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音樂節帶動20億消費,小城市演出火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今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期,文化和旅遊行業恢複勢頭強勁,全國假日市場平穩有序。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中秋節、國慶節假期8天,國內旅遊出遊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5%。

在今年的假期中,音樂節消費成為文旅消費的一大亮點。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台數據監測,今年9月29日至10月6日,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4.42萬場,比上年十一假期增長227.68%;票房收入20.05億元,增長322.14%;觀眾人數1180.35萬人次,增長261.83%。其中,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121場,票房收入5.41億元,觀演人次83.66萬人,該類演出票房占比為市場總量的27%。

除了參與人數劇增之外,音樂節消費也產生了新的趨勢和特點。比如,音樂節不再集中於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也逐漸成為熱門舉辦地;對比去年國慶假期,今年音樂節雖然依舊保持著高價的趨勢,但整體價格有所回落;但伴隨著音樂節場次的增多,一些亂象仍舊難以避免。

音樂節帶動小城市消費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國慶假期音樂節在數量上迎來了一個高峰,各大知名音樂節,諸如南陽迷笛音樂節、景德鎮浮梁草莓音樂節、太湖灣音樂節、佛山國潮音樂節、鎮江泡泡島音樂節、重慶銀河方舟音樂節等一一露麵,音樂節總數量達到60餘場。

較為明顯的特征是,不僅北上廣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在辦音樂節,二三線城市和一些小縣城也做起了這門生意。根據騰訊音樂研究院統計,2023上半年,二線城市及以下的音樂節,占到了總數量的57.9%。

該趨勢延續到了國慶假期,根據國慶旅遊平台數據,安吉、南陽、常州、佛山、淮安、延吉、揭陽、安圖等小眾目的地訂單量均超過2019年國慶一倍以上。從覆蓋人群來看,一場音樂節大致容納3萬人-6萬人不等,其中,南陽中原迷笛音樂節四天接納人數達到15萬人次。

事實上,音樂節市場火爆更大的意義在於帶動相關文旅經濟發展,拉動其他相關產業間接實現盈利。比如音樂節附近衍生出如餐飲酒水、草地露營、休閑娛樂、旅遊住宿等各式各樣的商業服務。對於很多觀看音樂節的樂迷來說,搶到音樂節的門票隻是第一步,之後的一切行程都間接促進了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

據長安街報道,國慶節期間,景德鎮、佛山、常州、邯鄲等眾多二、三線城市紛紛舉辦音樂節等活動,這些城市假期的酒店累計預訂量同比增長近5倍。

而以南陽迷笛音樂節為例,據攜程數據顯示,3天4夜的音樂盛宴,帶動南陽十一整體訂單預訂量同比暴增11倍,較2019年同期也有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其中,酒店訂單達到去年同期的153倍。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據初步測算,長假期間演唱會和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平均跨城觀演率達到60%以上,跨省觀演率超過45%,帶動交通、食宿、遊覽和周邊購物等綜合消費超過20億元。

酒店、門票漲價中有所“回調”

縱觀如今的音樂節市場,漲價已是一種行業共識。以草莓音樂節為例,2009年其票價僅為80元;2011年,現場單日票價格為100元,學生預售單日票僅需60元;到2016年時,現場單日票的價格已經漲到220元,較5年前的價格漲了一倍多;2018年,草莓音樂節武漢站的現場單日票再次“翻番”達到420元;而2022年,其票價已經漲到680元,是2011年的6.8倍。今年五一期間,音樂節也因為票價貴登上了熱搜,有媒體計算,五月的音樂節平均單日票價最高達到了550元,兩天票價最高達到了1480元。

今年國慶票價依舊延續高價趨勢,不過相較於去年,今年國慶音樂節的整體價格有所回落,2022年國慶,成都仙人掌音樂節單日預售門票價格已經達到999元。最高票價1388元,而在今年國慶期間,市場上的音樂節門票大多維持在五百元左右。

