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年9月為促進福建地區與台灣融合發展,推出21項“惠台”措施,福建省官方11月27日也接著公布首批15項內容。台灣的大陸委員會稱此為“統戰的一環”,表示中國內部經濟問題若未改善,惠台措施均不切實際。
中國9月宣布要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但當時專家便曾向DW表示,這對台商而言可能誘因不大。(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今年9月公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內容提及一係列惠台措施。不過各界對此反應平平,台灣陸委會則稱此為中國“統戰作為的一環”。
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道,福建省相關部門週一(11月27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將落實中國國務院今年9月公布的《意見》,提出首批15項政策措施,共涉及4方麵,分別包含:便利台胞往來與生活;深化閩台經貿合作;在鼓勵台胞就業創業;推動涉台法治建設。
延伸閱讀:客座評論:“陸配”參政和台灣的民主素養
詳細內容則有,優化台胞出入境證件辦理,把台胞居住證辦理期限從原先的20個工作天,縮短至僅5個工作天。另外推出“台農貸”在線辦理升級版;讓位於金門、馬祖地區的企業以及在福建登記注冊的台資企業可申報“福建老字號”等。
台灣即將在明年迎接總統大選,圖為民進黨正副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及蕭美琴。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此次提出,為前往當地創業的台灣青年提供一定期限的“過渡免費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擴大“直接采認”台灣地區職業技能資格範圍;將在福建的台灣教師納入福建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等條款。
前台幹:去做事,而非“拿政策”
過去曾在中國從商的台灣人周先生向DW表示,現在對於台胞在中國申請居住證的部分,實際上已經相當方便,且中國過去也曾提出多項惠台、友台政策。他認為,此次福建省推出的15項與過去有相似之處,例如提供台胞住房的優惠,“跟之前差不多的,就是你(台胞)隻要來,我(中國)就提供你住房”。
延伸閱讀:十名台灣軍人被控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
但是周先生也對《意見》中提及“擴大采認台灣地區認證的職業技能資格”這項政策抱持正麵看法,他說:“不管是之前的66條,還是現在的15條政策措施,對我們台幹、台灣青年也好,都算是一個機會”,“你要抱著‘你是去做事’,而不是去拿它(中國)政策......我覺得很多東西還是值得一拚的”。
中國過去就曾提出一係列惠台政策,盼吸引台灣民眾前往當地生活、投資。圖為台北101大樓前飄揚的台灣旗幟。(資料照)
學者:政治意涵強
不過,有鑒於兩岸關係在過去幾年以來持續緊張,如今台灣即將在明年迎來總統大選,無論最終由誰當家,與北京之間的互動都將影響東亞地緣政治。
今年9月中國國務院甫公布《意見》時,DW曾采訪2名在中國工作的台籍學者看法,當時2人均認為,中方提出相關政策的重點並非在經濟或生活層麵提供台胞優惠,而是為了展現“政治意涵”。
廣西大學梧州學院台籍特聘教授王立本當時表示,該《意見》中並無新措施,相關內容過去就已經發布過,但是“政治意涵很強”,主要便是為了因應兩岸緊張態勢,向台灣人做“心理上的喊話”。
華東師範大學亞歐商學院台籍教授陳弘信則指出,9月宣布的政策不論是中國對台政策、中國內部輿論和福建當地都有政治意涵,因為台灣即將在明年舉辦總統大選,中方希望釋出善意,回到“和平統一”的統戰基調,避免為民進黨助選。
中國此次推出的惠台措施主打鄰近台灣的福建,圖為福建省東南部的廈門夜景。(資料照)
台陸委會:中國景氣低迷,惠台措施不實際
對於中國提出的《意見》,台灣陸委會27日表示維持早前的立場,認為此《意見》為“中共‘二十大’以來對台單邊設定的‘融合促統’統戰作為的一環”,批評中方片麵提出生活及就業創業等便利措施,試圖以“同等待遇、經濟利益”為掩飾,拉攏誘引台灣民眾前往當地,“完全是中共一廂情願、不切實際的做法”。
除此之外,針對中方提出“雙師型”教師認定一事,陸委會則指出,中國近年來收緊學校授課尺度,鼓勵學生舉報老師,加上近期通過將於2024年起實施的“愛國主義教育法”,恐進一步限縮學術自由、箝製教師言行,呼籲台灣青年在評估是否欲前往中國任教時,應考慮潛在風險。
陸委會此前聲明也指出,中國當前的經濟市場狀況不佳、青年失業率飆升、大型房地產陷入財務危機,顯示此項惠台《意見》企圖吸納台灣資金、人才前往中國,以提振其內部經濟。
陸委會直言,中方若無法有效改善內部經濟問題,相關“融台惠台”措施,均屬“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