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爭議的食物,隻看名字誤會大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麻葉”,到底是什麽東西

眾所周知,在美食屆,中國隻打巔峰賽。

從南到北,不光同一樣食物吃法多樣,同一個名字下的食物也是五花八門。

同樣去買一個燒餅,有人買到“鞋底狀”,有人買到“棋子狀”,有人買到油酥的表皮,一咬酥脆好吃到眼淚汪汪。

有人買到脂香肉餡兒,咬個開口,還得讓熱氣往外冒一冒再吃,肉汁蔓延,滋味滿手。

圖|網絡 ©

但這好歹都是同一類——餅。

任它揉扁搓圓,炙烤油煎,至少看起來都是一家人。

而有些同名食物卻天差地別,不光跨越甜鹹風味、軟硬形狀,就連種類都變了。沒錯,我說的就是——麻葉。

圖|網絡 ©

野菜派麻葉,潮汕人的家鄉味

首先出場的麻葉,是野菜派。

坊間有言,如果一家潮菜館沒有麻葉,那它開不到三天就要倒閉了。

這裏的麻葉,是指黃麻的嫩葉。在別處是草藥的一種,也曾用來製作麻繩,而在潮汕,它變成了一種風味。

每當春天開耕播種到盛夏時節,從麻樹梢上采下的麻葉,就變得嫩綠可愛,野味十足。在潮汕,除了番薯葉和空心菜以外,麻葉的地位並不低,尤其是潮南一帶。

圖|《老廣的味道》©

白色的麻葉往往帶一些微苦,帶點紅色的麻葉是不苦的。

將麻葉洗淨,放鹽汆水,當地人也叫做“鹹究”,瀝幹水分後冷藏,能夠吃很久。

圖|網絡©

潮汕人最喜歡的麻葉吃法,無疑是蒜頭爆香後用豬油炒,最後加普寧豆醬。可謂“揪麻葉送番薯粥,頂級享受”

也有人喜歡用麻葉加一點小米辣,炒菜脯粒、或配著肉ga吃,好吃到扶牆走。

在《老廣的味道》中,還有一種搭配海鮮做湯的吃法,鮮甜交匯,風味也有了更多層次。

圖1、3|《老廣的味道》©

由於麻葉屬於多纖維,吃著容易餓。

所以有一種吃法也很受歡迎,那就是——打冷

打冷也叫“魚飯”,曾經傳到香港,是很好的宵夜。鮮美的海魚清蒸放涼後,肉質依然有彈性,撕掉皮蘸豆醬吃,濃鬱鹹鮮中,散開淡淡魚香。

一條魚或一隻蟹,一碟麻葉,再搭配一碗白粥,無疑非常“殺嘴”(口感獨特滋味好)。論對鮮味的追求,還是廣東更勝一籌。

圖2|琪珺©

可以說,麻葉的風味就像那句歌詞:“說不清哪裏好,但就是怎麽都忘不了”。

許多潮汕人離開家鄉後,都無比懷念這道風味——

“沒錢的時候,在家裏吃麻葉,有錢的時候,去酒樓吃麻葉”

“在外多年,看見喝工夫茶的,未必是潮汕人。但看見懂得吃麻葉的,十有八九都是潮汕人”。

圖|圖蟲創意©

酥脆派麻葉,鹹香才是真英雄

當一個潮汕人見到“酥脆版”麻葉,很可能脫口而出,這不是“蛋散”嗎?

旁邊的北京人搖搖頭,這不是“排叉”嗎?

路過的湖北人撓頭,不是“翻餃”?河北人則說“明明是小果兒”,上海人咂摸“不是巧果?”一時間台下聲音不斷,還有“套環兒”“麵葉子”“花花”“焦葉”“饊子”……

另一邊的河南、山東、甘肅、陝西人則報團取暖——“明明叫麻葉啊”

圖|網絡 ©

這種過年時深受孩子喜愛的小零食,用雞蛋和麵,口感酥鹹。有的會加入芝麻,再加上葉片的形狀,得名“麻葉”不足為奇。

畢竟:芝麻+葉片=麻葉。

合情合理,有理有據,無法反駁。

聽聞在北京有一種“薑絲排叉”,是用水將薑絲熬開後撈出,放入白糖,開鍋後再放飴糖、桂花熬開轉小火,再將炸好的排叉過蜜,為它“重塑糖衣”。我還沒吃過這種,甜鹹交匯,想來風味也十分不錯。

圖|網絡 ©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鹹鮮口。

但也有造型上的微妙不同。

初階版本,炸單片麻葉

菱形的麻葉,主打一個方便拿取,下鍋不擔心炸不透。

圖|二當家©

中階版本,劃刀不翻轉麻葉

在中間劃幾刀下鍋炸,形狀更大,更厚,口感豐富。

圖|網絡©

高階版本,劃刀翻轉麻葉

先在中間劃刀,然後將麵皮翻轉成交錯狀,有的地方用一張翻轉,有的會用上兩張,造型非常好看。吃的時候,酥脆感也更強。

圖|閑散人圓©

相比其他地方直接當零嘴,在廣東還可以配一碗滋潤的糖水,也能承包一整個夏天的歡喜。

圖|網絡©

花樣版本,形如饊子又似花

還有一種,在一些地方也被叫做麻葉。細長的麵皮像花瓣綻放,更別致一點。

圖1、2|三番;rainbow©

中國人對油炸的喜愛大多與生俱來,雖說身處廣東,難免要加多一句“熱氣喔”,我還是忍不住會流下口水。

當麻葉通過熱油激發一絲絲焦香,金黃、酥脆,在油鍋裏冒泡的美味,永遠是兒時回憶的代名詞。

圖|丁丁當當©

綿軟派麻葉,就饞這一口香甜

盡管豆腐腦的甜鹹總讓人爭論不休,但麻葉嘛,往往讓人想兩個都要。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一種焦軟香甜的糖麻葉大行其道。

這種麻葉的精髓在於胡麻油和糖。當地產的胡麻油比黃油、花生油要多一絲獨特的香氣,與糖相融會更香醇,過口難忘。

有些地方會將表層裹的糖換成紅糖,不過最傳統的做法,還是用當地的甜菜自己熬,這樣的糖漿掛上後亮晶晶,口感不會特別甜,但質地卻非常香軟。

圖1|小綠小綠©

寧夏也有類似美味,在黃渠橋除了吃一份炒羊羔肉,泛著金色光澤的“糖麻丫”也不容錯過。

不過回族的做法裏會加一些花椒水和麵,入鍋炸後裹上糖稀。外黏內沙,餘味綿長。那種甜味不齁不膩,帶著一點溫厚。從冷風呼嘯的室外歸來,咬一口尚有溫熱的糖麻丫,可以撫平心靈的褶皺。

圖|網絡©

到了河北張家口,糖麻葉則又有了不同。

有點像麻花,由堿麵和紅糖混合,長條形的它外酥裏嫩,是蔚縣人的特色早餐。

圖1、3|《張家口廣博電視台》©

而在山西,沒有老豆腐的糖麻葉,一定少了感覺。

濃稠鮮香的老豆腐,或丸子餛飩二合一,承包一天的快樂。將糖麻葉掰開蘸著吃,浸軟的邊緣沾染上豆香,沒什麽比它更能給人力量。

在中國,僅僅“一片”麻葉,就能帶給人無窮的想象。

圖|HoYihoyi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