根據票務平台數據顯示,陣容豪華的普通區票價在500元左右,VIP區在800元左右。由於今年的演出場次較多,可替代的選擇增多,音樂節“一票難求”的現象較少。

鈦媒體APP注意到,和演唱會黃牛的“加價賣票”的現象相反,今年國慶,多數音樂節的黃牛票在打折售賣。以鎮江泡泡島音樂節為例,其演出陣容包含陶喆、楊千嬅、陳粒、樸樹、陳綺貞、魚丁糸(原蘇打綠)等知名獨立音樂人及樂隊,官方售價普通票480元,但在演出開始3個小時後,現場的黃牛票價格降至250元-350元之間。另外,有小紅書用戶透露稱,有“工作人員”帶入現場隻要150元。

不過,也有個別音樂節的轉手價格飆升。以重慶銀河方舟音樂節為例,其黃牛票的內場價格翻了近3倍,直逼演唱會票價。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音樂節門票,酒店價格才更讓消費者“錢包一緊”。

以10月1日-2日在江蘇鎮江舉辦的泡泡島音樂節為例,鈦媒體APP於9月28日在去哪兒平台查看到,距離其舉辦地心湖公園附近的多個酒店房間已早早售罄,其價格也比平日高出數倍。滿房前價格在650元-750元不等,而鎮江南站的酒店價格也在370元-450元之間(距離演出地20餘公裏),10月5日,雖仍在假期內,但由於音樂節已結束,鎮江南京附近的酒店價格區間下調至150元-250元之間。雖然酒店價格整體飆升,但由於今年國慶期間的音樂節舉辦地多集中在二線城市,對比五一期間動輒千元以上的價格,整體還是有所回調。

音樂節經濟尚待成熟

音樂節在走向大眾的同時,也全方麵邁向商業化。

目前,舉辦音樂節頭部公司主要有摩登天空、太合音樂以及迷笛演出公司等,但近兩年,文娛領域資本遇冷的情況尤為明顯,摩登天空和太合音樂的幾筆融資均發生在2018年以前。

在媒體的報道中,目前,大概隻有10%-15%的音樂節能賺到錢,且多為草莓、迷笛這類品牌音樂節,甚至能做到尚未開票就已經回本,因為這類音樂節多有長期合作的讚助和品牌方。除此之外,其他知名品牌音樂節,例如太湖灣音樂節背後是當地國資,咪豆音樂節、西湖音樂節背後則是當地的廣電或報業集團控股,其具有藝人資源和資本推動,抗風險能力也較強。

而其他的音樂節品牌,要結合冠名、本地商戶入駐等,才能確保不虧錢。北京商報此前調查顯示,以萬人以下的小型音樂節為例,單日成本在200萬元左右,而萬人以上的大型音樂節,單日成本則需500萬元左右。在成本構成中,除了場地租金、舞台聲光電、安保、人力費用外,藝人的演出費用以及吃住支出能占據成本的60%。有些音樂節舉辦3天就能花掉3000萬元至5000萬元,藝人支出占據了很大比例。

在“撈錢”還是“虧錢”的平衡中,觀眾期待中的好服務很難百分百實現。在社交媒體上,吐槽某某音樂節的帖子比比皆是,“各種低劣拚盤音樂節,隨意上馬。”“沒有這個設備就不開這麽大場,光顧賣票了,真的聽不清。”“能不放那麽多廣告嗎?你們收了多少坑位費啊?”鈦媒體APP注意到,在今年4月的某音樂節現場,大批觀眾甚至在等待演出期間集體呐喊“退票”來表達不滿。

今年國慶期間,南陽迷笛音樂節還發生了音樂節盜竊事件,大批樂迷的物資被偷盜,相關事情進展也多次登上微博熱搜。盡管南陽市區兩級政府聯合迷笛方盡力挽回樂迷的損失,但迷笛音樂節與南陽市的聲譽仍然受到了一定影響。

此外,今年臨時取消的音樂節也不少。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有些主辦方一旦發現票房和招商不理想,就宣布音樂節取消。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對於各大主辦方和當地政府而言,舉辦音樂節並非是什麽難事,但如何在當地保留下音樂節文化並發展成為其長期IP才是真正的挑戰。

不過,盡管遭遇種種亂象和調整,大多數業內人士依舊度音樂節的未來抱有樂觀態度,有業內人士對鈦媒體APP表示,“理想和現實、藝術和商業的平衡其實沒那麽難,在磨合中,各方做到足夠尊重基本就夠了。”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