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壽命極限隻有120歲?諾獎得主:為何我們非得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09年諾獎得主Venki Ramakrishnan

導讀

Venki Ramakrishnan是一位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他出生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成長於一個充滿學術氛圍的家庭,父母都是科學家,這為他日後的科學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Ramakrishnan的學術生涯可謂輝煌。他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並擔任生物化學教授,期間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深入探索。

他最知名的研究在於利用遺傳信息製造構成生命的成千上萬的蛋白質。這一過程與衰老的多個方麵息息相關。2009年,他與Thomas Steitz和Ada Yonath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除了學術成就,Ramakrishnan還擔任著多個重要職務。他是英國皇家學會的主席,同時也是美國科學院和印度科學院的院士。

最近,Ramakrishnan在本文中分享了他新書《我們為何會死:衰老的新科學與對不朽的追求》(Why We Die: The New Science of Aging and the Quest for Immortality)中的五個核心觀點。

Venki Ramakrishnan | 撰文

齊 萱 | 翻譯

01

“終有一死”的認知,驅動著我們前行

人生中最令人痛苦事情之一,莫過於人類自小就知自己終有一天將死去,我們熟識的每一個人——從父母到兄弟姐妹、朋友——也都會離我們而去。

我們竭盡全力逃避這一認知,但關於死亡的焦慮卻貫穿人類始終,也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宗教為我們提供了死後去向的各種解釋,但所有宗教都認為死亡是通往另一處的過渡。我們常常甚至無法說出我們熟識的人“死了”,而是用“過世”或“離世”這樣的委婉詞匯來代替。

對終有一死的認知是人類所獨有的。動物本能地害怕死亡,卻不知道自己壽命有限。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進化出了意識、自我認知和語言,可以彼此交流想法。

我們究竟害怕哪種死亡呢?實際上,我們體內的細胞時刻在死亡和更替,但我們卻渾然不覺。即便我們死去,大部分細胞仍存活。整個器官仍然鮮活,可以捐贈給移植接受者。我們所恐懼的死亡,是失去作為有意識個體的功能能力。

在人類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裏,我們對衰老和死亡幾乎束手無策。但如今,分子生物學承諾要攻克衰老的眾多成因,讓我們享有更長、更健康的生命。

02

不同物種的壽命差異極大

蝴蝶和昆蟲的生命短暫,隻能存活數天或數周,而巨龜和一些鯊魚、鯨魚卻能活上數百年。你或許會認為這是因為每個物種的生物程序規定了其能活多久,但事實並非如此。相反,進化主要嚐試優化我們的適應度(生物學家用來描述生物體傳遞其基因可能性的術語)。

圖片來自cnn

一般來說,動物體型越大,壽命越長。鯨魚、鯊魚、巨龜和大象的壽命都比老鼠和大鼠長。這是因為如果小動物注定會很快被吃掉或餓死,那麽它們緩慢衰老就沒有意義。這些動物成熟和繁殖的速度很快,因此它們在死之前提高繁衍後代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麽能夠飛翔的動物(可以逃避捕食者並廣泛覓食)通常比體重相近的陸地動物壽命長得多。

“考慮到人類的體重,我們的壽命幾乎是預期的兩倍”。

這其中也有令人好奇的例外——那就是我們人類!考慮到我們的體重,人類的壽命幾乎是預期的兩倍。當然,由於公共衛生和醫學的改進,我們的預期壽命在過去一百年裏已經翻了一番。

進化優化我們適應度的一個後果是,年輕時期幫助我們生長和存活的東西,在我們年老時卻會導致我們衰老。科學家發現,許多在生命早期預防癌症的事物,在我們生育窗口關閉後,卻成了導致衰老的原因。進化並不關心我們在傳遞基因後會發生什麽。

03

人類壽命有一個自然極限,但未來或許有可能突破它

Jeanne Calment活到了122歲,但在她去世後的25年裏,再也沒有人活過120歲。盡管由於醫學的進步,百歲老人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但超過110歲的人數並沒有增加。大約120歲似乎是我們自然壽命的極限。

120歲時的Jeanne Calment,圖片來自NEW YORK POST

有些動物,如水螅或某種水母,似乎已經找到了延緩衰老甚至逆轉衰老的方法。科學家正在探究我們是否能重複自然的鬼斧神工。

從理論上講,沒有任何物理或化學定律規定我們的最大壽命必須是120歲。隻是在實踐上,我們麵臨著巨大的困難。科學家正努力使細胞恢複到它們發育的早期階段,但要從中受益,還需要取得重大突破。

04

對衰老的理解,其起源有些奇特

DNA損傷是衰老的根本原因。我們的DNA可能受到外部因素(如X射線)損傷的觀點,源自Hermann Muller。Muller是一位早熟的美國社會主義者,在動蕩的1930年代曾在德國和俄羅斯度過一段時光,並成功地引起了聯邦調查局和斯大林的注意。

我們目前對癡呆症(如阿爾茨海默症)的現有理解,可追溯到Carleton Gajdusek的研究。這位美國科學家發現,新幾內亞的食人族之間腦部疾病的傳播,是因為他們吃了患病者的腦髓。Gajdusek是一位傑出的研究員,但他既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又有被判猥褻兒童的汙點,這種反差使他備受爭議。

“大約120歲似乎是我們自然壽命的極限”。

接著說說雷帕黴素(rapamycin)的故事,這種化合物具有延緩衰老的巨大潛力。它最初是在複活節島(又稱拉帕努伊島)的土壤樣本中被鑒定為抗真菌劑的。科學家Suren Sehgal決心繼續研究它,於是他把大量產生雷帕黴素的細菌存放在一個冰淇淋盒裏,放在冰箱裏,並貼上了“請勿食用!”的標簽,以便他從加拿大搬到新澤西州時攜帶。

rapamycin

衰老研究領域充滿了奇特的故事,這表明充滿好奇心的科學家,經常致力於生物學中不相關的基本問題,卻在壽命和人類健康方麵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他們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物種來實現這一點,從烘焙酵母、蠕蟲、蒼蠅、小鼠到巨型海龜,以及像裸鼴鼠這樣的不好看生物入手。

05

常識性的建議比抗衰老藥物更有效

抗擊衰老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僅在過去十年裏,就有超過30萬篇關於衰老的科學論文發表。700多家初創公司應運而生,投入數十億美元來解決衰老問題。一些有前景的企業正在尋找能夠模仿低熱量飲食效果的化合物;消滅引起炎症的衰老細胞,即衰老細胞;試圖重新編程細胞,使它們恢複到早期狀態;以及試圖確定年輕血液中的因素,當將其輸給老年動物時,似乎能緩解許多衰老症狀。

在我們等待這些睿智的科學家使用越來越強大的工具取得突破的同時,也有一些事情我們可以立即去做。一些常識性的建議仍然比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抗衰老藥物更有效,如定期鍛煉、健康適量飲食、保證充足睡眠。衰老研究者第一次通過底層生物學邏輯解釋了為什麽這些經過考驗和證實的建議如此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