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小說得獎,作家要丟飯碗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你的作品《機憶之地》在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舉辦的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中,榮獲二等獎。”最近,一份科幻文學比賽的獲獎證書頒給了一位署名“@矽禪”的作者,而其真實身份是清華大學教授沈陽。與此同時,沈陽則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宣布,這篇小說是由AI寫作而成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AI寫作獲得文學獎,這在文學史上應該是第一次,也是AI史上第一次。”雖然這一獎項並非文學界的頂級獎項,但結果依然讓人感到震撼:AI寫作真的可以替代人類嗎?作家是不是要丟掉飯碗了?

此前,在2023年中國科幻大會上,科幻作家劉慈欣就直言:“早晚會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科幻作家或其他作家。”他還表示,未來科幻作家會淪為非主流,“類似於現在的皮影戲”。

評審細節顯示,這篇作品被混在普通參賽作品中參與評選,6名評委中有5名不知道這篇小說是 AI創作而成的,有3位投票同意推薦這篇小說。根據該獎項的評獎規則,3位評委投票的作品即可獲二等獎。

不過,主辦方代表、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付昌義在接受《揚子晚報》采訪時 也承認,“(小說)還是有欠缺的,隻能說達到了高中生或大學一年級學生初寫作的狀態,技巧性等方麵和真正的作家還是有差距的。”

而據“新黃河”客戶端報道,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評論家付如初在肯定這篇小說“邏輯自洽”“閱讀體驗很神奇”的同時,也認為小說每一段的語氣缺乏變化,“就跟搭積木似的,這個積木的質地都是一樣的”。

這些評價,或許能讓更多職業作家或者心懷文學夢想的寫作者暫時放寬心。接下來的問題可能是,隨著AI技術的迭代演進,它在什麽時候能夠達到文學家的水平?或者,有朝一日,人們發現AI也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嚴格來說,以目前的AI技術,並不能憑空寫出一篇小說。為獲得最終的文本,沈陽一共與AI經曆了66輪對話。公眾號“清新研究”公布了小說從大綱生成到細節完善的整個過程。不難看出,為了讓AI輸出滿意的作品,沈陽教授進行了多次提示。在整個過程中,AI一共形成了約43061個字符,而最終呈現的作品從中複製出5915個字符。

其實,這一創作過程也表明了AI寫作目前存在的兩大局限性:一是AI並不會“主動”寫出一篇小說,事實上,恐怕目前所有的AI都不會主動去做某一件事,而都是在人類需要的前提下完成相應任務。人工智能再高級,也離不開人類的指示和提醒。

二是AI完成的小說,仍然需要人類的選擇。判斷小說完成度的是人,而不是AI本身。換言之,盡管AI具備了一定“思考力”,能夠代替人類完成部分具體寫作任務,但歸根結底發揮的還是輔助性作用。

不久前發布AI寫作大模型的某數字出版平台創始人也表示,AI可以為作者提供輔助創作的AI工具,讓作家把時間、精力、才華揮灑在更重要的地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光明網評論員”則以《是AI輔助作家,不是作家輔助AI》為題,態度鮮明地指出了AI寫作的地位。目前,一些網絡文學創作平台已經推出輔助作家創作的AI工具,對此,這篇評論評價說:“如果所謂網文生成,隻是在集成現有數據庫的基礎上做個概念,那麽目前還不至於讓作家擔心被擬真所替代。”

“光明網評論員”提出的另一個深刻問題是:如何不把輔助作家的工具變為規訓作家的模板,如何讓作家擺脫機械性而不是陷入一種更高階的機械性。

這其實也是不少人的擔憂。不光在文學領域,放眼整個內容創作領域,AI技術的輔助,固然能讓創作者更高效地完成創作,但是,目前的AI技術可能趨向於輸出合格而平庸的內容,再加上網絡平台慣用的AI內容分發機製,也容易讓人們接收“機械性”的信息。盡管AI技術豐富了互聯網的內容生產,但想要找到高質量內容,恐怕不比“大海撈針”簡單。

想不開1 發表評論於
人類不會被打敗。人類可以改變AI的算法,就可以改變作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