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創業失敗後,79歲的女醫生下海再創業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我母親的創業有著時代特點,失敗也契合著時代背景。當下可能不同了,這個社會已經從物質需求變成精神需求為主。精神科醫生供不應求的情況始終存在。這就代表有市場,是很好的機遇。”

82歲的精神醫學教授丁寶坤最近拿獎了。在深圳市社區衛生協會等共同主辦的“醫生影響力”相關評選中,她獲得“2022-2023年度專科好醫生獎”,是唯一一個來自民營醫療機構的獲獎者。

實際上,這不是丁寶坤的第一次創業了。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8年,47歲的她就在沈陽依托高校及附屬醫院資源,創建了精神心理門診部、心理衛生醫院、心理谘詢師培訓學校等。但到了21世紀初,因複雜的製度背景,她這一持續近20年的體製內創業最終劃上了句點。

2020年,耄耋之際的丁寶坤南下深圳,開始了人生第3次創業,與女兒一起創辦了深圳美靈星臨床心理專科門診部。丁寶坤覺得這一次能成事。原因之一就在於,這一回的搭檔是自己的女兒,同為精神科醫生的賈丁鑫。“女兒的知識更新、更完善。她掌握的治療理論、技能都遠高於我,患者口碑、吸引力、凝聚力也更強。”丁寶坤告訴“醫學界”。

丁寶坤和女兒都認為,如今的大環境鼓勵創業。但聚焦到精神、心理疾患領域,醫生創業難度可能比過去更大,能滿足患者需求的複合型人才依然稀缺。


左一:賈丁鑫,中間:丁寶坤

創業,有多難?

丁寶坤最初隻是想做個“好醫生”,看更多病人。1963年8月,她從錦州醫學院畢業,主動要求回沈陽工作,被分配到沈陽市精神病院門診部。後來,曆任沈陽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療區主任,中國醫科大學基礎部醫學心理教研室副主任、支部書記。因工作成績突出,單位給她分配過一套房子,以作嘉獎。

“剛開始做教學工作,覺得輕鬆、不坐班,很快就不行了。一方麵,一直有老患者來學校找我看病,但我不能開處方,看著幹著急。另一方麵,當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沒有精神科、心理科,患者需求得不到滿足。”丁寶坤說。

1987年前後,丁寶坤到南方開會,第一次知道醫生教授們可以有“第二執業”。《中國衛生政策研究》文章顯示,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市場機製在農業、工業的成功引入給衛生事業做出示範,1984年醫院開始實行承包經營。到1989年4月,原衛生部發文稱:“縣(區)級以上醫療單位技術骨幹在保質保量完成本職工作、不影響業務提高和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可以經本單位批準後應聘到其它單位兼職。”

有填補空白的念頭,再加上政策支持,丁寶坤決定在體製內“創業”。1988年2月1日,在時任中國醫科大學校長批示下,她從學校附屬醫院拿到兩間房,建起心理門診。慢慢地,外地患者多起來。考慮到部分精神疾病需要長期治療,丁寶坤和當地一所廠礦醫院攜手、成立中國醫科大學心理衛生醫院。

2000年我國組織全國首屆職業化院長學習班。60歲的丁寶坤報名參加,成為全場最年長的學生。她回憶,10年光景內,中國醫科大學心理衛生醫院由50張床的規模增至100多張床。此後因為一係列原因,丁寶坤離開她一手創辦的心理衛生醫院。

媽媽“愛折騰”的性格影響著女兒。從小讀著弗洛伊德,一步一步循著媽媽的腳印成長、成熟、成為精神科醫生後,賈丁鑫發現診室太小了,自己應該有更大的使命、做更多的事。

這個想法在她晉升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後,愈發強烈。“我似乎已經看到自己的未來。再過5年,我可能會晉升正教授、主任醫師。但我愛挑戰,越有困難越感覺興奮。”

30多歲時,賈丁鑫離開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赴美學習醫療管理MBA。她想知道美國如何建設、管理醫院,醫生如何服務患者——以及,這些和媽媽的創業經曆有什麽異同。

此後,她到美國康卡地亞大學、就讀“特殊教育”博士。她還選修美國佛羅理達理工學院應用行為分析等課程,期間接觸到美國Tucci Learning Solutions的青少兒臨床心理康複係統(CLM)。這套係統通過美國應用行為分析協會認定,是孤獨症等精神疾病康複訓練方案。美國克萊瑞恩大學設有CLM、應用行為分析等課程,並設有碩士學位。

在美國從事行為治療一段時間,賈丁鑫想回國,把這些海外運用成熟的診療模式帶回來,運用到那些他人未觸及、沒有成熟診療方案的疾病領域。

“創業一定是難的。滿分100分的話,我會打90分。我母親的創業有著時代特點,失敗也契合著時代背景。當下可能不同了,這個社會已經從物質需求變成精神需求為主。精神科醫生供不應求的情況始終存在。這就代表有市場,是很好的機遇。”賈丁鑫說。

“哄著”父母參與治療

201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普及精神障礙康複工作”“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精神衛生服務和社區康複等領域”。

2020年,美靈星在深圳開業。“深圳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生機勃勃。很多人懷揣夢想來到這裏。這裏萌發出大量物質需求,心理健康問題隨之而來。”賈丁鑫說。

這次創業,丁寶坤將自己定位在“做好臨床、看好病人”,由女兒負責管理。美靈星的患者構成複雜,各個年齡段、各種情況都有,很多都是在其他機構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症”。

