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 11月30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周三,芯片巨頭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Jensen
Huang)出席了《紐約時報》年度DealBook峰會。在峰會演講和隨後的采訪中,黃仁勳談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行業競爭、企業經營理念以及美國建設本土芯片供應鏈等問題。
01 人工智能將在五年內趕超人類
英偉達是推動人工智能革命的公司之一,其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周三表示,人工智能正在趕超人類,我們可能會在未來五年內看到通用人工智能(AGI)。
在《紐約時報》年度DealBook峰會上,黃仁勳被問及我們是否有望在未來10年內看到AGI。他表示:“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它,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他解釋稱,如果可將AGI定義為一種能夠以與人類智能相媲美的方式完成測試的計算機,那麽“在接下來的五年裏,顯然將會看到人工智能能夠通過這些測試”。
雖然黃仁勳沒有具體說明他想象中的AGI會是什麽樣子,但他被問及AGI是否指的是可以設計英偉達目前正在生產的芯片的人工智能,黃仁勳對此表示同意。他說:“事實上,如果沒有人工智能,我們今天的芯片都不可能出現。”
黃仁勳特別指出,英偉達推出的H-100芯片是在許多人工智能的幫助下設計的。在談到人工智能的潛力時,他總結道:“沒有人工智能就無法編寫軟件,沒有人工智能就無法設計芯片,一切皆有可能。”
隨著各行各業對高性能圖形處理單元(GPU)的需求激增,英偉達的業務正在蓬勃發展。這些GPU被用於訓練人工智能模型,並在汽車、建築、電子、工程和科學研究等行業運行大量工作負載,同時支持OpenAI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應用。
英偉達第三財季的營收增長了兩倍,而淨利潤則從一年前的6.8億美元攀升至92.4億美元。
在接受采訪期間,黃仁勳還回憶了他向OpenAI交付“世界上第一台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的情景。他透露,在一次會議上,作為OpenAI聯合創始人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對這台設備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馬斯克當時說:“我也想要一個”,並隨後向黃仁勳介紹了OpenAI的情況。黃仁勳表示,他當天就向OpenAI交付了這台超級計算機。
盡管黃說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比他預期的要快,但他說這項技術還沒有顯示出能夠展示或超越複雜的人類智能的跡象。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在識別和感知等任務上表現出色,但在執行多步推理任務方麵還存在挑戰,這是公司和研究人員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黃仁勳對AGI發表看法之際,多位商界領袖對他們個人認為的AGI發出了警告。
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凱弗(Ilya
Sutskever)表示,人工智能最先進的形式將帶來新的問題,如虛假新聞和網絡攻擊的激增、自動化的人工智能武器等。
伊恩·霍加斯(Ian
Hogarth)投資了50多家人工智能公司。他表示,如果技術的快速發展得不到監管,未來“像上帝一樣的人工智能將導致人類被淘汰或毀滅”。
但實際上,黃仁勳並不是唯一一個相信AGI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的科技領袖。今年2月,Meta前高管約翰·卡馬克(John
Carmack)表示,AGI將在本世紀30年代出現,並創造數萬億美元價值。
幾個月後,穀歌人工智能部門DeepMind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戴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預測,與人類大腦一樣強大的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幾年內出現。
02 不怕行業競爭,已經領先對手十年
自OpenAI憑借其廣受歡迎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引發人工智能熱潮以來,初創企業和科技巨頭一直在爭先恐後地開發人工智能芯片,為這項炙手可熱的技術提供動力,希望搶占英偉達的市場主導地位。
但黃仁勳表示,他並不擔心日益激烈的競爭。他說,他的公司已經領先了十年,在2012年就推出了第一台超級計算機。五年後交付的這台機器改變了計算機的工作方式,使它們能夠生成句子、圖像和視頻。
黃仁勳在《紐約時報》年度DealBook峰會上說:“我們意識到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不是芯片問題,而是一個電腦改造的問題。你不能僅僅通過設計一個芯片來解決這種新的計算方式。計算機的方方麵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他還說,競爭對手需要時間來迎頭趕上。該公司目前的超級計算機售價為25萬美元,它們有3.5萬個零件,並使用機器人進行組裝,就像組裝電動汽車一樣。
談到最近圍繞OpenAI的混亂局麵以及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的下台和複職,黃仁勳表示,他希望事情能夠盡快平靜下來,強調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他說:“我很高興他們達成了一致,我也希望他們達成一致。這是一支非常偉大的團隊。這也讓人想起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英偉達在成立30年後走到今天,我們經曆了很多逆境。如果我們沒有正確地建立公司,誰知道會發生什麽。”
黃仁勳預測,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將會出現大量現成的人工智能工具,不同行業的公司將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調整,從芯片設計和軟件開發到藥物發現和放射學等領域都將受到深刻影響。
黃仁勳被要求對不同公司在人工智能市場上取得的成功進行排名。對此,他稱:“我不會給我的朋友排名。我承認,我想這麽做,但我不會這麽做。”
03 美國擺脫中國芯片供應鏈可能還需要20年
在峰會上,黃仁勳還談及美國芯片製造商的供應鏈獨立問題。他表示,要打破對中國芯片製造的依賴,建立起本土芯片供應鏈體係,美國最長可能還需要20年的時間。
黃仁勳解釋說,英偉達的產品依賴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部件,而不僅僅是台灣地區。不過,最重要的部件都是在台灣製造的。
黃仁勳稱:“我們距離供應鏈獨立還有10到20年的時間。但在未來10年或20年內,實現供應鏈完全獨立是不現實的。”
黃仁勳給出的時間表中20年時間表明,美國可能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來發展完全獨立於中國供應商的供應鏈,而10年的預估則較為符合拜登政府目前的預期。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主任勞裏·洛卡西奧(Laurie E.
