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零元購”真的席卷美國嗎?
信息正義
2023-12-30 11:59:58
編者按:《信息正義》近日翻譯刊發了《華盛頓郵報社論 |
如何打擊“零元購”》(見後附“延伸閱讀”部分),《華盛頓郵報》在這篇社論中引述了全國零售聯合會的一份報告。但實際上,全國零售聯合會在發現“因使用錯誤數據而導致數字有誤”之後,撤回了相關數字。專家形容這個數字的荒謬程度“就好像說,人口普查稱美國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羅德島州。”
一位民權律師說,一些廣泛報道“零元購”問題的新聞機構“被某些利益集團用作工具,引發人們的恐懼。而那些渲染從來就不符合事實”。
為此,《信息正義》翻譯刊發兩篇相關澄清文章:
1.“零元購”真的席卷美國嗎?
2.零售集團撤回關於“有組織”零元購的驚人說法
兩篇文章如下:
“零元購”真的席卷美國嗎?
文:澤曼·洛佩斯(German Lopez)
譯:Brandi
編:新約客
原文發表於《紐約時報》(2023年11月29日),為時報當日的時事通訊。
“零元購”是否正在席卷美國?
Target等零售連鎖店發出“零元購”泛濫的警告;新聞媒體對“零元購”進行放大;社交媒體上流傳著小偷洗劫商店的視頻。
但入店盜竊案增加似乎僅限於少數幾個城市,不是全國性的。根據警方數據,今年美國大部分地區的零售盜竊案都比幾年前下降。但也有例外,特別是紐約,該市入店盜竊案明顯增多。但除紐約外的大城市,相比2019年新冠疫情前,入店盜竊案下降了
7%。
為什麽“零元購”問題仍然受到極大關注?今天的時事通訊就來回答這個問題,同時深入探討入店盜竊的最新趨勢。
數據
政府機構和私人團體各種來源的犯罪數據都講述同一件事:過去幾年裏,全國範圍的零售盜竊案並沒有激增。如果說有什麽變化的話,那就是與疫情前相比,在美國大部分地區,盜竊案似乎並不常見。
最新資料來源是司法委員會這個月發布的商店行竊報告。該報告采用的警方數據截至2023年上半年,其他來源的數據截至2022年。
司法委員會最新發布的商店行竊報告
該委員會對美國24個主要城市進行了跟蹤調查。總體而言,2023年上半年的商店行竊事件比2019年上半年高出16%。然而,如果排除紐約,同期的商店行竊報案數量有所下降。24個城市中,17個城市商店行竊報案降低。
谘詢公司AlixPartners的零售專家索尼婭·拉平斯基(Sonia
Lapinsky)說,入店行竊問題“經常被談論,但實際上並不那麽普遍”。
美國平均每月入店盜竊率(圖表)
其他數據也表明,2019年以來,大多數城市的商店盜竊並沒有增加。零售商跟蹤庫存損失,包括盜竊造成的損失時,常用的衡量標準叫“縮水”(shrink)。2022年的平均縮水率占年零售額的1.57%,比
2021年(1.44%)略有上升,但與
2019年(1.62%)相比,其實有所下降。聯邦調查局(F.B.I.)和司法統計局(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還發現,2022年的盜竊和財產犯罪率有所上升,但仍低於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美國某些地區處於犯罪高發期的說法並沒有錯。2019年以來,汽車盜竊案增加了一倍多,今年的謀殺案會比2019年高出10%。
美國年度凶殺率 (圖表)
疫情以來,許多城市中心變得空蕩蕩,比較混亂,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麽即使入店行竊並不比過去普遍,但藥店等零售店還是經常給商品上鎖。
噪音
入店行竊受到極大關注,似乎有幾個原因:
紐約發生的事兒往往受到廣泛關注。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是個大型零售市場,也是許多全國性媒體總部所在地。另一個財產犯罪率上升的城市是華盛頓特區許多記者和政客居住的地方。
如今,極端但罕見的犯罪視頻會爆紅。社交媒體上流傳快閃族或小偷駕車撞進商店的視頻。研究公司AH
Datalytics的傑夫·阿舍(Jeff
Asher)說:“每年有數百萬起財產犯罪,因此,即使犯罪率下降,人們也總能找到離奇的案件。”
保守派媒體將這些視頻作為自由派城市和拜登總統治下秩序混亂的證據,大加宣傳。
零售商有意散布“零元購”的說法,因為這會讓人覺得,利潤不如人意,是他們無法控製的。
也可能有通貨膨脹的因素。即使盜竊率沒有增加,零售商現在也會更關注入店行竊。畢竟,物價上漲增加了經營成本,侵蝕了利潤空間,這就使得減少盜竊變得更重要。
