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們開始自煉豬油 大江南北 土法煉油的複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關於豬油對身體好不好的網上辯論,往往以一句話結束:“總比吃混裝油好。”

文 | 陳默

編輯 | 周褶褶

來源 | 鳳凰網(ID:ifeng-news)

河北三河燕郊,下午5點,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土豬肉冷藏櫃裏,豬板油已經隻剩三塊。在一層塑料薄膜的包裹裏,它們呈現出豐腴的乳白色,油脂肥厚,價格10元一斤。

平時在北京工作的80後上班族褚星盯著它們許久。終於,她下定了某種決心,把這三塊豬板油包圓,準備帶回家大煉豬油——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

稱重時,肉櫃員工說,這個七月,買豬板油的人多了很多,“以前資本家說吃花生油好,現在大家又覺得吃豬油好了”。

北京東四環,晚上7點,下班姍姍來遲的80後李華婷衝進了一家即將關門的超市。她隻買到了3斤豬肥膘,每斤6元——和豬板油相比,肥膘的出油率更低,隻是次選。

肉櫃老板告訴她,現在自己每天能賣掉幾十斤豬板油和豬肥膘,顧客群也從老年人拓展到了年輕人。李華婷記得肉櫃老板很開心,“嘴角都壓不住笑”。

回家。進廚房。把肉櫃已幫忙切成小段的豬板油和肥膘放進鐵鍋,加少許薑蔥去腥,再倒上一碗水,她們靜靜等待水油混合物咕嘟咕嘟沸開。

大江南北,一場土法煉製放心油的實驗開始了。

土法煉油的複興

身在北京典型的中產家庭,除了橄欖油,李華婷還嚐試過“各種奇奇怪怪的油”,比如奇亞籽油、牛油果油,它們售價不菲,都以健康為賣點,其中不少是進口分裝。

對此,公公婆婆一直覺得她被收了智商稅,“為什麽要花這麽多錢買油?”

如今,他們終於達成了一致——“自煉豬油,真香。”

煉油教程在網上都有,差異隻是小細節。最初,鍋裏的液體是乳白色的,15分鍾後,水分逐漸蒸發,隻剩下清澈的豬油,伴以如淅瀝小雨一樣的聲音,油香彌漫開來。

那一刻,褚星腦海裏浮現出二十多年前的畫麵:在四川老家讀中學時,一個農村同學請她去家裏吃殺豬菜。她想起那頭三百多斤的肥豬死前發出撕心裂肺的尖叫,接著院壩裏燒起一口沸騰大鍋,裏邊汩汩熬著豬油。

多年後,同學早已失聯,城裏人褚星卻步他家後塵,摸索起了煉豬油大法。

再過15分鍾,豬油煉製完畢,原料變成焦黃色的油渣,出油率高達近70%。花了30元,褚星得到了2斤豬油。

把豬油放涼,倒進豬油罐,裝進冰箱,第二天就可以得到凝固的雪白豬油,“就像一塊誘人的冰激淩”。

2024年7月中下旬,就連豬油罐也陡然成了熱銷品,被電商平台的算法多次推薦後,儲星下了單。煉油次日,把從冰箱取出的時尚豬油罐捧在手裏,第一次成功DIY的她感覺“如獲至寶”。

用鐵鍋土法煉油已經是常規操作了。7月13日,山東濰坊的美食博主王杉杉在網上發布了一個新方法——用空氣炸鍋煉豬油。

她家空氣炸鍋是1.5升,她放進了1.2斤豬板油,分兩次一共煉製了40多分鍾,得到了400毫升豬油。在她看來,空氣炸鍋的出油率比鐵鍋低,但好處是不用人一直守著攪動,非常方便。

▲ 王杉杉用空氣炸鍋煉油的視頻突然火了。圖 / 受訪者提供

即便開始自煉豬油,王杉杉還是閃過一絲擔心:煉油的豬,會不會被喂過激素呢?

