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下,尼泊爾藏人如何保護寺廟及當地文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當地社區精心修複了珞曼塘遭氣候破壞的寺廟。

極端天氣正威脅著這些美麗的14世紀藏傳佛教寺廟,但當地藏民正在應對挑戰,努力想保護它們。

紮西貢嘎(Tashi Kunga,音譯)站在葛秋德(Kag Chode)寺廟前,這座寺廟建在道拉吉裏(Dhaulagiri)深山,靠近尼泊爾與西藏的交界處。藏人僧侶的深紅色袈裟在雨中閃耀著光芒,他們講述著有關蓮花生大師與惡魔戰鬥的古老傳說。

傳說幾個世紀前,一隻惡魔在西藏的一座寺廟上造成了嚴重破壞。蓮花生大師追逐惡魔南下到尼泊爾的上木斯塘(Upper Mustangi),並在一場激烈的戰鬥後打敗了惡魔,將惡魔的屍體殘骸埋藏在整個山脈之間。木斯塘的民眾通過在惡魔的身體部位上修建寺廟來紀念這片神聖的土地。

紮西貢嘎指著那些窄巷、古老的寺廟和裝飾著祈禱旗的平頂屋頂說:“就在那個惡魔的心髒位置,珞曼塘(Lo Manthang)的首府在1380年建立了。”

這座城市是世界上最後一個中世紀城市的遺址。

數個世紀以來,居住在這個位於青藏高原上的偏遠地區的原住民珞巴族(Lobas)一直在此繁衍著後代。該地區最珍貴的遺產就是這些被當地人稱為“貢巴”(Gonpas)的寺廟。但近20年來,這些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寺廟開始倒塌。

由於氣候影響,尼泊爾木斯塘的古老佛教寺廟開始搖搖欲墜。

許多專家們因此發出警告,將這些崩塌歸因於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有數據顯示,該地區的風暴和降雨強度顯著增加。而降雨增加使得壓實土建築物受潮,因為土壤中的水分向上滲透到牆壁中,導致屋頂漏水和濕氣上升等問題。

“對於我們佛教徒來說,寺廟中的繪畫和文物本身就是神明的具體體現,我們無法崇拜一尊半毀的偶像,”貢嘎告訴記者。

他補充說,“沒有人來修複它。我們的遺產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認為神明對此感到憤怒了”。

修複佛寺

佛寺長期以來被尊崇為藏族文化的基石,它們不僅是創造和保護有形文物的重要樞紐,也是保存深厚智慧傳統的關鍵場所。

然而,前所未有的天氣模式對其文化遺產構成了威脅,現在當地社區成員開始踏上了修複之路。藏民們學習各種技能,包括加固牆壁、製作金屬雕像和修複繪畫等等。

氣候變化正在威脅尼泊爾喜馬拉雅山的文化遺產。

在過去的20年裏,一支由當地珞巴人組成的團隊接受了西方藝術保護專家的培訓,他們用圓木、河石和當地的黏土來防水,取代寺廟中的舊漏水屋頂,並同時修複了壁畫、雕像、雕刻柱子和天花板裝飾,讓這些幾百年曆史的古建築獲得重生。

路易吉·菲格尼(Luigi Fiegni)是珞曼塘的首席藝術修複專家,他領導著這項修複項目。他告訴BBC說,將一個農民社區的民眾轉變為古跡修複專家很有挑戰性。大多數珞巴人以前從未拿過筆或畫筆,因此,他們在開始修複15世紀的壁畫之前接受了廣泛的培訓。

菲格尼解釋說,“但最終一切都很順利。來到木斯塘的遊客對宗教非常感興趣,我們覺得這些神聖的文物需要保護,不僅因為它們有著曆史意義,也是為了維持當地居民的生計。”