凶殺案、偷車案和其他犯罪案件的增加,使入店行竊看起來是整體犯罪增多的一部分,即使在大多數城市並非如此。
無論有哪些原因,目前人們對入店行竊的確更加關注:公眾往往高估犯罪率。過去二十年裏,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犯罪率上升。但蓋洛普的調查顯示,實際上,自90年代以來,犯罪率普遍大幅下降。
零售集團撤回關於“有組織”零元購的驚人說法
全美零售聯合會曾說,2021年該行業被盜商品達945億美元,其中近一半是有組織盜竊造成的。專家說,其實可能隻有5%。
文:愛德華多·梅迪納(Eduardo Medina)
譯:Brandi
編:新約客
原文發表於《紐約時報》(2023年12月8日)
一個全國性遊說團體曾發布一個驚人數據,即“有組織零售犯罪”占2021年945億美元商店被盜商品中的近一半。這個數字助長了“零元購”正在席卷美國的說法。現在他們收回這一數字。
全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4月份發布的報告中的這一數字被廣泛引用。行業刊物《零售趨勢分析》(“Retail
Dive”)披露該報告因使用錯誤數據而導致數字有誤。之後該聯合會對這個數字進行了修正。
報告撤回之時,Target等零售連鎖店繼續聲稱它們深受大規模“零元購”危害,稱“零元購”削減了利潤,迫使商店關閉,或被迫將商品鎖起,給顧客帶來不便。
一些博眼球的“零元購”視頻被廣泛傳播,助長了上述說法。其中包括蒙麵團夥砸碎櫥窗、盜取名牌包和手機的畫麵。但數據顯示,“零元購”極為猖獗的說法隻是虛象。
事實上,根據警方數據,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零售盜竊案都比幾年前有所減少,雖然也有例外,比如紐約市。但多數大城市的商店盜竊事件自2019年以來下降了7%。
計算機與通信行業協會(Computer &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的首席經濟學家特雷弗·瓦格納(Trevor
Wagener)說,有組織的零售犯罪,即團夥從多家商店偷竊商品,然後在黑市上出售,是真實存在的現象。但他說,2016年至2020年期間,有組織的團夥可能隻對約5%的商店失竊負責。
瓦格納先生強調,在衡量損失方麵,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不精確性”,因為很難區分哪些是入店行竊,哪些是有組織犯罪。
瓦格納先生今年6月就全國零售聯合會報告中的不實數字在國會作證。
擁有17000多家會員公司的全國零售聯合會在撤回這一數字並修改報告的同時,還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堅稱他們對“零元購”問題的關注是正當的。
聲明說:“有組織的零售犯罪是個嚴重問題,影響著全國各種規模的零售商和社區,我們對這一廣為人知的事實堅信不疑。同時,我們也認識到,零售業和執法部門在收集和分析準確、一致的數據方麵麵臨挑戰。”
問題的關鍵在於“年度總縮水”——這是個行業術語,指由於盜竊、損壞和庫存跟蹤錯誤等原因,未得到付款而從商店消失的商品價值。
聯合會發言人瑪麗·麥金蒂(Mary McGinty)說,數字錯誤是由幫助製作報告的谘詢公司K2
Integrity的一名分析師造成的。
這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將全國零售聯合會2021年的調查與活動組織“執法與零售聯盟”前主席本·杜根(Ben
Dugan)的一段話聯係在一起,本·杜根在2021年參議院證詞中說,有組織零售犯罪“每年給零售商造成450億美元的損失”。
麥金蒂女士說,杜根先生引用的是該聯合會2016年的全國零售安全調查,實際上指的是2015年的整體縮水成本,而不僅是有組織零售犯罪造成的損失。
民權律師亞曆克·卡拉卡薩尼斯(Alec
Karakatsanis)對媒體如何報道有組織零售犯罪作了研究和評價,他說,撤回數字事件凸顯了一些廣泛報道“零元購”問題的新聞機構是如何“被某些利益集團用作工具,引發人們的恐懼。而那些渲染從來就不符合事實”。
最突出的一個例子發生在2021年10月,當月Walgreens以屢次發生有組織的“零元購”為由,關閉了舊金山的五家分店。點擊達數百萬次的一段視頻顯示,一名男子手拿垃圾袋,在很多人的圍觀下,公然在Walgreens偷竊商品。幾個月後,Walgreens宣布關掉幾家分店。
