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從中國東北一所職業高中畢業的邢偉(音)來到南方的一家汽車零部件廠擔任電氣技師。他唯一能買得起的代步工具是一輛黑色三速自行車。
他當時年薪不到1萬元,與另外三名工人同住一間悶熱的宿舍。“有空調,電費要我們自己出,基本上我們是不開的,”邢偉說。
二十年後,42歲的邢偉年薪接近43萬元。他成了一名高級技術員,負責在中國汽車製造商蔚來的電動汽車工廠安裝作業機器人。去年冬天,他購入了一輛起價約38萬元的蔚來ES6運動型多用途車。
中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電動汽車市場。由於工廠的建設和擴張狂潮,電氣技術員和機器人技術專家變成了搶手人才。
“想要招到有相關經驗的人,在這個行業裏也是比較少的,”邢偉說。
目前,中國數十家電動車企及其供應商的員工數量超過150萬人。其中規模最大的比亞迪有57萬名員工,相較之下,底特律三大車企在全球的員工總數為61萬人。
在經濟放緩的大勢之中,中國需要將勞動力轉移到仍在快速增長的行業,特別是電動汽車製造業。但其麵臨的問題包括職業培訓的缺乏,而太多擁有大學學曆的年輕人對進廠不感興趣。
用人缺口最大的崗位就是邢偉這樣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汽車工廠裝配線工人的收入還不到他的一半。
中國在2021年測算得出,全國熟練技工招聘崗位數量是符合資質的工人數量的兩倍還多。
上海市政府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收入最高的10%的高級技術員最低年薪達到37.32萬元。但掌握這些技術的工人流動性很大:邢偉兩年前搬到合肥進入蔚來工作,在此之前,他為浙江吉利旗下品牌極氪在寧波附近的工廠建成了一條衝壓生產線。
在國有銀行貸款和市政當局撥款的推動下,中國汽車製造商建造電動車廠的速度比汽車本身的銷售還要快,所引發的價格戰導致絕大多數企業都在虧損。這已經在行業內引發了震動。例如蔚來就在11月宣布裁員10%。蔚來表示此次裁員沒有波及製造環節。
“我們已經非常擔憂用工短缺的問題,”分管製造的蔚來副總裁紀華強表示。
用工短缺的種子早在多年前就已埋下,當時中國政府的經濟規劃者未能預見電動汽車熱潮的規模,也沒有為此培訓足夠的工人。
工信部在2016年發布預測稱,到2025年電動汽車行業將需要120萬名工人,並對當時中國擁有相關必要技能的人員隻有17萬做出了提醒。
誠然,每年全國110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有超過五分之二的來自科學與工程相關的專業。這一比例是美國的兩倍,美國同樣麵臨焊工、電工和其他產業工人的短缺。
但許多大學畢業生都渴望從事互聯網企業和政府機關的白領工作,而不是進廠當工人。
幾十年來,中國工廠可以從源源不斷來到城市的農民子女中招工,無論工作多麽枯燥,他們都不會挑揀。
邢偉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十幾歲時就下定決心,要離開位於中朝邊境附近的家鄉紅石。在職業高中讀書時,老師告訴他應該去中國東南部靠近香港的地方找工作。一拿到高中文憑,他就收拾了行囊。
他在廣州一家為附近的本田裝配廠衝壓車身零件的企業找到了工作。每當運來新設備,外國專家就連上筆記本電腦,在調試中完成所有指示。邢偉幾乎什麽都不懂。
“我隻能像個傻子一樣看著他們,”他說。
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在工廠的免費食堂吃飯,把每月800元的工資攢下來買了一台約8500元的IBM筆記本電腦。在周末,他通過成人教育課程學習自動化知識。
這些培訓為他在電動汽車行業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2019年,他在距廣州千裏之外的寧波郊區買了套100平米的公寓。如今房子由他的父母居住,而他與妻子和兩個兒子住在合肥一處約120平米的公寓,每月租金在2500元左右。
中國政府曾嚐試培養出一批像邢偉這樣的工人,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2014年,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要求黨政及工商部門要“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但這一目標與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未來期待越來越高是相悖的,他們沒那麽願意把孩子送到職高學習電工、機械師或其他工種的技術。
2010年至2021年(最新數據公布的年份),進入職業或技術高中的青少年人數暴跌25%。與此同時,就讀普通高中的學生人數基本沒有變化。
“工廠崗位往往與‘三個D’聯係在一起——肮髒(dirty)、危險(dangerous)和低端(demeaning),”日內瓦高等學院專門研究中國職業教育係統的副教授淩敏華(音)表示。中國的年輕人會覺得“這種工作有失體麵”,她說。“感覺把他們變成了沒有意義的機器。”
在中國年滿18歲的群體中,約有60%的人在大學讀書。在2000年,這一比例為10%。
與德國等一些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在設立長期學徒項目方麵一直比較落後,這些項目旨在為工廠車間培養未來負責人。
“用工需求增長如此之快,以至於教育係統來不及反應,要充分做好一流技術人員的儲備和培訓工作需要花上數年時間,”香港大學研究高等教育的名譽教授白傑瑞(Gerard
A. Postiglione)說道。
出生率的急劇下降則讓這一挑戰變得更加緊迫。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每年年滿18歲年輕人的數量減少了40%以上。按照過去幾年公布的新生兒數量,未來幾年的18歲人口將會減半。
整個中國都在試圖利用自動化來應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電動汽車行業尤甚。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企業安裝工業機器人的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比其最大的製造業競爭對手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都要多。
分管製造的蔚來副總裁紀華強表示,公司計劃到2027年用人工智能取代三分之一的員工隊伍。蔚來有一家工廠年產30萬台電動汽車電機,但隻有30名工人。
“這些公司都很難招到藍領勞動力,”在許多中國工廠持有股份的上海譜潤投資的首席執行官周林林表示。“因此它們都在尋找自動化和機器人的解決方案。”
但機器人並不能完全滿足中國對工廠技術人員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眾汽車正在為合肥蔚來車廠附近的一處新研發中心招人,該中心將雇用3000名工程師進行電動汽車研發,大眾也準備在那裏生產電動汽車。
這意味著對邢偉這種專家的需求會更大,而邢偉已經在為填充自己的技術員團隊犯愁了。“現在也是一直在招聘,”他說,“招聘不到合適對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