實際上,這個視頻王杉杉在6月29日就拍好了,沒想到迎頭趕上7月2號的混裝油事件,發布後誤打誤撞成了爆款,“13號晚上,我一刷新點讚就是99+”,現在,這條煉豬油視頻在小紅書上的點讚量已達到1.5萬。

不少網友發來私信或在評論區求助,尤其是那些從來不做飯的“小白”。問題各色,比如豬板油是否需要先焯水,空氣炸鍋煉完油好不好清洗,王杉杉一一解答。

在評論區,還有人自動站隊,展開激烈辯論。

一波辯論是關於空氣炸鍋的——用有塗層的空氣炸鍋煉豬油,健不健康。

另一波辯論是關於豬油的——吃豬油對身體到底好不好。

辯論最後往往以一句話結束:“總比吃混裝油好。”

熬完油,就可以做飯了。王杉杉用豬油和油渣炒了一盤香幹、一盤圓椒,平時她一頓吃半碗米飯,這次一口氣吃了一碗米飯加一塊油餅,“豬油很下飯”。李華婷的公公婆婆則用的是北方做法,把油渣做成了油酥餅,身為南方人的她不太吃得慣。

在網上,王杉杉還看到有人在油渣裏放辣椒麵、孜然粉和其他燒烤佐料,拌起來直接空口吃,仿佛豬油渣行將成為一道火遍全網的精致美食。

“農村榨油小作坊的生意明顯增加”

悄然走紅的不隻是自煉的豬油,還有榨油小作坊生產的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山茶油……

劉航在湖南長沙工作,老家在120公裏外的瀏陽市大圍山鎮。他已經暫停吃超市的桶裝油了。最近他開車回老家,順便在當地一個榨油小作坊買了15斤油,其中10斤是外地山茶籽榨的山茶油,50元一斤;5斤是菜籽油,10元一斤。

▲ 他本來想買本地山茶油,但發現很難買到。圖 / 受訪者提供

出於謹慎,劉航仔細考察了這個200來平米的榨油小作坊和裏麵的榨油機,覺得還算幹淨。回家後,他用黃曲黴素檢測試紙檢測了山茶油,結果顯示,油沒問題。

“現在農村榨油小作坊的生意明顯增加。”劉航說。

還有人一步到位,直接采購家用榨油機。最近,上海插畫師小莫就花了近2000元,買到一台小型智能榨油機。為此,他挑選了半天,“其他榨油機看著都有點粗糙,這台適合放廚房”。

他第一次煉的是花生油。花生是在超市買的,一樣是精心挑選。煉油過程很簡單,在榨油機入料口放1斤花生,半小時之後,他得到了200克花生油。

“油很香,以後可以隨用隨榨。”小莫對這台小機器的表現心滿意足。

▲ 小莫最近又隨用隨榨了芝麻油。圖 / 受訪者提供

不經意之間,一批生意人發現自己踩中了風口。

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2點半,接到鳳凰網電話時,王寶玉還沒有吃午飯——“消息太多,我要瘋了。”

這些天裏,他從早晨8點就開始接谘詢電話,回谘詢消息,一直忙到晚上12點。

他在廣州一家有十多年曆史的無人設備公司工作,是其中無人自助榨油機項目的負責人。2024年5月,這款研發了兩年多的機器剛被投放到市場上,一台售價4萬元。從5月到7月上旬,這款機器總共賣出了十幾台——隻相當於如今一天的銷售量。

谘詢者絡繹不絕,有開生鮮店的,有普通上班族,有家庭主婦,還有建築行業要轉型的,大家都想謀一個靠譜的副業,然後猛然發現,經營無人自助榨油機也許是一門好生意。有人周五晚上打電話谘詢,周六飛廣州考察,當天就下單。

“現在我們的存貨都賣光了。”王寶玉說。

他發現,現在市場上已經有新玩家進入,開始銷售其他無人自助榨油機。

最近,孟夢也把自家的土榨菜籽油的信息掛到了網上,售價10元一斤。在湖北黃岡農村,她的父母經營著一個榨油小作坊,村民們收了菜籽就會拿來榨。孟夢一直吃的也是這樣的油。

