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曆時隻有98年?曆史專家:長達636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曆時98年。”這是曆史上關於元朝的記載,也就是所謂蒙古人馬上得天下,但是因為文治做的不好,王朝不到百年便被推翻了。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那麽曆史上,元朝究竟存續了多長時間呢?我們來和南宋做個對比。大家知道,南宋是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宗室趙構所建立,存續時間為1127—1279年,前後存續了153年“。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宋亡之前雙方統轄區域對比
崖山海戰之時,南宋首都臨安早早被占領,宋方在陸地的抵抗已經完結,幾個大臣攜不到10歲的小皇帝在海上奔波,曆史上卻以1279年,而不是臨安被占領的1276年,計算標準和元朝大相徑庭,完全不同。
事實上,元惠宗妥懽帖睦爾於1368年敗走大都(今北京)退居漠北的時候,包括皇帝在內的整個行政班底完整的搬到蒙古本部,並控製著蒙古本部、陝甘、青藏、雲貴等大片國土,統轄區域竟數倍於新建的明朝,並沿用“大元”國號至1402年,按南宋的計算標準,把1368年定為元朝末年,並不符合曆史事實。
||北元加上其他蒙古汗國的統轄區域竟數倍於明朝
以最寬泛的計算,元朝(準確說應該叫蒙元)先後存續了636年。
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繼承的是由成吉思汗1206年所建的蒙古帝國,而蒙古帝國的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1148年建立的蒙兀國,成吉思汗子孫的諸汗國中最後滅亡的屬金帳汗國繼承者克裏米亞汗國,1783年被沙俄所滅。
從1148年至1783年前後延續636年,在600多年的曆史上,一直由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一脈出任大汗或皇帝。
最狹隘的計算:從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至1402年不再使用“大元”國號,前後延續131年。
黃金家族宗室有效統治時間: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至林丹汗1634年去世,前後延續429年。
不論以那個標準來計算,元朝曆時不足百年這樣的結論都與曆史事實相差甚遠,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恐怕是部分曆史學家的偏見在作怪,這既不符合曆史研究的嚴謹性,也不利於現代人客觀公正的了解和解讀那段曆史。
澎湃新聞 | 元朝,在曆史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曆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元朝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朝代,人們對它又愛又恨,既為它開疆擴土而感到驕傲,在心理又對它百般不認可。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曾兩次派遣軍隊,跨越海洋征伐日本。以元日戰爭為開端的係列海外征伐,震動了當時的東亞世界,對元朝曆史的走向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元朝為何崇尚戰爭?又該如何評價元朝?
本期題主:周思成 北大曆史係博士
我是周思成,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中國古代史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在《民族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軍事曆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2019年4月出版新著《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關於這些對外戰爭的起源、經過與結果,以及其中蘊藏的野心、陰謀與鬧劇,歡迎大家與我一起交流!
元朝為何要頻繁遠征?
Q:元朝一共征伐過哪些國家與地區,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周思成:從元朝的對外戰爭主要針對日本,安南,占城,緬國和爪哇,為期較短,烈度也不高,對這些地區造成的負麵影響有限。要說損害,最大的受害者是在這些地理環境惡劣地區死傷慘重的元朝軍隊普通士兵,以及在內地為戰爭提供後勤保障,常常破家蕩產、妻離子散的普通人民。
Q:忽必烈的征戰範圍達到了多大?
周思成:因為西邊北邊都被前任大汗打完了,他隻能往東和南方向打,如日本,安南,占城,緬國,爪哇等等,這些地方都不好打,不利於蒙古軍隊發揮優勢,他也比較苦惱。不過他主要是坐鎮中央,從未親自參與過海外征伐。
Q:特別想知道元朝熱衷於發動戰爭背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基因?
周思成:影響因素是多層麵的。就忽必烈之前的大蒙古帝國而言,有草原遊牧民族掠奪農耕民族來補充遊牧經濟和強化政治威權的傳統需要(類似匈奴突厥鮮卑等等),也有一種天命征服世界的意識形態驅動,這兩種基因元朝多少都繼承了。到了忽必烈,又多了一種因素,就是他的汗位是費勁爭奪來的,合法性不完備,在成吉思汗家族內部有不少反對他的勢力,所以迫切需要通過外戰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安撫蒙古貴族。
Q:忽必烈對日本的征服欲望來自哪裏?我認為作為一個草原君主出身的人,可能對於海洋的征服欲望沒那麽強烈。隨著元朝侵略日本的失敗,日本加強了神道教信仰的鞏固,那麽征服日本的失敗對於我們國家又有什麽影響?在元朝對於日本持有怎樣的定義和判斷呢?
