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的尷尬:十年斷層是誰造成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最近,最熱的話題當屬被調侃成“五旬老太守國門”的那英——她在綜藝《歌手2024》中,以一己之力堅守著華語樂壇最後的尊嚴。

確實,同期的另外四位選手水平和發揮都遭遇了滑鐵盧,甚至被譽為“音樂節歌手”和“紅白喜事歌手”。

隻有那英,最終以第三名的成績再度出圈。

這個消息發酵後,許多歌手紛紛開始“請戰”,自薦自己上節目,目前已經超過20餘位:

除了韓紅等比較優質的老牌歌手外,連做音樂劇係畢業的演員婁藝瀟都來了。

而網友則有自己的想法,也開始喊話心中比較“能打”的實力派歌手,包括鄧紫棋、張靚穎、譚晶、譚維維等人。

但在這一浪接一浪的熱度中,也有不少專業人士注意到:

華語樂壇的青黃不接。

確實,那英、韓紅等真正的實力派都是“五旬老太”了,而這個熱梗背後,揭開了華語樂壇的斷層十年。

那麽這一切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1.能打的隻剩那英?

最新一期的《歌手2024》中,最先出來“迎戰”的五位華語歌手,分別是60後的那英、70後的梁龍(二手玫瑰)、80後的楊丞琳、汪蘇瀧,以及90後的海來阿木。

此外,節目組也邀請到了出生於2000年的加拿大籍歌手凡希亞·奧伊亞,和同樣是“60後”的美國歌手香緹·莫。

最終的結局大家看到了,在全開麥、不修音的情況下,年紀最小的凡希亞·奧伊亞以一曲《Crazy》技驚四座,無論是自彈自唱還是飆高音,都顯得格外鬆弛且自信。

她不僅展現了歐美頂尖歌手紮實的基本功和嫻熟的舞台把控力,也讓華語樂壇的選手們“自慚形穢”。

而和那英同歲的香緹·莫,也用一首《If I Ain't Got You》展示了深厚的演唱功力,最終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聽完她們之後,內娛的歌手也“不甘示弱”,但二手玫瑰、海來阿木等紛紛獻唱完畢後,使得網友不禁問號臉:“就這?”

從“格萊美”跳躍到“鄉村大舞台”,連之前很有觀眾緣的汪蘇瀧和楊丞琳,也變成了“難聽”的代名詞。

要知道,這兩位歌手算是現階段華語樂壇的“主力軍”了——他們既有代表作,又有路人緣。

但是,在真正能被稱得上“頂級歌手”麵前,一下子就露怯了。

尤其是楊丞琳肉眼可見地緊張,所以發揮失常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此次《歌手》最大的變化和噱頭是“直播”+“不修音”——這也被許多專業人士視為本土歌手最大的壓力來源。

所以,同場唯一一個真正的能打,隻剩那英。

而當事情發酵後,大眾也忽然發現:

那姐其實已經57歲了,網友甚至辣評“再有3年就退休了”。

眼看著顏麵盡失,網友們也開始為“榮譽”著急,於是急忙去喊話節目組導演洪嘯:

趕緊讓真正有實力的樂壇唱將們去踢館啊!

但事實上,雖然大家著急,坊間卻流傳著《歌手2024》的踢館名單,大多數名字確實不為大眾所熟知。

所以不少樂迷發出唏噓:“華語樂壇要完了?”

但實際上,華語樂壇有過非常輝煌的階段,最鼎盛的時候接連出現“大咖”——無論是港台還是內地,都一波又一波地湧現出優秀的歌手和作品。

不過到了2010年前後,流行音樂忽然走向了“沒落”和蕭條,哪怕是最流行的歌手汪蘇瀧、許嵩、毛不易等等深受年輕人喜歡,卻似乎也無力改變下滑的趨勢……

2.曾經的巔峰你趕上了嗎?

縱觀整個華語樂壇的發展和輝煌,可能要追溯到80年代末期。

當時的港圈文化迅速蔓延,整個樂壇迎來了翻唱和改編時期,當時以張國榮、梅豔芳、譚詠麟等著名歌手引領的潮流,一浪接一浪。

幾位“頂流”也基本包攬了當時樂壇大大小小的獎項。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大天王”和beyond樂隊橫空出世,他們各有千秋,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一邊的台灣地區,費翔、李宗盛、巫啟賢、羅大佑等完全不同風格的歌手,也在搶占著市場。

年輕一輩中,還有火出天際的小虎隊、林誌穎等歌手,也在分庭抗禮。

內娛呢?