珞巴人給受損的寺廟帶來了新生。

最初由10名成員組成的團隊業已擴大到45名修複師,其中多數成員是女性。盡管最初當地居民不願意接受女性加入團隊,但隨後她們被接受了。

根據當地傳統,婦女被禁止接觸神聖的物品。然而,經過努力,當地女性最終還是參與了修複項目。

菲格尼表示:“我們花了多年的時間與當地宗教人員和社區討論協商。最終,我們成功地將當地女性納入壁畫保護團隊中。”這一成就需要克服文化傳統和觀念的障礙,但最終實現了性別平等的參與。

該地區降雨量增加損壞了寺廟的古老壁畫。

傳統上,已婚藏族婦女通常負責烹飪、清潔、擠牛奶、攪拌牛油和收集犛牛糞來當燃料的事情。40歲的紮西旺姆(Tashi Wangmo,音譯)過去便是一直在放牛、收集和販賣藥草,以及做各種零工,但這並沒帶來太多收入。因此,當她有機會接受新的培訓並在修複項目中賺取日薪時,她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

她告訴記者:“這使我們(女人)中的許多人能擺脫家庭的限製,擴展自己的技能,尋找新的機會。否則,我們的生活將停滯不前,被限製在角落裏,毫無前途。”

另一位42歲的女性古跡修複師卓瑪次仁(Dolma Tsering,音譯)則解釋稱,參與修複寺廟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藝術或提升繪畫技巧。她還相信通過參與寺廟的修複工作,她能在個人靈性上有所成長,獲得功德,並通過自己的工作促進藏傳佛教的傳播。

卓瑪次仁說:“一旦將褪色的、失去輪廓的神明形象與煥發生機的修複後形象進行比較,你就會認識到每個人的努力不可思議。修複工作提高了珞曼塘的文化價值。而作為女人,我們也能夠在其中發揮作用。”

在紮西旺姆看來,修複項目使這些婦女的生活有了目標,並使她們感到自由。

氣候變化

不過,在氣候變化的衝擊下,當地社區仍然麵臨著挑戰。尤其喜馬拉雅山區特別容易受到升溫和氣候影響的威脅。當降雨來臨時,豪雨滂沱,但是長期幹旱的情況也不少見。

2023年,木斯塘普降暴雨,許多小河和溪流泛濫,導致鄰近村莊普遍受到洪水損害。

當地民眾紮西古隆(Tashi Gurung,音譯)表示,該地區快速地擴展交通,對外便利的道路在修好後也同時促成了村中人口快速下降,因為許多珞巴人為尋找經濟機會而遷往城市。

僧人紮西貢嘎表示,當寺廟開始倒塌時,當地社區認為這是因為眾佛生氣了。

紮西古隆是一個由農民轉行為修複專家的典型例子,他選擇留在這個地區。現在他在珞曼塘擁有一家藝術畫廊,雖然他在童年時沒有接觸過藏傳佛教藝術,但如今他擁有一個畫廊。

他的藝術畫廊展示了一係列非凡的唐卡畫,描繪了佛陀、他的教誨以及各種神祇譬如菩薩。他的藝術銷售不僅維持自己的生計,還使他能夠供孩子上學。

回顧自己留下來的決定,紮西古隆承認寺廟對他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說:“如果沒有寺廟,我可能會和那些離開木斯塘尋求海外更好機會的朋友一樣。”

紮西古隆表示,修複工作為他提供了穩定的收入,讓他能夠留在珞曼塘。

菲格尼認為,修複工作引發了一場文化複興。許多婦女和年輕人接受了傳統工藝的培訓,被遺忘已久的節日得以恢複,用於宗教目的的宏偉壁畫得到修複,寺廟和尼寺再次繁榮起來。

珞城寺廟學校的學生們念著“唵嘛呢叭咪吽”(又稱六字真言)的咒語,這是藏族用來祈求菩薩的慈悲咒語。菩薩也是西藏的守護神。現在,當地的僧人紮西貢嘎說,威脅珞曼塘古城和古老寺廟的危險不是源於神話中的惡魔,而是來自氣候變化的影響。

修複師卓瑪次仁表示:“若我們想要保護文化,我們就需要攜手保護寺廟,因為這裏的一切都圍繞著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