹道,權衡之下,他開起了村裏的第一家農家樂,目前有11間標間,“基本每天都有人來吃飯、住宿。”

李健章家的老房子

隨著野象穀客流量的增加,村裏的農家樂也越來越多了。李樹英經營著香煙箐村附近一家較大規模的農家樂——景洪大渡崗雨林休閑農莊,農莊內不但有數十間客房,還有自己的魚塘。

“其實現在大象對我們來說,是好處更多,沒有它我們也沒有那麽多的客人。”李樹英說,“但是,野象也的確搞了不少破壞。比如,今年春節時就有一群大象從馬路經過,吃掉了店門口的芭蕉樹。以前也有大象吃掉了我地裏的玉米。”她覺得,野象對當地農民的影響是很大的。

據李樹英介紹,起初野象隻是去百姓的莊稼地裏偷吃一些作物,後來它們發現莊稼地集中連片,很容易就能填飽肚子,於是他們常常“大搖大擺”地在農田裏采食。“大象很聰明,不吃完一整片是不會走的。”

與此同時,人與野象偶爾也會發生直接衝突。“大象雖然跑動時腳步頻率不高,但步幅大,一步差不多是我們普通人的四五步,和大象保持100米左右的距離會比較安全。”李文才介紹,2017年,香煙箐村為此建設了亞洲象防護欄工程——圍繞村寨修建了一道堅實的“綠色長城”,使人象隔“欄”相望、保持安全距離成為可能。

“現在碰到大象的,主要是在地裏幹活的年輕人。”今年72歲的哈尼族村民王家強說,有時一個不注意,可能野象就已經站在自己的身後。“這麽多年變化挺大的,不過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看見大象最好想辦法離開,而不是跟它對著幹。”

人象衝突一直是世界範圍內大象保護和管理麵臨的嚴峻挑戰。據中國網報道,2011至2020年間,瀾滄—猛海亞洲象種群(19頭)造成31人死亡、50餘人受傷,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2021年,北移象群肇事損失共申報1501件,評估定損512.52萬元。

當亞洲象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它們與人類活動的區域重疊日益加劇,大大增加了人象接觸的概率,農作物受損、人員傷亡等一係列問題隨之而來,人象衝突事件不在少數。

“人象和諧肯定是雙向的嘛,現在我們已經不會去傷害大象了,但是如何保護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是要下大功夫的。”李樹英說。

緩解人象衝突何以可能

“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到,7月15日晚上9點半左右,有15頭亞洲象出沒活動。”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猛養管護所關坪管護站站長徐剛林正在介紹的是亞洲象監測預警係統,該係統於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

通過安裝在樹上的紅外相機對亞洲象進行實時影像采集、傳輸和AI識別,配合無人機日常監測,關聯當地村寨的智能廣播與手機“亞洲象預警”APP平台,一旦識別到亞洲象,係統會在6秒內播報預警信息、發送地理位置信息,提醒過往車輛、人員注意安全。

關坪地處亞洲象“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大約有120多頭亞洲象在這一片區進行頻繁活動。徐剛林坦言“管護壓力很大”,站上共有18名全職生態護林員,24小時監測亞洲象活動隻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位生態護林員平均要管護200公畝森林,在亞洲象監測預警保護係統上線之前,全部依靠人工巡護。

亞洲象監測預警係統的建成,不僅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監測效率,也更大程度地保障了村民的安全。

西雙版納地區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宜橡膠樹的生長,是中國重要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之一。夏季,橡膠樹的乳膠產量較高,是割膠的好時節。現在,膠農們在出發割膠前,都會習慣在微信群或預警平台上查看此時是否有大象在自己的工作區域內出沒,以避免與大象發生衝突。

目前,在關坪管護站的轄區內,所有使用智能手機的村民都已被納入預警微信群,實現了預警信息傳播的全覆蓋。針對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視力有障礙或不識字的老年村民,各個村寨的村委會會通過村內廣播係統發布預警信息,確保重要信息的傳達。

此外,每個村寨還設有一名兼職的生態護林員,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勞作中兼顧著巡護村寨的責任,如有發現野象活動則立即上報至保護區管理部門。通過這些措施,關坪管護站有效地建立了一個多層次、多渠道、智能化的信息傳播網絡,確保了預警信息能夠迅速、準確地傳達給每一位村民,從而提高了應對亞洲象活動及其他環境風險的能力。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宣教科副科長陳楠表示,近年來通過持續的走村入戶宣傳教育工作,當地民眾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有了顯著提升。

針對破壞力過強的野生亞洲象,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等相關部門也會依法對其進行控製與引導。例如2019年年初,一頭名為“維吒喲”的野生亞洲象,因頻繁破壞猛海縣猛阿鎮附近的村莊而被批準捕捉,後被護送至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如今,在“大象爸爸”們的耐心引導下,“維吒喲”逐步與人類建立起信任,走向合作。

