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有沒有看過巴黎奧運會?考據結果是......
文章來源: 傳達室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一百年前的這個時候,鄧小平正好在巴黎,住在巴黎十三區戈德弗魯瓦街17號一家小旅館。
這幾天,我看奧運比賽轉播時在想,巴黎上一次辦奧運會是1924年,在那裏勤工儉學的鄧小平(還叫鄧希賢),有沒有在現場觀看奧運會呢?
我依稀記得,以往看過的文獻中曾提到,他在法國時曾為購買一場足球比賽的門票,舍棄了一天的飯錢。那這場足球比賽,到底是不是奧運會的比賽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很自然拿起書櫃裏的兩本權威資料。一本是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鄧小平傳》,一本是毛毛撰寫的《我的父親鄧小平》。
在《鄧傳》中,有一段描述是這麽說的:
據說,他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有一次為了買一張足球比賽的門票,當掉了自己的衣服。
謔,原來不是舍掉一天的飯錢,而是當掉了自己的衣服。為了熱愛,衣服都不要了。總設計師做事情,就是有氣魄!
有氣魄歸有氣魄,但是《鄧傳》的描述卻相當模糊。不僅沒有具體時間,更沒有具體地點。
我隻好再翻開《我的父親鄧小平》,好在,書中也提到了在法國看足球的事:
有一次為了看一場國際足球比賽,花了5個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五個法郎,是一天的飯錢。看球的位置又最高,連球都看不清楚。
這段描述要詳細一些了,我們知道鄧公是花了5個法郎,也的確是一天的飯錢。寧舍三頓飯,不舍足球賽,還是有氣魄!
我們還知道這是一場“國際足球比賽”,不是法國國內的。這點很重要,因為既然是國際比賽,足球世界杯是1930年才開始,那除此之外什麽算國際比賽呢?極有可能就是奧運會。看起來,已經很接近我的猜想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些線索,來按圖索驥進一步驗證猜想。
我順著《我的父親》一書漸次往下讀,忽然發現了一個重要細節。書中對那場比賽,還有一句描寫:
他(鄧小平)還記得,那次比賽的冠軍是烏拉圭隊。
這是一個重要的線索。如果能查到那屆奧運會足球的冠軍隊,猜想就能得到基本的證實。
於是,我打開了國際奧委會的官方網站。一百年多來,每屆奧運會的資料在網站上都做了分門別類的歸檔。我很容易地就查到,1924年巴黎奧運會足球比賽,冠軍就是烏拉圭隊。
國際奧委會官網截圖。
此時就不得不感歎,奧委會的檔案工作實在是做得太好了,跟二院一樣好!
網站上的資料還顯示,那屆奧運會足球的比賽場地,是位於巴黎西北部的伊夫·杜·馬努瓦爾體育場。這座體育場是由舊的賽馬場翻新而來,可以容納4.5萬名觀眾。
可以想象,花5法郎買最邊緣的位置的鄧希賢,確實連球都看不清楚。
伊夫·杜·馬努瓦爾體育場鳥瞰圖。
雖然位置遠,但畢竟在現場。在一百年前有幾個中國人,能有機會現場觀看奧運比賽呢?而一個時年20歲的說四川話的青年人,就在巴黎看過。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過去人們說出洋見世麵,鄧公的確是很早就見過世麵。
自此,鄧小平一生都是一個體育迷,也是一個奧運迷。
1984年,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時,鄧小平看轉播,幾乎場場不落,還會自己給體操和跳水運動員打分。他一邊看一邊說:
體育運動搞得好不好,影響太大了,是一個國家經濟、文明的表現。奧運會鼓舞了這麽多人,(我們)要把體育搞起來!
見過世麵、了解世界,但不妄自菲薄、不盲目崇洋,而是努力為國家的成長發展而奮鬥,這個是鄧小平和當年留法的一批領導者的一種底色。
就譬如說是發展體育強國,1990年北京辦亞運會時,鄧小平去視察新建的場館。那時,中國正麵臨西方製裁的局麵,他有感而發地說:
我這次來是看看到底是中國的月亮圓,還是外國的月亮圓。
視察那一天,鄧小平問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伍紹祖:
中國辦奧運會的決心下了沒有?
伍紹祖後來回憶說:在亞運會還沒有辦完的情況下,是否申辦奧運會,有些同誌還有疑慮;由於小平同誌的過問,促成了申辦奧運會的決策。
從鄧公這裏,我們也可以理解到,奧運會為什麽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以及為什麽08年北京奧運會的意義不可低估。它就是關乎一個國家的自信和榮耀。
辦沒辦過,和辦完之後還想不想再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態。可以辦完很快再辦,也可以像巴黎辦完等一百年再辦嘛!
想來很可惜的一點是,鄧小平既沒有聽到中國申辦奧運成功的消息,更沒有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坐在一個很好的位置,欣賞奧運會。
所幸當年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的時候,專門去過鄧小平的家鄉四川廣安,火炬手拿著火炬,特地在鄧小平的銅像前鞠躬致意,這也是一種告慰。
古詩裏講的是,家祭無忘告乃翁。
以上這段故事,也可以說是,奧運無忘告鄧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