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選擇 加州式放縱vs紐約式享樂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幾個月前,主頁君曾發過一篇名為《紐約 VS 波士頓:“我嫌你嘈雜,你看我土氣”》的文章,講述了這兩所雖然都在東海岸,但氣質截然不同的城市,讓不少小夥伴更為好奇的是“美國東西海岸的差距”,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好好聊聊加州vs 紐約的娛樂方式有哪些不同~

我是娜Biu,一個在紐約畫餅的女PM。

距離我第一次來加州已經過去10年了,在洛杉磯機場等行李,朋友的聲音在我腦袋上麵響起:

“喲,老遠就看到你了,一大群人裏,就你一個化妝的。”

下午三四點,我們到達爾灣。我住的酒店以Newport Beach結尾,朋友說離海灘不遠,我說:哦?那我們走過去吧。

“可以是可以,但等你走到了,估計就天黑了。”

穀歌地圖上顯示我們離海灘隻有10分鍾車程。10分鍾,在紐約可能也就是半小時的走路距離。

同樣開車10分鍾,怎麽在加州就變成走路兩個半小時了呢?

放假來加州玩的原因很簡單,紐約人實在是太緊繃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

尤其到了初冬,紐約的小姑娘裹著Max Mara價位起步的大衣穿著超短裙把Stuart Weitzman的高跟過膝靴踩得嗒嗒響,一陣風起撩動身上白花香水味和銀飾耳環的叮叮當當。

衣香鬢影的代價是犧牲今日的溫暖換來美麗和十年後的老寒腿。

紐約的嚴苛在於穿搭精致,而西海岸在於你必須表現的極度自信。

比起走都市麗人路線的東海岸美女,加州妹妹則即將把19年帶火的BM風延續到2024。到了這一季, 胖瘦倒顯得沒那麽要緊,畢竟加州美學的第一要義,是必須敢露。這種露肚臍、光膝蓋加人字拖的海灘穿搭榮獲“讓你媽擔心你受寒”榜單第一名。

仿佛多穿一件都是要被批判是潛在的自我body shaming。人在加州,不敢政治不正確。

在爾灣的商場逛街,看到門口排隊的店全是什麽hollister, aerie, PacSun. 感覺今年的服裝廠應該很開心,曾經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料,現在能做三四件。

逛了一圈下來感覺很像三裏屯,排隊的不一定是一線大牌而是被社交媒體炒火的網紅品牌,形形色色的網紅雲集在快閃店捧著聯名爆款對著相機漏出白花花的烤瓷牙,下一秒就能去快手上喊麥帶貨。

我記得在紐約的時候,每逢感恩節,整個曼哈頓像極了店慶季的北京SKP,朋友圈裏從未出現過這麽多有錢的留學生。

他們各個手裏扛著Saks Fifth Avenue或者Bloomingdales的袋子,逛愛馬仕的神情就像我二姑姥姥衝進早上五點半的菜市場,非得搶過其他所有老太太選到那隻成色最好的birkin。

隻有當夜幕降臨,十個人裏五個堵在奧萊三個堵在停車場裏還有兩個打不到車時,你才覺得這世界果然眾生平等。

雖然說去爾灣避寒,但對於很多喜歡車的男生而言,來爾灣更像看車展。實際上,整個爾灣就是一座大型車展。隨處可見的大牛、AMG、寶馬M,以及從這些副駕賣出的大長腿,仿佛在宣告世界:姐也是個有開大牛/AMG/寶馬M的男朋友/男嘉賓的人了。

在紐約生活則沒有這樣的擔心,這不是一座適合開車的城市,但是要完全搞明白紐約的地鐵也算是一門學問,所以要顯得自己很入世,必須刷卡動作行雲流水,不能在任何情況下東張西望或者露出迷茫無助的表情。

冷漠、疲憊、厭倦,才是標準的紐約地鐵臉。

這樣的表情在西海岸的人臉上很少見到,尤其在南加州,仿佛露出不友好的表情在這裏就是一場罪過,見到陌生人不say hi幾乎可以判刑。

這種精神可能跟加州的state motto有關: Eureka! 玩過《文明》的朋友都知道,獲得科技提升就能啟動文明的尤裏卡時刻。

在加州,大家都忙著開心慶祝這個牛逼的時代,要麽推杯換盞紙醉金迷,要麽吹著海風閑庭信步,誰有功夫去理會別人的emo shit呢?

西海岸人人穿著大拖鞋在海邊散步,東海岸人的營業都充滿了席不暇暖的緊湊感。Instagram上剛更新完去坎昆度假或者在Aspen滑雪的快拍,下一秒就要提著冰美式去參加Morgan Stanley分析師崗位的麵試。

滿嘴是金融、投資、搞錢的brooks brothers西裝男,一臉疲憊地趕往下場必赴的社交酒會或者球類運動聚會,不知道日後能養活多少心理谘詢師。

隻是這個世界畢竟不是二極管,東海岸不可能永遠精致緊繃,西海岸也不總是放鬆暢快。

在紐約也可以和朋友逛一下藝術館,再就著新熬的熱紅酒聊一碗哲學,爾灣的商圈也不時會出現“learn your math now”的輔導班廣告和“coding camp”的招牌。

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新選擇,我會努力成為一名爾灣的律師,專門承接移民、離婚和房東房客糾紛這三大大熱門華人業務,把紐約的drama寫進劇本殺裏,承包Omomo,住在Newport歎夕陽。

多麽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