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交易?這電影尺度才是今年最大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邪典電影老饕。

今年北美的暑期檔,在《芭比》和《奧本海默》激烈鏖戰之際,一部小成本犯罪片殺出重圍,成為票房黑馬。

這便是吉姆·卡維澤主演的新片《自由之聲》,該片以1450萬美元成本博得2.3億美元票房,大獲成功。

《自由之聲》

值得玩味的是,《自由之聲》在爛番茄網站上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大多持貶低態度,新鮮度隻有58%;而普通觀眾對此大加讚賞,爆米花指數高達99%。

一部電影,引起的分歧為何如此之大?

今天時光君就來聊聊,《自由之聲》到底講了什麽故事?它憑什麽用小成本博得高票房?

黑暗的兒童性交易

女孩蘿西奧在家歡快地唱著曲子,一聲敲門,打斷了她。

走進來的時髦女人向蘿西奧兜售著明星夢,那光鮮亮麗的未來和收入不菲的職業,讓蘿西奧和她父親宛如夢中。

年幼的蘿西奧和更幼小的弟弟米格爾,被帶到一間工作室拍照。

可等蘿西奧的父親下班來接兒女時,屋內空空。

這會兒他才恍然大悟,蘿西奧和米格爾被人販子拐走,此生可能再也見不到了。

這就是《自由之聲》的開頭,一個讓普通老百姓防不勝防的圈套。

在隨後一組真實的蒙太奇畫麵中,監視器裏那些被強行拐走的兒童,更是數不勝數。

男主角提姆,在如此令人絕望的背景下登場。作為國土安全局的特工,提姆專門監視和逮捕上傳兒童淫穢視頻的罪犯。

雖然他恪盡職責,逮捕過288個戀童癖,但他幾乎解救不了那些被拐兒童。

良心的掙紮,促使提姆計上心頭。他偽裝成戀童癖,和罪犯混成“同道中人”,再從後者口中套出那些被販賣的兒童。

果不其然,提姆用這種手法,找到了一位失蹤許久的男孩,而他正是米格爾。

拯救米格爾並不是提姆的終點,而是起點。

從此開始,他下定決定,無論付出多少代價,一定將可憐的蘿西奧救出魔窟。

影片以提姆找尋蘿西奧為主線,講述他深入拉美等國的危險之地,和當地警方、人道主義者,甚至是富可敵國的財閥合作,通過設下陷阱,釣到更多從事兒童性交易的罪犯,讓那些飽受摧殘的孩子重獲自由的故事。

當我們看到電影高潮部分,提姆偽裝成醫生,潛入極度危險的叛軍老巢,從全副武裝的犯罪分子身邊,將蘿西奧安全帶出,送到父親和米格爾身邊時,以為這不過是類似《颶風營救》式的虛構故事,實際上《自由之聲》改編自真人真事。

吉姆·卡維澤飾演的男主角,不管是名字,還是傳奇經曆,都幾乎原樣複刻現實中的提姆·巴拉德。

這位勇敢的鬥士,在2013年創立了非盈利組織“O.U.R.”,致力於拯救兒童性交易犯罪中的受害者。

截至目前,他帶領團隊已經讓數千名兒童擺脫魔掌。在他和妻子養育的九個孩子中,就有兩名是他拯救過的受害者。

題材破圈,水準平平

其實早在2015年,《自由之聲》的劇本就啟動創作。

彼時,作為角色原型的提姆·巴拉德,點名想讓吉姆·卡維澤飾演他,後者在2002年的《新基督山伯爵》裏的表演,讓巴拉德印象深刻。

事後,卡維澤表示,《自由之聲》對其演藝生涯的重要性,僅次於《耶穌受難記》。

2018年,本片在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開拍,不久便殺青,年底前就製作完成。彼時,出品《自由之聲》的天使工作室,將發行權賣給了福斯公司,不料等福斯被迪士尼收購後,影片被一再擱置。

