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掰掰的精神狀態,為嘛領先我們20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北京陰,河北晴,天津局部下大爺。”

△人山人海的獅子林橋,堪比奧運會決賽現場。(圖/視頻截圖)

誰也沒想到,保持著幾十年“高台跳水”紀錄的天津掰掰們(“伯伯”的天津方言叫法)突然帶著城市文旅一道出圈。

獅子林橋,天津海河上的眾橋之一,從掰掰們的休閑活動區成為“奧運會天津跳水分賽場”,再晉升為“8A級景區”,隻用了短短一個月時間。

△海河貫穿天津城區,海河上的橋雖多,但各有用處。要想看大爺跳橋,找對橋是第一步。(圖/小紅書截圖)

赴津遊客的todo list裏,第一項已經由“聽相聲”快速改為了“看跳水”。毫不懷疑,未來天津人將麵對的靈魂拷問,也會由“你會說相聲嗎?”變成“你會跳水嗎?”

大爺們走紅以後,盤頭大姨、隻吃油酥燒餅的海鷗等天津特產輪番登場,給了許多隻知相聲、快板的外地朋友不少“津”的震撼

天津,你到底還有多少驚喜,是我們不知道的?

最有個性城市排行,

天津必須第一

這個夏天差點就這麽平淡地過去,“咚——啪啪啪啪啪”,幸好在尾聲,有天津掰掰跳入海河,濺起精彩的水花。

有人說,掰掰們在一聲聲叫好聲中迷失了自我。有人說,自己尋覓多年的真·鬆弛感居然在一群北方老頭身上找到了。走再多次City Walk,都不敵看一次City Jump有效。

△這份“天津大爺跳水觀演攻略”請收好。(圖/微博@天津人的天津)

據天津本地UP主“植物椿”介紹,過去獅子林橋下有個哪吒鬧海的雕像,安全起見,並沒有掰掰們去那兒跳水。但“老天津衛跳河隊”這個神奇組織長期存在。

所以“跳海河”並非博眼球的流量行為,而是掰掰們幾十年來堅持的生活方式之一。

△評論區有人現身說法,“跳海河”在土生土長的天津人看來就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沒想到居然火了。(圖/小紅書截圖)

天津掰掰跳水,時不時還能附贈一兩句充滿了人生哲理但不強行說教的金句。譬如這句“生存1分鍾,快樂60秒”。

和刻意營造出的緊繃“鬆弛感”不同,海河邊真實的歡樂氛圍,吸引了越來越多自發加入的參與者。

掰掰們跳河,年輕人爭相在岸邊當起了啦啦隊兼野生裁判,有才藝者甚至還帶上了樂器,現場配起了BGM。

△獅子林橋邊一片其樂融融的氛圍,沒有跳橋的經驗,在旁邊當裁判也能收獲滿滿的快樂。(圖/小紅書截圖)

不少年輕人把此處當作了有效“減壓中心”,想知道活出風采的“顯眼包”“頂級E人”有多快樂嗎?去獅子林橋邊看看花式入水的掰掰們就知道了。如果想嚐試打開自我,隻需要混在加油助威的觀賽隊伍中就好。

△是什麽頂級熱鬧,連阿凡達也要來湊一湊?(圖/微博截圖)

如果說,跳橋掰掰們幫大家找到了苦苦尋覓的Chill感,那麽天津盤頭大姨們,就治好了所有人的“精致羞恥症”。

盤頭大姨,天津的“特產”之二,風姿綽約不輸以各種姿態跳橋的掰掰們。

玫瑰花、孔雀羽、編花籃……盤頭大姨在發型想象力這一塊尚未遭遇對手。頭發是萬用材料,小發簪、發夾充當點綴,在一雙雙巧手下,頭頂的藝術品閃亮登場。

△盤頭大姨,天津市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圖/小紅書截圖)

當年輕人還在為高顱頂還是濕發、全頭染還是挑染爭執不休時,盤頭大姨們已經在發型與發色的搭配和運用上登峰造極。

在天津,大姨們的發型可以是蓬鬆的、順滑的,還能是鏤空的。發型設計,既能是一門藝術課程,還能是一門建築課程,想要高而不歪、立而不倒,誰說不需要一點建造技巧呢?

