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嘬嘬嘬”是統一的叫狗方式,為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嘬嘬嘬”,隻要你對著一隻小狗發出這三個音,那麽你將會收獲一隻滿心歡喜奔向你的狗狗。

在狗狗界,“嘬嘬嘬”成了統一的召喚術,不管是什麽地方的狗,什麽品種的狗,它們都吃這一套。還有網友通過實踐發現,“嘬嘬嘬”不僅對國內的狗有效,國外的狗子聽到這個聲音時同樣有反應。

​​​​​​​

為什麽我們都習慣用“嘬嘬嘬”來呼喚小狗,並且小狗都能被這種聲音召喚?

人類專屬的“嘬嘬嘬”

一個熱知識:“嘬嘬嘬”是人類和狗狗共同選擇的“溝通語言”。

從語音學上看,“嘬嘬嘬”叫嗒嘴音,英文為click,從具體的聲音種類來分類,“嘬嘬嘬”是卷舌圓唇嗒嘴音。除了“嘬嘬嘬”以外,“嘖嘖嘖”也是典型的嗒嘴音。

而且,嗒嘴音是人類特有的音類。人們要想用某種聲音吸引動物的注意,應該用與自然界有明顯區別的聲音,從而體現出人類獨有的特點。嗒嘴音就是這樣的聲音,它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同時其他動物很難有意識地發出這種音。

從發音機製的角度來說,“嘬嘬嘬”或者說click準確的名稱是軟齶內向氣流音。這種聲音在發音時的核心生理機製是,在軟齶處和聲道前段形成兩處閉塞,由口腔內部的運動造成兩處閉塞之間空間氣壓降低,然後聲道前段快速除阻,除阻時有氣流從外部進入聲道前段閉塞處。

嗒嘴音的發音機製雖然比較特殊,在世界語言中作為音位出現的情況也非常稀少,不過嗒嘴音的發音卻並不難,相反,它甚至是極其容易發出的音類。美國著名語音學家彼得·賴福吉曾表示,嗒嘴音的發音機製和親吻非常相似,正常情況下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發出這種聲音,即便他們並不知道什麽是嗒嘴音。

實際上,幾乎隻有人能發出“嘬嘬嘬”——這或許是因為動物不太會有意識地噘嘴並讓口腔軟齶處和聲道前段形成兩處閉塞,此外,除了發“嘬嘬嘬”難度也不算大以外,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這個音需要不斷重複。

呼喚小狗的嗒嘴音要按照某種規律的發聲方式持續進行才有效。光發一聲“嘬”短暫易逝,而“嘬嘬嘬”連起來為一組,聲音有強烈的節奏感,就像節拍器一樣,簡潔有力。

而人發這個音本身就不太費勁兒,多次重複也無妨,最重要的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呼喚小狗的效果還不錯,那就索性對小狗都“嘬嘬嘬”了。

不過,人類發“嘬嘬嘬”不難,那小狗聽得懂嗎?

狗界魔音“嘬嘬嘬”

一般來說,小狗聽不懂人類的語言,但如果人在說話間出現幾聲嗒嘴音,小狗的耳朵卻可能很快豎起來,並向發出聲音的方向或人張望。

這可以用心理學家普雷馬克和伍德魯夫曾提出著名的動物“心智理論”來解釋,也就是動物有通過某些行為推斷他人意圖的能力,從而對這些行為做出相應的反應。

說白了就是小狗能通過聲音區分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其中嗒嘴音就是“重要信息”。

多個研究表明嗒嘴音在人類發音器官發出的聲音中非常突出,具有突出的感知顯著性,即特征比較明顯,更容易被聽到和注意到。“嘬嘬嘬”能召喚小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此。

嗒嘴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能量強。美國著名語音學家彼得·賴福吉和伊恩·麥迪森指出,嗒嘴音可能是人類語言中最顯著的輔音,是最容易識別和在感知上最突出的音類,其能量非常強。嗒嘴音的能量峰值可以比相鄰出現的元音高出6分貝以上,這使得嗒嘴音的響度比相鄰元音大至少兩倍。