這讓天使工作室不得不從迪士尼手裏,重新買回電影的發行權,並且在網上眾籌了500萬美元的宣發費,這才讓被擱置五年之久的《自由之聲》得以上映。

不得不說,很多觀眾在看到電影裏的犯罪橋段,以及整個兒童性交易產業鏈時都大為震撼。

這些出身貧寒的拉美國家的孩子,在受到明星夢的誘惑後,被父母們紛紛送到工作室拍照。

父母一走,犯罪分子便拍攝帶有色情意味的肖像,用來作為下一道販賣流程的“菜單”。

隨後,這些人誆騙孩子去海灘,實則是將他們運到碼頭集裝箱,派送到其他國家交易。孩子們往往幾天內沒吃沒喝,在暗無天日的集裝箱裏驚恐失措。

等貨箱一開,就會被猥瑣的掮客挑選,買來作為“貨源”,開始一次又一次的轉手倒賣。

像提姆一直尋找的女孩蘿西奧,便被轉賣到不同的戀童犯手中,受盡折磨,差點身陷地獄,無法脫身。

對於任何觀眾而言,看到兒童淪為性交易對象,無疑會被戳中最敏感的神經。

片中雖然沒有任何大尺度畫麵,但每每出現孩子和那些禽獸共處一室時,都會讓人出乎本能的惡心和憤怒。

正因如此,本片在北美一經公映,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片方順勢推出的一條宣傳策略,更是讓票房立馬激增。

這便是“Pay It Forward”,即當你購買電影票後,可以再支付另一張影票的錢,請下一個人看片,讓那些沒有經濟能力的人,看到電影裏所揭露的醜惡現象。

據發行商稱,《自由之聲》首日1420萬美元的票房中,就有260萬美元是人們以“Pay It Forward”貢獻的。

不過話說回來,該片雖像暑期檔票房火爆的《孤注一擲》,靠罕見的犯罪題材取勝,但影片質量著實平平。

男主角提姆,從一個國土安全局的特工,到不顧一切拯救女孩的英雄,期間經曆的性格蛻變缺乏說服力。

不僅如此,他每一次營救行動的策劃、執行,也都草率馬虎。

尤其是高潮戲裏,提姆獨闖龍潭,在叢林深處找到蘿西奧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一群窮凶極惡的叛軍手裏逃出生天,簡直過於兒戲。

這或許也是為什麽,本片盡管能讓不少觀眾買賬,卻很難在爛番茄新鮮度拿到及格分。

故事遠沒拍完

其實,有關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犯的電影,並不再少數。

美國的《信箋故事》、法國的《不能說的遊戲》,都是以個體在童年或少年時遭受性侵卻不自知,待成年之後,記憶裏的創傷開始湧現為模式,呈現的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式的噩夢。

而在《熔爐》和《聚焦》這一類電影裏,將未成年人遭受性侵,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加以披露,並且以外來老師、報社記者作為第三視角,帶領觀眾審視和批判整個體製性的“惡”。

但不管如何,以上這兩類電影所聚焦的犯罪,還隻存在於隱蔽性的私人或群體之中,尚未形成利益輸送的“產業鏈”。

正因如此,我們對這類電影的反思態度,還隻是停留在人性之惡的層麵。

但《自由之聲》不同,它已不再是未成年人遭受性侵這樣的範疇,而是將兒童販賣和性交易這兩種最醜惡的現象疊加在一起,形成了階層之惡。

它讓時光君想起了兩部紀錄片——《女孩們》和《傑弗裏·愛潑斯坦:肮髒的財富》。

前者聚焦於ISIS組織,將信仰雅茲迪教派的年輕女孩抓來當做性奴,作為商品售賣,流轉於不同的武裝分子之手。

而後者向我們揭露,愛潑斯坦這位肮髒的商人,用一座“蘿莉島”服務於那些權貴階層,讓他們為自己的金錢帝國賣力。

在這兩部紀錄片裏,你會發現處於底層的個體,在權力上位者麵前毫無尊嚴可言。

《自由之聲》顯然隻是戳破了冰山一角,在影片最後亮出的數據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每年全球人口販賣的利潤約為1500億美元,美國是最大的人口販賣目的地之一,也是最大的兒童色情消費國之一。

今天全世界奴隸人數史無前例,甚至多於奴隸製合法的時代,其中數百萬奴隸是被拐賣的兒童。

這才是最毛骨悚人,也未曾被搬上大銀幕的真實故事。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