△誰看到這樣的發型,不說一聲身懷絕技。(圖/視頻截圖)

雖然關於盤頭大姨,有許多“天津第一不好惹”“能把人罵化了”的傳說,但歸根結底,她們仍是一群人到中年但依然愛美、愛捯飭的老姐姐。

她們的每一根發絲都仿佛在高喊:“姐的時尚態度,全在頭裏了。”

能把“人人有個性”變成一座城市共性的,也隻有天津了。甚至,天津自帶的個性buff是針對全體生物施展的,連海河邊的紅嘴鷗都不“放”過。

據說在天津人充滿寵溺的投喂下,每一隻盤旋在海河邊覓食的紅嘴鷗,都成功養成了隻吃油酥燒餅的本地飲食習慣。

△大爺對海鷗的愛,是真的。隻能說,津鷗們的飲食習慣都是本地人寵出來的。(圖/網頁截圖)

當外地紅嘴鷗們還在糾結“該飛去哪兒,整點薯條,還是麵包”的問題時,津鷗們已經認準了天津老味兒。

“佛羅裏達”和“佛羅倫薩”,

都是它

天津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愛把“姐姐”掛在嘴邊,而這座城市確實自帶“結界”。

結界外,大都市白領們都埋著頭步履匆匆;結界內,最卷的大廠來了,也得乖乖在下午六點熄燈關門。因為“在天津,能卷的隻有煎餅果子”。

結界外,矯情的“想你風”刮遍了大江南北;結界內,路牌隻會冷酷地說“沒空想你”這樣的大實話。

△各省人苦之久矣的“路牌風”,終於在天津提到了鐵板。(圖/@小紅書截圖)

天津人實在太有趣了,他們仿佛是一種自出生起就帶有拋梗、接梗能力的生物。用一位天津同事的話來說,就是“見不得話掉在地上”。再爛的梗到了天津,都必將經曆一遍脫胎換骨大改造。

有趣的天津人,便是天津城市景觀的“發明家”,他們親手將天津塑造成了中國版“佛羅裏達”——這裏也不養閑人

正如前文所說,跳橋隻是掰掰們眾多生活方式的一種。

當這種季節性活動伴隨夏天的遠去而“退市”,在地鐵上鍛煉的掰掰、頂水騎車的掰掰、花式溜冰的掰掰等又會接棒出現。津式生活的內核,便是這種隨性、自在的表達。

△一邊跳橋掰掰們還在獅子林橋收割掌聲,另一邊輪滑掰掰們已經閃亮登場。(圖/視頻截圖)

想要在生活中不斷整活兒逗樂自己,必須長期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激情,其中訣竅就藏在一句天津名言裏——“嘛錢不錢的,樂嗬樂嗬得了。”

想你的風吹不進天津城,自由的風卻從天津吹進了全國各地年輕人的心坎裏,帶著幽默、逗趣的氣質,橫衝直撞。

天津人的這種隨性江湖氣,與這座城市的發展史不無關係。

天津建城,與護衛京畿和保障漕運息息相關。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從天津走水路去往滄州,此地因“天子津渡”,故名“天津”。

△天津水運發達,溝通南北,是漕運的咽喉。(圖/視覺中國)

被朱棣抽調來駐守天津的安徽軍士,成了“天津衛”最早的居民。皖北方言混合著北方話,有趣的天津方言漸漸形成。

“先是河運,後改海運,皆須通過天津。”到了清代,京城對天津漕運的依賴日益加重。天津成為南北往來的要衝,也是京城魚、鹽、雜貨的主要供應地。

天津的城市屬性,漸漸由軍事轉向貿易,匯集了販夫走卒、五行八作,市井生活由此成為城市的底色,隨遇而安的灑脫氣也成為了天津人自帶的基因。

△天津楊柳青古鎮,處處帶著古樸的氣息。(圖/視覺中國)

如果說天津人的靈魂裏都有一個“佛羅裏達”,那麽從天津的外觀風景來看,這座城市則更有“佛羅倫薩”的風韻。

這裏指的不是武清區的佛羅倫薩小鎮,而是在天津市區內,就裝著一個“小歐洲”。

△天津解放橋和世紀鍾,找對機位就可以“假裝在歐洲”。(圖/圖蟲創意)

九國租界,在這裏留下了上個世紀歐洲建築藝術的縮影。紅磚住宅、教堂、銀行……這些曆史的傷痕,如今也成了年輕人常去的拍照勝地。

海河之濱坐落的意式風情區,完整保存了100餘座百年前的古老建築。解放北路,別名東方“華爾街”,一連串恢宏的西洋銀行建築見證歲月更迭。

散落在城市各處的、風格不一的建築,共同構築了一個巨大的萬國建築博覽園

△解放北路曾有個洋氣的名字——“咪哆士道”,這裏曾是英國殖民地。(圖/視覺中國)

一座天津城,半部近代史,洋氣與市井氣共同構築了城市的表裏。

比佛羅裏達更“俊”(zun四聲),比佛羅倫薩更“哏”,這份獨屬於天津的魅力,值得你的一聲“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