嗒嘴音另一項突出的聲學特性是它們音強的較高穩定性。一般語聲的音強可以通過氣流強弱的調節在很大範圍內變化,而嗒嘴音的音強可調節幅度要小得多。嗒嘴音發音時沒有聲帶振動,這使得其能量相對穩定,因而其音強變動範圍較小。

這種穩定性對小狗很重要。小狗可以聽到特殊聲調的能力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聲音的頻率。人類能夠感知的聲音頻率大約在20Hz~20000 Hz。狗的聽覺範圍比人類大很多,聽覺敏感範圍是15Hz~50000Hz。

“嘬嘬嘬”聲作為一種高頻脈衝聲,正好位於狗聽力範圍內的高頻區域,能在狗的聽覺係統中引起強烈的共鳴。

另外,狗的聽覺十分靈敏,聽力是人類的16倍,通常人不容易聽到6米外的低音,而狗卻能聽到24米外的低音。同時狗的聽力音域很寬,音量足夠大時,狗能夠聽到頻率很低或者很高的聲音,且能分辨清楚半徑1000米以內的各種聲音。所以即便我們離狗狗很遠,它們也能聽到“嘬嘬嘬”的召喚。

另外,人類的“嘬嘬嘬”來源於對狗狗喜歡聲音的模仿。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馬清華在《語言科學》上的《論歎詞形義關係的原始性》一文提出,喚狗的嗒嘴音是模仿其感興趣的進食聲音,人們通過再現狗狗舔舐、咀嚼的聲音來表達對它的召喚。

大概意思就是,通過模仿狗狗進食的聲音來呼喚它,在狗狗看來那就是你手裏有好吃的,在收到“指令”後,狗子自然會迫不及待地朝你跑來了。

還有一點,“嘬嘬嘬”還能建立你和狗狗之間的情感聯結。

嗒嘴音的基本功能被認為是表達某種情感和態度,其中就包含表示積極意義的鼓勵、稱讚或感慨。人們對小狗發出“嘬嘬嘬”時通常是友好親近的,小狗會感到安心和信任,無論是小狗歡快地跑過來還是搖動尾巴都是對“嘬嘬嘬”的熱情回應。

待小狗跑過來後,人們會進行撫摸和投喂。這就將嗒嘴和關懷結合到了一起,久而久之小狗在聽到“嘬嘬嘬”後就形成了條件反射,義無反顧地向你奔赴而來。這就像巴甫洛夫的狗,隻不過人們是讓小狗建立了“嘬嘬嘬—人類要投喂或撫摸我”的聯結。

其實不止“嘬嘬嘬”,小狗對類似連續短促的聲音也很敏感,比如口哨音。有的國家不使用“嘬嘬嘬”,也會使用其他類似“ber ber ber”的嗒嘴音來召喚小狗,目的都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迅速吸引小狗的注意力。

但凡事都有例外,有的狗就對“嘬嘬嘬”無動於衷,也不用太過於疑惑,或許人家就是單純地不想理你。

華倫久費 發表評論於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馬清華在《語言科學》上的《論歎詞形義關係的原始性》一文提出,喚狗的嗒嘴音是模仿其感興趣的進食聲音,人們通過再現狗狗舔舐、咀嚼的聲音來表達對它的召喚。
-----------------
幹扯淡的事情特別認真。
鏡中花 發表評論於
做這種研究閑得蛋痛啊!
dada2023 發表評論於
來來來,看看你們的【洋爹】怎麽說

【BBC:台灣逾三十萬人移居上海 】
而20.5%的受訪者就希望下一代長大後能在中國大陸工作。 調查指出,移居上海的台灣人大都是因為【追求更好的工作】。。。

是你們的洋爹說的, 不是我啊。
小黑豬 發表評論於
沒聽過任何一個非中國人這麼叫狗的。
我說 發表評論於
城裏的五毛狗聽到其主子這樣”嘬嘬嘬”就知道有新鮮熱辣從肛門出品的狗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