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緊急提醒:支原體肺炎今年為何來勢洶洶?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年小孩子支原體感染明顯變多了。以前一上午很少遇到幾個,三歲以下更少,但現在有時一個接著一個,而且來了就咳得很厲害。」

來自廣東某三甲醫院的兒科醫生董會騏(化名)說,對於部分醫生提出的「支原體大年」,他有明顯的感受。「甚至,今年治療也比以前困難一些,我們也會遇到部分重症的小孩。」

近幾日,多地疾控發布提醒,讓大家重點防控肺炎支原體(MP)。有幼兒家長上網發貼表示,醫院內染上支原體的患兒太多了,「很多孩子隻能在院子內的樹上掛吊瓶」。「上海黃浦」於昨日發文,7 月以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收治支原體肺炎患兒近 400 名,與往年相比,占比翻了一番,達到了 80% 左右。

那麽,今年的支原體為什麽如此「來勢洶洶」?特殊在哪裏?

支原體大年?

肺炎支原體 (MP)是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常見病原體之一,秋冬季節往往是高發季。近年來,一些研究表明國內 10~30% 的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是由 MP 感染引起的。[1]

湖北發布曾發文表示,約 3 至 7 年,MP 會發生一次地區性流行。近 2 年,尤其今年 MP 在我國一些區域流行,有少數家庭或者班級聚集發病情況。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3 至 7 年時間相對寬泛,符合一般的傳染病規律,包括流感、手足口病等等,「小孩集中感染康複之後,近期就不再會感染;約三五年後,新的一批孩子就會變成易感人群。」李侗曾說。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誌》去年發表 2016 年至 2019 年北京地區住院兒童 MP 感染流行病學特征研究,發現 2016 年至 2019 年 MP 檢出率分別為 26.23%、31.36%、27.84%、26.57%,2017 年檢出率明顯高於其他年份[2]。如今,距 2017 年已經過去 6 年。

數據顯示,MP 肺炎發生率在近年總體呈上升的趨勢。《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曾發表研究,認為可能與近年來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快,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有關係。研究人員認為,特別是北方的冬季,霧霾天氣頻發,降水少,空氣幹燥,外氣溫較低,兒童室外活動減少,造成兒童免疫力低下,容易引發呼吸係統疾病。[1]

同時,在 2020~2022 年期間,因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居家等措施下,MP 肺炎一直處於低流行。有學者對比了當地 2019 年 2 月至 2021 年 5 月每月檢出例數,發現 MP 感染在新冠疫情時有顯著下降。[3]

一項在上海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9 年,檢出率 6 月最低(7.84%,33/421),8 月最高(32.62%,153/469),全年平均檢出率 19.97%(1214/6080),其中 8~11 月為檢出高峰(26.48~32.62%),呈明顯的夏秋季檢出率高的特征。新冠疫情後,MP 檢出率逐月下降,從 2020 年 2 月 9.82% 降至 2020 年 5 月 2.01%,無明顯的季節分布特征。[3]

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在第一波大流行期間,與感染相關的門診就診率下降了 51%[4];日本地區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疫情後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數減少到之前的 16.4%。[5]

研究表明,MP 的低流行可能導致兒童由於免疫刺激的缺乏,造成對 MP 的免疫力下降,形成「免疫債」——當再次接觸 MP 時出現免疫過激反應,導致更嚴重的暴發流行[6]。「很多 15 歲以下的孩子還是免疫空白的,當支原體流行,就會易感。」李侗曾表示。

「其實不止是支原體,幾乎所有的傳染性疾病在疫情期間都是明顯減少的,包括一些胃腸道疾病。」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如今,各種傳染性疾病都相對增加。一方麵,此前的戴口罩等防護措施比較好,人群的流動性明顯增加,例如五一、十一假期後,大家出外遊玩戴口罩的情況變少,就可能出現一個感染的小高峰。」

檢測手段增加後,檢出更多

彭劼提到,「感染支原體的兒童似乎增加了」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檢測手段的增加、以及醫患雙方對精準治療的重視。

「目前,醫院采取二代測序(NGS)的手段檢測支原體感染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住院患者中應用很多。」彭劼表示,「以前實驗室是不做培養的,在新冠疫情後,患者會更關注自己究竟是新冠、甲流、還是支原體;醫生也會更加倡導精準治療,因此引入更為準確的檢測辦法。」

《檢驗醫學》曾發文表示,2019 年 MP 感染診斷主要依靠實驗室 MP 培養,但是 MP 培養不僅技術要求高、耗時長而且陽性率低,在臨床早期診斷中應用受限。[7]

另一篇研究同樣表示,診斷肺炎病原體的方法主要包括咽試子、痰培養、血清病原抗體檢測、血培養等,但均不能完全滿足臨床快速、精準治療的需求,近年來 NGS 的發展豐富了傳統的病原體檢測方法,也提高了臨床呼吸道感染病原的檢出率。[8]

NGS 是最幾年的一種新技術,通過捕捉合成鏈末端的熒光信號或氫離子釋放所致的 pH 值的變化信號來獲取 DNA/RNA 序列,相較於容易出現假陽性的 PCR ,NGS 要準確很多,也被部分醫院應用。[9]

即便是不采用 NGS ,如今醫生也會更傾向於給患兒測一下 PCR。有家長表示,幾年前孩子發燒前往醫院就診,醫生會寫明「上呼吸道感染」,口頭告知「不排除支原體感染可能」,並給孩子開阿奇黴素先吃上,之後再觀察;現在醫生則會給孩子進行 PCR 檢測,一一排除甲流、新冠、支原體。


圖源:視覺中國

對此,董會騏表示,這是因為醫生看病更講究「證據」了,且由於阿奇黴素等傳統的藥物耐藥性增加,他們必須要更明確患兒感染的疾病,才能用藥。「現在阿奇黴素吃了兩天,小孩可能還是咳得厲害,我們往往就建議使用多西環素。雖然臨床應用過沒什麽問題,但 8 歲以下孩子要使用的話,需要和家屬簽署同意書。」

「耐藥性」也是今年不少家長說「支原體很難治」的原因。上海市奉賢區某醫院發布結果顯示,醫院接診的 MP 感染患兒數量呈上升趨勢,且發現 MP 對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如阿奇黴素)的耐藥率由 2008 年的 3.2% 增至 2018 年的 30.5%[7],在董會騏的感受中甚至可以達到一半以上,「很多孩子吃阿奇黴素是沒有一點效果也沒有的,整個亞太地區都存在這個問題。」

一位不願具名的兒科醫生說,她接診的很多青少年從幼兒時期就吃抗生素。「孩子稍微咳嗽幾聲,家長就比較擔心,給孩子就吃上了阿奇黴素。漸漸,孩子感染支原體時再吃就沒有用了。」

但對於今年 MP 感染是否「重症比例多」,李侗曾予以否認。「整體而言,患病基數大了,重症相對就會多。家長在醫院裏感覺重症的孩子多,那是因為很多輕症的孩子不會來醫院治療。是否真的重症多,需要明確的數據」李侗曾說。

「進入秋冬季節後,又是流感等疾病更高發的時期。」李侗曾表示,「孩子在一個冬天可能會經曆 2、3 次發熱,家長要做好準備。」彭劼建議,「平時需要做好防範,支原體沒有疫苗、但流感是有疫苗的,建議注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