但《舊金山紀事報》(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21年10月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警察局關於商店盜竊的數據並不支持Walgreens對關店的解釋。
最終,Walgreens收回了說法。今年1月,一位公司高管表示,Walgreens可能誇大了入店盜竊對業務的影響,他說:“也許我們去年喊得太多了”。
卡拉卡薩尼斯先生說,零售業在遊說國會通過監管在線零售商法案時,將入店盜竊猖獗的誇大說法作為武器,聲稱大部分被盜品商最終都流向了在線零售商。
評論家和政客趁機抓住這個問題做文章。今年早些時候,加州民主黨人紐森(Gavin
Newsom)州長在回應該州大規模盜竊案的報道時,呼籲嚴厲起訴商店盜竊者,並計劃投入數百萬美元打擊“有組織的零售盜竊”。佛羅裏達州共和黨人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州長去年簽署了一項針對零售盜竊的法案,而前總統川普則呼籲采取暴力行動。他今年在加州對共和黨活動人士說,警察應該在搶劫者離開商店時向他們開槍。
計算機與通信行業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瓦格納先生說,他讀到全國零售聯合會4月份的報告,馬上就覺得是錯的。他說,這一錯誤令人不安,因為該聯合會長期以來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行業數據提供者。
瓦格納先生說,聯合會錯誤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數字與該組織自己以前的調查結果根本對不上。
該聯合會在一份2020年的報告中稱,有組織零售犯罪使零售商每10億美元的銷售額平均損失719548美元 ——
這一數字遠遠低於4月份報告中聲稱的近50%。
全國零售聯合會的另一項調查顯示,所有外部盜竊(包括與有組織零售犯罪無關的盜竊)占縮水額的37%,這一數字仍比4月份錯誤估計的50%低了幾十億美元。
瓦格納先生說:“這就好像說,人口普查稱美國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羅德島州。”
延伸閱讀:
華盛頓郵報社論 | 如何打擊“零元購”
from 信息正義 Author 信息正義編輯部 2023-12-19 16:45 Posted on
美國
原文發表於《華盛頓郵報》(2023年11月18日),為華盛頓郵報的社論(鏈接)
編者按
鑒於“零元購”一詞在華人社區已廣為人知,我們在本文的翻譯中將“Shoplifting (入店盜竊 )”直接譯為“零元購”。
“零元購”自2020年起,才逐漸成為華人社區諷刺性的網絡流行詞,替代了“入店盜竊”這個說法。實際上,Shoplifting ——
故意從陳列出售商品的場所拿走商品而不付款的行為 —— 與購物一樣古老。第一次有記錄的商店行竊發生在 16
世紀的倫敦,由一群被稱為“舉重者”的男子實施。
1699 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商店行竊法》(The Shoplifting Act),這是《血腥法典》 (Bloody
Code)的一部分,對輕微犯罪處以死刑。隻要在商店偷竊價值超過 5 先令的物品,就可能在倫敦的泰伯恩樹(Tyburn
Tree)上被絞死並示眾,或被運往北美殖民地或澳大利亞的博塔尼灣(Botany Bay)。
20 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一些激進主義者試圖將“入店盜竊”重新定義為一種反抗政治行為。例如美國活動家傑裏·魯賓(Jerry
Rubin)在 1970 年出版的《動手吧:革命場景》(Do It: Scenarios of the
Revolution)一書中號召道:“所有金錢都代表著偷竊......不要買。去偷。”阿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在
1971 年出版的《偷這本書》一書中提供了如何在商店行竊的技巧,並認為商店行竊是反企業的。社會曆史學家雷切爾·施泰爾(Rachel
Shteir)曾描述,一些激進主義團體,如一些自由主義者、分散的無政府主義團體 CrimethInc、西班牙無政府主義團體
Yomango 和加拿大雜誌《Adbusters》,將從自己不喜歡的公司行竊視為一種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企業破壞行為。