當時的楊鈺瑩、那英、解曉東等歌手不斷冒泡,使得華語樂壇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麵。

那個階段,聽眾“吃”得是真好,因為所有歌手都在各顯神通。

甚至直至如今,不少網友還靠著聽以上歌手們的老歌,懷念著自己的青春歲月。

到了90年代到千禧年前夕,華語樂壇更呈現了井噴式的爆發,稱之為“巔峰”並不為過。

港台又出現了張宇、趙傳、伍佰、張雨生、周華健、張信哲、任賢齊、莫文蔚、林憶蓮、王菲、李玟、張惠妹、陳慧嫻、鄭秀文、楊千嬅、陳慧琳、容祖兒、陳奕迅、劉若英等“天王”“天後”。

內地樂壇的發展也不容小覷,要知道:

當年的老狼用一首《同桌的你》成為傳唱度最高的校園歌手;

劉歡的《好漢歌》是街頭巷尾到處都能聽到的旋律;

被喊話的韓磊,也曾憑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被觀眾熟知;

孫悅的《霧裏看花》《祝你平安》足足唱了十多年……

而如今被人戲謔成“五旬老太”的那英,則和田震一起,代表著90年代華語樂壇流行歌曲領域中的集大成“選手”。

當年兩人也因為“到底誰是一姐”爭得不可開交。

如今一看,以上隨便拉出來任何一位,都是“殿堂級”的選手。

隻是在時光的洪流裏,不少老歌手已經選擇功成身退。

雖然當年他們也可能承受著“口水歌”的吐槽,但無論是人氣熱度、演唱技巧,還是作品品位、水平,都比現在高出不止一大截。

時間很快來到2000年後,華語樂壇又爆發了第二次“巔峰”。

首先還是港台區域:

周傑倫的出現,也仿佛一股“旋風”,帶來了樂壇激烈的變化和競爭。

同期,女歌手中迎來了“四小天後”的孫燕姿、蔡依林、梁靜茹和蕭亞軒,組合中也有S.H.E和twins。

而且當時台偶劇也處於最輝煌的階段,不少影視歌三棲明星也起來了,其中就包括王心淩、張韶涵等等。

男歌手中則還有林俊傑、王力宏、潘瑋柏等“小天王”緊隨其後。

內地的歌手發展也在與時俱進:羽泉組合、汪峰、胡彥斌等創作型歌手的出現也十分驚豔。

那真是“神仙打架”的日子,每年新歌發行量層出不窮。

但也是從這個階段,似乎開啟了樂壇從巔峰到低穀的分水嶺——2004年選秀比賽大行其道,湧現了一批來自民間的草根歌手:

李宇春、張傑、張靚穎、陳楚生、尚雯婕、譚維維……

而且,當時網絡音樂也“忽如一夜春風來”:

《2002年的第一場雪》《一萬個理由》《老鼠愛大米》《白狐》等熱門歌曲闖入了大眾的生活……

但任何事都是一樣的道理,有高峰必然會麵臨一個低穀,華語樂壇也不例外。

3.“華語樂壇”斷層十年之謎

說到它“斷層”的10年,也就不得不提2010年之後的發展:

在這之後,樂壇走向了“流量”時代,從上文提到的汪蘇瀧、許嵩等一“網絡歌手”起家的熱門歌手開始,大眾無疑也接受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而之前那風雲變幻的20年,時代留下的諸多優秀音樂人中,已有不少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哪怕是年年都有新歌問世的周傑倫,創作力和發行量也在大大下滑——這是必然的,和沒人能永葆青春是一個道理。

而曾在華語樂壇占有舉足輕重位置的諸多“天王天後們”,也因為組建家庭、轉型等原因,悄然呈現半退圈的狀態。

這也是那英此次能引起轟動的原因——畢竟她始終在一線,哪怕是樂壇“斷層”期間,也一直以導師或者綜藝嘉賓的身份,刷著存在感。

到了2015年之後,“流量歌手”越來越多,包括選秀節目中走出的華晨宇、周深、蔡徐坤、王一博、肖戰等,也包括本身就定位成“流量”的鹿晗、張藝興和TFbos,再加上網紅轉型過來的劉宇寧……

他們都是首先擁有了大批粉絲的關注後,才凸顯了自己在音樂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而且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流量高而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但作品程度到底有沒有得到網友的廣泛認可或傳唱度?不得而知。

不過存在即合理。

在目前這個數字媒體時代,流量歌手是獨特的群體,擁有著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

也因此決定了:

他們不一定是純粹的歌手,所以有的做了演員,有的成為了“綜藝咖”,總之哪裏賺錢哪裏抓。

因此除了粉絲之外,流量歌手歌曲的傳唱度並不高,在音樂方麵取得的成績也實在沒辦法評價。

這或許就是大家都在探討的“華語樂壇斷層”之謎的一個因素:

在更迭的時代,資本更喜歡全能藝人,而不是純粹的歌手或演員。

但是,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既要又要不可能。

而對於上文提到的曾經的天王、天後們,創作能力也是有限的,對他們而言,輝煌已過,能曾在最輝煌的階段留下幾首經典,已經十分難得。

那麽華語樂壇的以後呢,真的要“完了嗎”?

或許這並不是吃瓜群眾該操心的事。

畢竟時代的車輪碾過時,我們隻是聽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