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何以雙贏

通過多年的亞洲象保護經驗,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不斷探索生態保護和管理新模式,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當前,在西雙版納活動的野生亞洲象數量,也從80年代的170餘頭增加到300頭左右。

香煙箐村距離著名的野象穀景區不到5公裏。近年來,隨著野象穀景區的發展,香煙箐村村民有了不少新的就業崗位,他們往往在景區內擔任行政、水電維修、廚師、財務、保潔等職位。村民徐婭娟就在野象穀的一家文創商店做著營業員的工作,她表示選擇這份工作主要是因為“離家近、方便”。據悉,野象穀70%的員工都來自西雙版納州和猛養鎮周邊社區村寨。

村民李文才說:“野象穀那邊有需要就會招人,現在村子裏麵的每家都有一個到兩個人在野象穀上班。”他在野象穀做水電工已有20多年,從家去野象穀上班騎摩托車隻需十多分鍾,每天中午下班回來幫忙妻子照顧農家樂的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亞洲象的北遷事件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雲南野生亞洲象”也由此成了“國際網紅”。這不僅提升了雲南的國際知名度,也展示了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麵的努力和成效,為當地的文旅產業帶來了積極影響。

周邊許多村民都依托野象穀景區客流量大的優勢,開設特色民宿和農家樂,幫助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和創業,比如李文才、李樹英等。

據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00後象爸爸”保鴻介紹,一頭體重三噸多的成年大象每天需要的食物在200公斤以上,包括象草、芭蕉、竹子、胡蘿卜等。為此,附近村寨的“大象食堂”便應運而生。野象穀常年以定點方式到“大象食堂”收購亞洲象的食物,與村民簽訂合同,不僅確保了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的飼料供給量,也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亞洲象的遷徙活動引起了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這一現象為西雙版納地區提供了開發生態旅遊和觀象旅遊產品的機遇。通過有效的規劃和引導,當地能夠吸引更多遊客參與亞洲象保護和生態體驗活動,有助於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雲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張浩指出,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之間天然存在矛盾。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但關鍵在於如何將這種發展納入一個可持續的軌道,即開發活動必須有序進行,並納入可控的生態框架內,以確保既能為當地村民帶來經濟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西雙版納多年的實踐表明,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可以並行不悖,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當地村民的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有所提高,這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

“百姓這麽多年了,也習慣了和大象的相處。”李文才說,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大象的,如果一段時間沒見到大象,也會忽然想到,“唉,大象好像好久沒來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黃仁勳點名AI時代「這工作最火」:需求翻倍再翻倍
流行天後轟川普“生活真的變好了嗎?”白宮火速回擊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發長文 “開撕“赫敏扮演者艾瑪沃特森
AI女演員出道 100%人工生成 影星群起反對 工會譴責
魯比奧在中國國慶之際發表聲明 中國駐美大使呼籲...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稱若未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美國的侮辱”
政府關門 紐時:為何民主黨拒讓步?憂失未來籌碼
美防長批“肥將軍” 紐森諷川普:“胖統帥”恐失業
極左派曼達尼或當市長 紐約富豪嚇壞準備搬家
習近平重申“反台獨”,北京發布2758決議立場文件
美國密歇根州長:特朗普關稅隻會有一個贏家,就是中國
上海大師賽觀眾幹擾比賽 揮外國護照被抬離現場
移民局突擊這州1000家庭 近半涉婚姻詐欺 全美或迎大清洗!
特朗普重提“讓加拿大成為第51州”
強化“斬首”演練!內蒙古驚見台灣總統府模擬實景
美深入海底放手開採稀土和貴金屬 中國恐跳腳
FT:川普為何又盯上了和他沒有衝突的索羅斯?
深圳車主“15小時出不了廣東” 公路塞車畫麵極震撼
川普政府與哈佛達成協議 辦職業學校培養工人
政府關門!川普氣炸"凍結民主黨州資金",威脅裁員30萬人
黃仁勳批評美對中鷹派 班農:趕快逮捕他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亞洲象南歸進村入戶,破局“人象衝突”數十年

澎湃新聞 2024-08-11 02:36:16

“大象昨天可能來了這裏。”17歲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崗鄉香煙箐村村民李健章,十分熟悉大象的習性,“這裏有燒火的痕跡,應該是種玉米地的鄉親用來嚇跑大象的;那邊懸崖處的草都被壓塌了,大象一般會一骨碌滑下去。”