如何打擊“零元購”?不是把CVS的東西都鎖起來
本文為非營利調查新聞編輯室“Information Justice(信息正義)”編譯作品,歡迎轉載、分享、轉發
文:《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Brandi
編:新約客
最近,如果誰去華盛頓西北部第14街和歐文街交叉口的CVS店購物,一定以為穿越到了蘇聯。店裏貨架空空如也,冰箱裏沒有食品和飲料。我們去時,店裏隻擺著防曬霜和賀卡。這怪異現象不是因為失敗的計劃經濟,偷竊猖獗才是原因。上月初,盜賊在這家CVS狂偷兩天,之後商店沒再進過貨。幾周過去了,店裏仍然幾乎沒東西可買,自然也沒東西可偷。
14街和歐文街的CVS連鎖店象征著極端零售盜竊行為及其危害。對普通人來說,盜竊是煩惱和不便;對商家和生意來說,盜竊是威脅;對遊客來說,盜竊令人厭惡。如果“零元購”得不到控製,會侵蝕社區的健康。
失控的“零元購”,恰恰就發生在當下的美國首都。華盛頓警方不專門統計商店盜竊,但總的盜竊案件比去年增加了22%。想在華盛頓特區找到不把洗衣粉、衛生紙和去味劑鎖起來的雜貨店或藥店,現在越來越難了。城東南的一家Giant店甚至不再進某些知名品牌保健品和美容產品的貨,因為那些商品是竊賊的目標。市中心的一家酒類專賣店因為經常遭竊而即將關門。H街沃爾瑪今年年初已經關閉。(公司稱該店“業績不如人意”)。
根據福布斯一項對小企業的最新調查,在入店行竊方麵,華盛頓特區在全國各州裏高居第二,其狀況很有代表性。全國零售聯合會最近的報告稱,2021年至2022年間,商家的經濟損失“急劇上升”,從939億美元激增至1121億美元。
關於入店行竊趨勢最客觀、最新的研究報告是無黨派的刑事司法委員會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委員會采用新方法分析了24個密切跟蹤零售盜竊的城市的警方記錄,各地存在差異,但令人擔憂。截至6月中旬,紐約和洛杉磯的盜竊案與2019年相比激增了60%多,而其他城市則有所下降。
當然,一定程度的失竊曆來是零售商的經營成本。小孩子偶爾會偷吃糖果;困境中的父母會偷拿幾片尿布;工人在送貨和上架時會偷些商品。正因如此,包括華盛頓特區在內的美國許多地方規定,偷竊價值低於1000美元的商品屬於輕罪,而非重罪。
現在不同的是,有組織、明目張膽的入店行竊盛行——竊賊將貨架上商品一掃而空,然後在網上或街上轉售。一項新的聯邦法律“消費者信息法”要求在線商家更好地追蹤第三方賣家的商品來源。(《郵報》老板傑夫·貝索斯創辦的亞馬遜就是這樣的商家,《郵報》臨時首席執行官帕蒂·斯通西弗是亞馬遜董事會成員)。但該法律6月份才生效,現在評估其影響還為時過早。
華盛頓特區缺乏足夠的數據,
因此未包括在刑事司法委員會的報告內。搜集更詳盡的數據是華盛頓和其他類似城市的當務之急。市長穆裏爾·鮑澤(Muriel E.
Bowser,民主黨)提議將“指揮有組織的零售行竊”定為一項新的重罪。“指揮有組織的零售行竊”可判處15年監禁。針對盜竊頭目進行打擊是明智之舉。鮑澤女士還建議,對於30天內偷竊10次或更多次的盜竊者,檢察官可對其提出重罪指控,這也是明智的威懾手段。
不過,如果執行不力,再好的法律也無濟於事。哥倫比亞高地城區的一位購物者告訴我們,他目擊了一起大規模“零元購”事件,並就此向CVS公司總部發了電子郵件。地區經理回複說,問題是,CVS報案後,警方並不追究。(CVS發言人拒絕對此發表評論。)與此同時,華盛頓特區警察局局長帕梅拉·史密斯(Pamela
A.
Smith)敦促商家,失竊必須報警。警方數據顯示,過去兩個月中,CVS所在的哥倫比亞高地城區隻接到五起盜竊報案。即使警方實施逮捕,也往往不會起訴。上個財政年度裏,特區聯邦檢察官馬修·格雷夫斯(Matthew
M. Graves)對56%的案件拒絕起訴,與其他城市相比,這個比例相當高。
西雅圖則是個正麵範例。刑事司法委員會發現,與五年前相比,西雅圖目前的商店失竊率有所下降。該市查出,160人對近期發生的絕大多數輕罪案件(如入店行竊)負有責任,警方在這些人落網後將他們關進監獄。為了震懾盜竊分子,西雅圖警方還進行突擊行動,每個為期一天的打擊行動會逮捕約50人。刑事司法委員會“商店盜竊”報告的主要作者埃內斯托·洛佩茲說:“降低犯罪最有力的因素是竊賊覺得自己會被抓起來
。”不經常,但出其不意的突擊嚴厲執法,可以威懾商店盜賊,而警方付出的代價極小。
華盛頓特區和其他城市需要找到更聰明的方式打擊“零元購”犯罪。否則,越來越多的零售店可能會一夜回到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