Locascio)估計:“我們預計,在十年內,美國將可以製造和封裝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
上個月,由於認為存在國家安全風險,美國收緊了出口管製,限製包括英偉達在內的一些公司向中國出售其最先進的技術。
對此,黃仁勳證實,英偉達將繼續尋求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途徑,畢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之一。他說:“我們必須開發出符合規定的新芯片,一旦我們符合規定,我們就會回到中國。我們試圖與所有人做生意。另一方麵,我們的國家安全和國家競爭力至關重要。”
但黃仁勳也警告說,這些規定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他說,中國目前有多達50家公司正在研究與英偉達產品競爭的技術。如果美國企業失去收入,它們的競爭力可能會下降。
04 直接管理50名下屬,避免管理層級太多
黃仁勳周三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了他不同尋常的管理風格,包括擁有“50名直接下屬”。
黃仁勳在1993年與人共同創立了英偉達,隨著這家芯片製造商在人工智能熱潮中發揮的核心作用,該公司的股價今年飆升。黃仁勳的領導風格被其他科技創始人所研究和效仿,比如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或Meta的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
大多數高管隻有10個直屬員工,黃仁勳說他之所以有這麽多的直接下屬,是因為這樣可以防止英偉達出現不必要的管理層級。
黃仁勳說:“首席執行官的直接下屬越多,公司的層級就越少。這允許我們保持信息流動,並使英偉達表現更好。高級管理人員應該能夠獨立運作,應該需要很少的管理。”
他補充說:“向首席執行官匯報的人應該需要最少的嗬護,所以我認為他們不需要人生建議,也不需要職業規劃指導。他們應該處於巔峰狀態,非常擅長自己負責的工作。”
最近接受《紐約客》雜誌專訪時,黃仁勳還自稱喜歡每周收到簡短的郵件。他要求每位員工列出其正在做的五件最重要的事情,直接從普通員工那裏獲得信息,而不是嚴格的管理等級。
黃仁勳也喜歡每天給他的員工寫數百封簡短的電子郵件,其中許多郵件中隻有幾個字。
05 每天早上醒來都擔心公司會倒閉
一手推動人工智能革命的英偉達,今年股價累計上漲了200%以上,截至11月29日市值達1.19萬億美元,各家公司競相購買該公司的芯片。然而,黃仁勳表示,他仍然擔心該公司有一天會倒閉。
在2023年《紐約時報》年度DealBook峰會上,黃仁勳被要求詳細解釋下,他為什麽總是在說“會竭盡所能不讓公司倒閉”。
黃仁勳回應道,考慮到英偉達過去所經曆的挑戰,他無法擺脫公司可能無法繼續生存的感覺。該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險些破產。
他說:“我認為,當你從零開始創建一家公司時,你經曆了真正的逆境,你真的經曆了幾次幾乎破產的經曆,這種感覺會一直伴隨著你。”
黃仁勳承認,每天早上醒來時,他都要與自己的芯片帝國崩潰的恐懼作鬥爭。他說:“我不會驕傲自信地醒來,每天早上醒來都擔心公司會倒閉。”
黃仁勳的這種“偏執”部分可能是因為英偉達麵臨著來自台積電等其他半導體公司的競爭。他說:“我不認為人們試圖讓我破產我生活在這樣一種狀態中,我們一半絕望,一半渴望。”
然而,黃仁勳對失敗的焦慮似乎是促使他希望讓英偉達維持下去的原因。他說:“我認為在逆境中你會更專注。而當你更專注時,你可以表現得更好。我喜歡生活在那種我們即將滅亡的狀態,我在那種情況下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這位首席執行官的雄心壯誌可能會給他的生活帶來一些快樂。他在DealBook峰會上說:“我喜歡回家告訴我的妻子,我今天又一次拯救了公司。也許這不是真的,但我願意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