周思成:他對外征服的欲望主要來自他繼承汗位的合法性有點問題,他確實贏了阿裏不哥,但是後者其實在名分上更有優勢,也得到了不少蒙古宗王的支持,忽必烈需要在繼位後證明自己作為帝國大汗的能力。
征日失敗對我國的曆史沒有產生大的影響,哪怕成功了,也不一定會有特別大的影響,可以看看當時的高麗,元朝對高麗的控製是中國曆代最強的,就差沒有滅國了,但是後來朝鮮的曆史發展依然有它的獨立性。元朝征日本主要對日本曆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直到它近代建設民族國家和走上法西斯國家的道路,神國,神風,這些都成了一種現代的民族神話資源。
Q:蒙古以什麽樣的戰略和戰術分別打敗了相對文明東方和西方?
周思成:在戰略上是充分利用對手內部的矛盾和弱點,在廣闊戰線上完成側翼的縱深迂回突擊,並盡最大可能轉化被征服地區的人力物力投入新的戰爭,在戰術上不但發揮傳統的騎射優勢,還迅速吸收東西方包括伊斯蘭世界的先進軍事技術(火器,回回砲,水軍)和戰術,並且有嚴格的軍事紀律和指揮體係,這些都是之前的遊牧民族不太能見到的。至於相對文明的東西方,不管是西夏金朝南宋還是花剌子模羅斯匈牙利等等,在真正的火器時代來臨前,對付蒙古人的這種軍隊都是沒什麽轍的。
忽必烈
忽必烈時代是蒙古帝國和元朝曆史的分水嶺
Q:你好,元朝時期漢族算是“亡國奴”嗎?元朝疆域不過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正朔,還有很多其他汗國。專業曆史學者怎麽區分蒙古帝國和中國,包括明朝成立後?
周思成:忽必烈時代是蒙古帝國和元朝曆史的大分水嶺,當時黃金家族因為汗位繼承問題已經分裂了,在南俄的拔都家族,在伊朗的旭烈兀,都顯示出了鮮明的獨立姿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元朝是蒙古帝國分裂後的幾個汗國之一,但是它的立國基礎是在中原和江南。事實上,忽必烈隻是在名義上還是蒙古帝國的大汗,沒有什麽實質意義了,就連這個名義還爭議頗大。
Q:您如何評價十三世紀的蒙古,他給當時的這個世界(中國,中亞,歐洲)帶來了什麽?毀滅了什麽?
周思成:客觀上推動了亞歐大陸的貿易和人口流動,也促進了天文曆法軍事科技在東西間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世界資本主義體係形成前的幾大帝國(奧斯曼,莫臥爾,清,俄羅斯)都同它的遺產有或多或少的牽扯。蒙古的征服戰爭也毀滅了許多繁榮的人類定居點,它的勝利是以大量生命的毀滅為代價的,盡管這個痛苦的曆程放到曆史無情的長河中極為短暫,但卻不容掩蓋。
Q:與宋朝相比,元朝的生產力水平是不是下降了?農民的地位是不是接近於農奴的地位了?
周思成:與宋朝相比,肯定是這樣,特別是從農業生產來說,因為元朝重新統一之前中原和江淮地區長期陷入戰亂,人口銳減。不過,社會經濟在元朝統一後有所恢複,商業的活躍程度和手工業也相當發達。因為目前找不到十分可靠的數據來說明(比如近年翻譯的那本很出名的麥迪遜《中國經濟長期的表現:公元960-2030》,對於明以前的,特別是元代的經濟發展趨勢,除了說戰亂的消極影響外,就沒有什麽定論)。
農民的地位,要分區域和不同情況。江南的佃農,基本上延續了南宋的主佃關係。在北方某些投下封地,農民的依附程度較高,但是規模應該不大。
Q:請教周先生:元朝從忽必烈之後迅速衰敗的根本原因是朝堂的內部爭鬥嗎?朱元璋在遙遠的南方起勢之時,元朝為什麽不迅速撲滅而是任其壯大呢?