她表示,父母都是薄利經營,給村民加工100斤菜籽,收費是23元。實際上,榨油還能給村民帶來額外收入——100斤菜籽榨完能出30斤油、60斤渣。這些渣可以做成有機肥,有人專門來收購,1.2元一斤。

在網上,孟夢家的油主打原汁原味,介紹寫的是:“沒有煤油味,隻有濃濃的菜油香。”

榨油之道:主打一個“幹淨透明”

“榨油其實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無非就是炒、榨、濾、出油。”王寶玉說,很多工廠宣稱自己的煉油工藝先進,但所謂精煉,往往是去除油脂中易變質的不飽和脂肪酸等成分,從而讓油的保質期延長到18個月。而這些成分往往也是最有營養的,“如果是現榨的花生油,最好在3個月內吃完”,王寶玉說。

他的公司也給農村榨油小作坊賣過榨油設備。在他看來,這類小作坊的工藝合格,但衛生條件可能存疑。

他見過一些榨油小作坊,裏麵黑漆漆的,感覺很久沒做清潔了,員工光著膀子,把從大鍋裏炒好的花生用推車推到榨油機旁,用一把鐵鍬鏟進去,榨油機上積著一層厚油泥。

所以他們公司主打一個“幹淨透明”——打開外殼,無人榨油機的機身是透明可視的,從加原料、壓榨到出油,所有過程都看得到。

▲ 王寶玉的榨油生意最近爆火,主打“幹淨透明”。圖 / 受訪者提供

在賣機器之外,王寶玉還把兩台機器投放到了廣州番禺的生鮮超市門口和裏麵,試水零售。榨出來的花生油,一斤賣15-20元,“跟市場上的花生油差不多”。

花生是從合規供應商那裏購買的,有質檢報告。機器旁提供免費的黃曲黴素檢測試紙。

很快,這兩台機器就吸引來了超市員工,還有來超市買菜的中老年人。“他們說,你們來得正好,我們不怕油貴,隻要營養健康,能看到榨油過程。”王寶玉說。

他注意到,最近來買油的阿姨“格外多”。很多廣州阿姨說粵語,他作為外地人聽不懂,當被一群阿姨圍住詢問的時候,他的腦袋裏嗡嗡的。

有阿姨抱著巨大的玻璃泡菜壇來買油,理由是怕機器以後會挪走,“先多存點”。還有阿姨以前充值100元,現在一充就是500元。

許小文是在社交媒體上賣瓶裝豬油的95後,這些天來,他的豬油銷量也一度迎來翻番。現在,他每天能賣出100多瓶豬油,每瓶一斤。

他曾在安徽合肥做了7年知識產權方麵的工作,現在則是一個回鄉青年,在老家安徽金寨幫從工地退休的父親賣豬油,用的是當地有名的金寨黑毛豬。

許小文的銷售之道,也是透明。

他會在當地采購豬板油,“都是有檢疫證明的”,然後讓一家有生產資質的加工企業煉油,煉油的視頻、圖片會發布在網上。

▲ 許小文的煉油視頻,過程透明也是第一位。圖 / 受訪者提供

其實他找過十幾家加工廠,詢問能不能到工廠裏拍攝,讓消費者看到煉油全過程,“很多都不讓”。

在價格方麵,他也采取了透明策略。

他在網上曬賬單:一瓶一斤的黑毛豬油原料成本是9.75元,工廠代工費2元,包裝費1.7元,快遞費2.6元……加起來,一瓶黑毛豬油的成本為16-17元,他的售價是27元,一瓶賺10-11元。

他估計,接下來,豬油銷售的長尾效應會很強。

“煉豬油工藝簡單,鏈路簡單,小企業很容易形成閉環,而大企業船太大了,有的環節得外包,有時就會被動。”許小文覺得,大企業有大企業的難處,不能一味拉踩。

此外,他偶爾也會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自家店鋪規模小,一個月隻能賣1-2噸豬油,如果有一天,他一天就能賣1-2噸豬油,會不會為了賺更多的錢,去選擇一些質量更差的原料?