CLM係統成為美靈星的診療特色之一,主要用於孤獨症譜係障礙治療和康複。《中國自閉症教育康複行業發展狀況報告(2019年)》顯示,2016年,我國有此類患者1000萬。其中,0-14歲者或超過200萬,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

這部分患兒長期麵臨診斷難、治療難等問題,80%以上沒有獨立行為能力、沒有任何社交。2019年《柳葉刀·精神病學》通訊文章指出,中國兒童精神科醫生稀缺,數量不足500人,分布極不平衡。次年,劉芸等撰寫《兒童孤獨症譜係障礙流行現狀和家庭幹預的研究及策略》指出,隻有1/3的患兒能接受及時診斷和治療。有父母參與的家庭康複幹預更是少之又少。


康複治療

偏偏,這至關重要。2009年一項研究顯示,相較於對症、暫時、輔助的藥物治療,康複和教育訓練對孤獨症患兒意義重大。如果孩子每天能接受不少於3小時的家庭康複訓練,其個人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改善等,都會較在機構康複有明顯進步。

賈丁鑫介紹,CLM就是一本強大的“工作手冊”,有嚴格且詳細的操作步驟。它強調家長要融入患兒治療。

現實問題是,家長們有工作,家裏可能不止一個孩子,想讓他們坐下來認真學、記筆記,每周一次參與討論,難度很大。賈丁鑫反思,重點是要放在傳授技巧,且不讓家長感覺到額外的精神壓力、負擔。

“很多家長告訴我,講的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賈丁鑫總結出一係列“術”,去解決家長最實際的需求,讓他們在孩子躺地或用頭撞牆時,知道該怎麽辦。她認為,術和道代表著人類的行為和認知,它們往往是相通的。“我想通了,那我就會做。我會做了,其實就是想通了。所以,先學理論還是先學技巧,都沒關係。”

更大的難點在於海外經驗本土化。美國的CLM治療以每2小時為一單元,期間會重複某個技能練習達三四十次,主打“氛圍好、不雞娃”。在國內,家長們都想快速見效,每個治療單元可能會重複練習兩三百次。

賈丁鑫給每個孩子建了一個“微信治療溝通群”,起初想收集孩子治療效果、督促家庭訓練。觀察群聊,她發現,中國家長非常善於發現孩子還有哪些不行、做得不好,實時在群裏發問。她安排了24小時值班回複,解答家長疑問,順帶地給家長留作業。比如請他們周末幫忙記錄一些數據、訓練情況。從小事做起,家長會越來越多地參與治療。

賈丁鑫坦言,這樣的服務體係、工作模式都在增加美靈星的工作壓力。丁寶坤主動承擔起“表率”職責。除非沒有預約,她每周上班七天,摔斷肋骨也堅持出診。她日常性給同事們演示良好的服務態度、服務意識,不斷強調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關鍵一步。

賈丁鑫更多采用“賦能”等形式,加強團隊的凝聚力。比如,她會在內部開展CLM培訓,受訓者通過考試可獲得認證。“我給他們講的知識、技能,肯定是其從沒接觸過的。我還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啟發內在自我的力量,這也是人生終極大道。如果我缺愛,那我首先要愛我自己;如果我缺少理解,那我首先要接納自己。”

一個病人看2小時,怎麽看?

丁寶坤感慨,自己是上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的。在最初三四十年裏,整個精神醫學診療以生物醫學治療為主,就是藥物、儀器治療。現在要求整合型診療,在用藥基礎上得配合心理治療、物理治療、行為治療等。如此一來,精神科醫生完成診斷、開具處方後不能“缺位”,還要和心理谘詢師、心理治療師、行為治療師等協作、參與,以便隨時評估、調整康複方案。

丁寶坤告訴“醫學界”,對初診患者的問診時間基本就需要1.5-2小時。“要橫、縱斷麵結合。縱斷麵需要了解患者的成長、生活史,了解家庭背景。橫斷麵旨在知曉目前存在什麽樣的困難和問題。然後是全麵的心理評估、腦功能等多方麵檢查、心理分析,再接著,和患者討論治療方案。”

“這是精神、心理疾病出診時最起碼的時長。以前我們都供職於公立機構,很難做到這一點,畢竟每天掛出去四五十個號。”賈丁鑫說,問診“複雜化”也源於患者越來越講究“醫生要關注、理解自己”。

“以前患者來了,著急要解決方案。他不願意聽你給他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啟發他內在的自我變化。現在,很多患者要傾訴,講述自己的痛苦。醫生要有更高的同理心,能接納、認同患者的困擾、情緒,幫助他重建認知。這都需要時間。”賈丁鑫明顯感受到如今患者變了,主動求治的多了。尤其是未成年患者來就診時,家長會坦言是自己耽誤了,孩子早在一兩年前,就主動說自己情緒不好,想去看看醫生。

“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迎來春天、在國內外蓬勃發展。現在,精神科醫生不能再‘純粹地’不懂或不用心理或行為治療。”丁寶坤告訴“醫學界。

關於創業,賈丁鑫已經做好5-10年的發展規劃。做專科門診隻是第一步,未來計劃在深圳開一家高端的臨床心理專科醫院。有了病床之後,就能做學校、展開專業培訓。“我始終堅持醫療、康複、科研、教學、培訓是一體化的。以後還可以搞國際交流,不僅僅是學術交流,而是組織國內外孩子交流,讓大家看到,在中國有一個像社區一樣的家園,給孤獨症譜係障礙患兒提供良好訓練。甚至於他們成年以後,可以在這個家園裏麵工作,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1.醫師多點執業研究述評——基於內容分析法.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4, 7(10): 52-57.

2.我國醫生集團注冊與運營現狀分析.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9, 12(10): 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