“亞洲象常年出沒”的警示橫幅

草叢裏直徑約40厘米的腳印、公路邊印著“亞洲象常年出沒”的醒目橫幅、玉米地外圍著的高壓電網……香煙箐村附近,能夠見到不少人象共生的痕跡。

雲南省西雙版納是亞洲野象群在國內的唯一棲息地,在這裏經常可以見到野象活動的痕跡,因而這裏也被稱為“大象樂園”。在鄰近的普洱市,2024年6月24日早上,一群野象進入了該市思茅區倚象鎮納吉村小海寨組村民阿利車的家中覓食。大象們踩碎地上的木薯根,並把桌上的金屬茶杯碰落在地,在村民家中翻找食物,其中一頭還找到了一個裝有玉米粒的袋子。7月7日淩晨,小磨高速公路猛臘至尚勇方向更有20餘頭野生亞洲象群在高速公路上“遊玩”。

在2021年亞洲象北遷的故事裏,雲南全省“與象為鄰”的決心已得到充分顯現。但是,由於人與象的活動空間相互交織,人象衝突難以避免。

如何破解長期存在的“人象衝突”難題?

人象和諧第一村

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香煙箐村小組,坐落在熱帶雨林環抱的溝穀中,被譽為“人象和諧第一村”。村寨不大,僅有23戶96人,卻是一個傣、漢、哈尼、基諾、拉祜多民族聚居的村寨。

中國人象和諧第一村

2014年,當地政府將香煙箐村小組搬遷到了生產生活條件更好、防範亞洲象更有保障的新址,背靠熱帶雨林腹地的自然保護區邊緣,離過去老村寨僅兩三公裏。

李健章所介紹的大象曾經過的地方,就位於香煙箐村小組的原址。“我們家的老房子就處在亞洲象遷徙和覓食的通道上,這扇鐵門和這根柱子都是被大象撞的。”李健章指著斷裂的房柱和變形的鐵門說道。如今老房子的鐵門堪堪能夠虛掩上,每次推開都會發出“吱啦”的尖銳噪聲。

搬離原址後,李健章的父親李文才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謀求生計。“當時搬遷下來的時候,感覺再去老房子那裏的農田耕種不是很安全。而這一塊兒又離野象穀很近,10年前就有挺多遊客了,省內省外的都有。”李文才介紹道,權衡之下,他開起了村裏的第一家農家樂,目前有11間標間,“基本每天都有人來吃飯、住宿。”

李健章家的老房子

隨著野象穀客流量的增加,村裏的農家樂也越來越多了。李樹英經營著香煙箐村附近一家較大規模的農家樂——景洪大渡崗雨林休閑農莊,農莊內不但有數十間客房,還有自己的魚塘。

“其實現在大象對我們來說,是好處更多,沒有它我們也沒有那麽多的客人。”李樹英說,“但是,野象也的確搞了不少破壞。比如,今年春節時就有一群大象從馬路經過,吃掉了店門口的芭蕉樹。以前也有大象吃掉了我地裏的玉米。”她覺得,野象對當地農民的影響是很大的。

據李樹英介紹,起初野象隻是去百姓的莊稼地裏偷吃一些作物,後來它們發現莊稼地集中連片,很容易就能填飽肚子,於是他們常常“大搖大擺”地在農田裏采食。“大象很聰明,不吃完一整片是不會走的。”

與此同時,人與野象偶爾也會發生直接衝突。“大象雖然跑動時腳步頻率不高,但步幅大,一步差不多是我們普通人的四五步,和大象保持100米左右的距離會比較安全。”李文才介紹,2017年,香煙箐村為此建設了亞洲象防護欄工程——圍繞村寨修建了一道堅實的“綠色長城”,使人象隔“欄”相望、保持安全距離成為可能。

“現在碰到大象的,主要是在地裏幹活的年輕人。”今年72歲的哈尼族村民王家強說,有時一個不注意,可能野象就已經站在自己的身後。“這麽多年變化挺大的,不過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看見大象最好想辦法離開,而不是跟它對著幹。”

人象衝突一直是世界範圍內大象保護和管理麵臨的嚴峻挑戰。據中國網報道,2011至2020年間,瀾滄—猛海亞洲象種群(19頭)造成31人死亡、50餘人受傷,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2021年,北移象群肇事損失共申報1501件,評估定損512.52萬元。

當亞洲象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它們與人類活動的區域重疊日益加劇,大大增加了人象接觸的概率,農作物受損、人員傷亡等一係列問題隨之而來,人象衝突事件不在少數。

“人象和諧肯定是雙向的嘛,現在我們已經不會去傷害大象了,但是如何保護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是要下大功夫的。”李樹英說。

緩解人象衝突何以可能

“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到,7月15日晚上9點半左右,有15頭亞洲象出沒活動。”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猛養管護所關坪管護站站長徐剛林正在介紹的是亞洲象監測預警係統,該係統於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