對此,他暫時沒有答案。

“有的大企業可能剛開始跟我們一樣,隻不過做著做著,就被一些事左右了初心。”

國人喝油,半個世紀的回聲

豬油上一次被中國社會追捧,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

作家謝侯之曾在他的回憶散文集《椿樹峁》一書中,生動描寫過他當時在陝北插隊當知青時和豬油的“愛恨情仇”。他告訴鳳凰網,插隊之前,自己在北京經曆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當時肉、油都是憑本憑票供應,在肉店隻能“買到可憐巴巴的一點肉”,豬肝、豬腸、豬板油根本看不見,“我在很長時間內,都以為豬的身上是不長板油的”。

那時大家吃的是菜油和豆油,豬油是奢侈品。謝侯之的父母是知識分子,熬夜工作時會煮陽春麵當夜宵,“裏麵有一點點豬油”。

▲ 椿樹峁,王克明攝於2019年。圖 / 謝侯之提供

1969年到陝北一個叫椿樹峁的小村莊插隊之後,謝侯之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什麽是貧困。知青們常吃的是土豆和白菜,幹炒,放一些蔥花和鹽,不見油星。有的知青回家探親,帶回來一小罐豬油,他們會煮湯菜,一勺豬油化進去,稀裏嘩啦吃完,“都說這頓飯香”。一小罐豬油,沒幾天就吃完了。

回憶錄中頗富戲劇性的一幕,也與豬油有關。有次謝侯之家寄來兩條白多紅少的臘肉,幾個知青把它們放在鍋裏的鋁飯盒中隔水蒸,不料蒸的時間過長,肉大部分化成了油,這些油裝進了一個茶罐。一個叫史硯華的知青拿起茶罐,“喉結抽動,汩汩有聲,一氣將那油赫然喝下小半罐”。剩下的油,被幾個知青汩汩分喝了。

“就像久旱逢甘霖,那是幹涸的裂土啊,雨水滴進來了。”謝侯之對鳳凰網說。史硯華後來赴美求學,成為了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謝侯之也赴德求學,如今在德國定居。

但年輕時那種餓到恨不能喝豬油的感覺,一直停留在他們的記憶裏。

王杉杉是80後,到了她10歲左右,在她老家山東濰坊那個貧困的小村莊,盡管“大家還是有點吃不起豬肉”,但豬油已經普及了。到了夏天,奶奶會在院子裏放一個小爐子,點一個煤球煉油。豬油的香味,彌漫在整個院子裏。

類似的記憶,也留在同為80後的李華婷腦海中。她記得,小時候媽媽煉完豬油後,會給守在鍋邊的她一塊新鮮的豬油渣蘸白糖吃。熱熱的油渣入口即化,肥而不膩,再加上糖的甘甜,“瞬間就能給人幸福感”。

到王杉杉上初中時,家裏不怎麽吃豬油了,改吃花生油——當時流行的說法是,吃豬油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她家還保留著自己種花生、自己榨油的習慣,直到2002年之後,“大家都不怎麽自己榨油了”。

也是在這時,桶裝成品植物油開始流行,“大家都覺得成品油更衛生,也更健康,覺得那些大的成品油品牌廠家是值得信賴的”。

其時城裏仍有少數人在堅持煉豬油,比如吃慣了豬油的老年人、建築工地的做飯小工。許小文在工地待過,他的父親做過小包工頭。他表示,工地上幹的是重體力活兒,“不吃豬油不頂餓,幹活沒力氣”。

他沒想到的是,如今,小眾的豬油迎來了大翻身。

2024年7月10日,褚星在手機上看到了一條新聞:在某大牌食用油的直播間,一位主播竟然像50多年前的陝北知青一樣,在現場喝油——不止喝了一次,是連續喝了多次,“他在自證清白,證明自家的油是幹淨的”。

一時間,她分不清曆史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在循環。

(文中褚星、李華婷、許小文、小莫、孟夢為化名)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