周思成:內部爭鬥確實妨礙了元朝對元末南方起義的反應,但是政爭卻不是元朝統治迅速崩潰的根本原因,而是蒙古統治階級腐化墮落的外在表現。
除了他們自身內部的原因,更根本的是元朝始終發展不出一套可以緩解民族矛盾,統合南北的的製度,不僅蒙古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而且也高度提防北方漢人,對江南保持持續壓榨態勢。朱元璋隻是元末群雄之一,待到朱元璋北伐的時候,元朝早就失去對江南地區的控製多年了。
Q:你怎麽看待元朝和清朝對待漢人、漢文化、和我們的曆史的。
周思成:北方民族要想長期統治中原和江南地區,漢化可以說是必然的趨勢,但正因為他們想要維持統治,也就不得不拚命抵抗這種趨勢,於是有什麽“蒙古至上”“滿洲本位”等等。從這種矛盾鬥爭中演化出一整套製度和統治技術,這方麵清朝做得比元朝精致許多。
蒙古襲來繪詞,日本武士乘小船騷擾蒙古船隻
曆史總是當代人回望過去的一種渠道
Q:博士您好,我一直都有一個困惑,到底什麽才算是中國的曆史?中國古代朝代的更迭,不正是國家的更替嗎?
周思成:曆史總是當代人往回看過去的一種渠道,中國的曆史一方麵是現代中國作為多民族的“民族國家”的過去曆史,另一方麵也可以是相對穩定的中華文明延續的曆史。不論從哪個角度說,北方民族與中原定居民族發生戰爭,貿易,文化交流甚至統治與被統治的曆史,都應該是中國曆史的一部分。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對於具有當時的國家認同的北宋人或南宋人,當然是國家的更替,對於今天的中國人,則尤其要另當別論。
Q:《多桑蒙古史》《世界征服者史》《蒙古入侵時期的俄羅斯》這幾本對你們專業研究者而言算是專業著作嗎?平時研究有什麽特別的史料?你是否讚同杉山正明所言,忽必烈一朝是世界史的轉折點,促進資本主義起源這些觀點?從杉山的觀點來看,中國把成吉思汗歸為民族英雄,有點勉為其難吧。
周思成:這幾本都是專業著作,而且也相當重要。誌費尼的書保存了蒙古西征時代蒙古和中亞的最原始的資料,雖然記載不可盡信,卻是是無可替代的一手史料。另外兩部俄國和瑞典學者寫的書,雖然年代較早,但是也有許多重要的觀點和考證,今天還有參考價值,特別是其中利用了大量的非漢文的域外史料(波斯語阿拉伯語亞美尼亞語等等),這些材料,即便是當代的世界史和蒙古史學者,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輕易接觸和閱讀原始文本的,所以仍然有其價值。
杉山關於資本主義、“公司”等等這些在蒙古帝國時期的起源,我是不讚同的。但是這並非杉山的一家之言,對於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方的世界史和社會學研究中,自韋伯以來就有一種非常寬泛的定義,那就是有理性計算,就算某種早期的資本主義,同時,也非常喜歡把全球化推到地理大發現之前的前近代時期,認為那個時候全球就有相當發達的商品流通圈。大概他也是深受其影響吧。如今提成吉思汗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的說法好像並不多?說他是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無可置疑。
Q:曆史相較於其他學科,似乎門檻很低任何人都能高談闊論一番,同時曆史資料論文在網上很容易獲取,那麽所謂的曆史愛好者和真正研究曆史的專家學者之間的本質差別是什麽呢?
周思成:二者之間我認為其實並不存在什麽根深蒂固的特殊的本質性區別,很大程度上,這兩種身份是由現代社會的高度細密的分工決定的,就像錢鍾書先生所言:成為某一門學問的專家,雖在主觀上是得意的事,而在客觀上是不得已的事。
當然,二者之間也可以說是有一些重要的區別,第一,是能否謹慎客觀地分析史料,橫向地將史料同其它記載比較,而不是武斷地從孤證隨意發揮,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些基礎的訓練和投入大量搜集材料的精力,很多曆史愛好者沒有這個條件。這個可以說是劉知己說的“史學”。第二,是要對所接觸所討論的史實在整個大曆史背景大曆史趨勢中的地位有客觀的評判。這種感覺需要比較長期地接觸曆史材料和研究才能培養,大概可以說是劉說的“史識”。最後還要對曆史研究和曆史材料有基本的尊重態度,不被各種偏見左右判斷,這個或許能算入章學誠的“史德”。
任何曆史愛好者能做到這三點,都是合格的曆史研究者,甚至有很多愛好者寫出的曆史讀物比大學裏專業學者更出色,這並不罕見。
我是北大曆史係博士周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