通過安裝在樹上的紅外相機對亞洲象進行實時影像采集、傳輸和AI識別,配合無人機日常監測,關聯當地村寨的智能廣播與手機“亞洲象預警”APP平台,一旦識別到亞洲象,係統會在6秒內播報預警信息、發送地理位置信息,提醒過往車輛、人員注意安全。

關坪地處亞洲象“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大約有120多頭亞洲象在這一片區進行頻繁活動。徐剛林坦言“管護壓力很大”,站上共有18名全職生態護林員,24小時監測亞洲象活動隻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位生態護林員平均要管護200公畝森林,在亞洲象監測預警保護係統上線之前,全部依靠人工巡護。

亞洲象監測預警係統的建成,不僅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監測效率,也更大程度地保障了村民的安全。

西雙版納地區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宜橡膠樹的生長,是中國重要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之一。夏季,橡膠樹的乳膠產量較高,是割膠的好時節。現在,膠農們在出發割膠前,都會習慣在微信群或預警平台上查看此時是否有大象在自己的工作區域內出沒,以避免與大象發生衝突。

目前,在關坪管護站的轄區內,所有使用智能手機的村民都已被納入預警微信群,實現了預警信息傳播的全覆蓋。針對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視力有障礙或不識字的老年村民,各個村寨的村委會會通過村內廣播係統發布預警信息,確保重要信息的傳達。

此外,每個村寨還設有一名兼職的生態護林員,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勞作中兼顧著巡護村寨的責任,如有發現野象活動則立即上報至保護區管理部門。通過這些措施,關坪管護站有效地建立了一個多層次、多渠道、智能化的信息傳播網絡,確保了預警信息能夠迅速、準確地傳達給每一位村民,從而提高了應對亞洲象活動及其他環境風險的能力。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宣教科副科長陳楠表示,近年來通過持續的走村入戶宣傳教育工作,當地民眾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有了顯著提升。

針對破壞力過強的野生亞洲象,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等相關部門也會依法對其進行控製與引導。例如2019年年初,一頭名為“維吒喲”的野生亞洲象,因頻繁破壞猛海縣猛阿鎮附近的村莊而被批準捕捉,後被護送至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如今,在“大象爸爸”們的耐心引導下,“維吒喲”逐步與人類建立起信任,走向合作。

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何以雙贏

通過多年的亞洲象保護經驗,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不斷探索生態保護和管理新模式,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當前,在西雙版納活動的野生亞洲象數量,也從80年代的170餘頭增加到300頭左右。

香煙箐村距離著名的野象穀景區不到5公裏。近年來,隨著野象穀景區的發展,香煙箐村村民有了不少新的就業崗位,他們往往在景區內擔任行政、水電維修、廚師、財務、保潔等職位。村民徐婭娟就在野象穀的一家文創商店做著營業員的工作,她表示選擇這份工作主要是因為“離家近、方便”。據悉,野象穀70%的員工都來自西雙版納州和猛養鎮周邊社區村寨。

村民李文才說:“野象穀那邊有需要就會招人,現在村子裏麵的每家都有一個到兩個人在野象穀上班。”他在野象穀做水電工已有20多年,從家去野象穀上班騎摩托車隻需十多分鍾,每天中午下班回來幫忙妻子照顧農家樂的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亞洲象的北遷事件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雲南野生亞洲象”也由此成了“國際網紅”。這不僅提升了雲南的國際知名度,也展示了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麵的努力和成效,為當地的文旅產業帶來了積極影響。

周邊許多村民都依托野象穀景區客流量大的優勢,開設特色民宿和農家樂,幫助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和創業,比如李文才、李樹英等。

據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00後象爸爸”保鴻介紹,一頭體重三噸多的成年大象每天需要的食物在200公斤以上,包括象草、芭蕉、竹子、胡蘿卜等。為此,附近村寨的“大象食堂”便應運而生。野象穀常年以定點方式到“大象食堂”收購亞洲象的食物,與村民簽訂合同,不僅確保了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的飼料供給量,也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亞洲象的遷徙活動引起了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這一現象為西雙版納地區提供了開發生態旅遊和觀象旅遊產品的機遇。通過有效的規劃和引導,當地能夠吸引更多遊客參與亞洲象保護和生態體驗活動,有助於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雲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張浩指出,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之間天然存在矛盾。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但關鍵在於如何將這種發展納入一個可持續的軌道,即開發活動必須有序進行,並納入可控的生態框架內,以確保既能為當地村民帶來經濟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西雙版納多年的實踐表明,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可以並行不悖,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當地村民的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有所提高,這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

“百姓這麽多年了,也習慣了和大象的相處。”李文才說,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大象的,如果一段時間沒見到大象,也會忽然想到,“唉,大象好像好久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