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去中小學任教,這能解決什麽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者|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現實中,中國最頂尖高水平院校的畢業生進入中小學任教已經不是新聞。但是這些名校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也需要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培訓。”8月31日,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

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國優計劃”)今年將啟動實施,組織“雙一流”建設高校來培養碩士層次的中小學教師。

據介紹,今年7月,《教育部關於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發布,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首批試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會同6所部屬師範大學,共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培養任務。

“國優計劃”是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尤其是科學課程教師的積極探索,而對於這一探索,也有部分輿論表示不解。具體表現在三方麵。

一是雖然我國眼下的師生比不高,優秀教師欠缺,但隨著出生人口下降,適齡學生減少,在不久的將來,中小學教師就會“多出來”,此時推出的教師培養計劃,具有可持續性嗎?

二是我國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已經超過千萬,不少地區的中小學教師招聘,基本的學曆要求已經提高到碩士研究生,這意味著通過“人才市場”,中小學就可招聘到優秀教師,為何還要推出新的計劃?這會不會讓其他非師範專業畢業生報考教資考試更難?

再者,“雙一流”大學培養研究生層次的教師,不是在和師範類院校“搶飯碗”嗎?這會不會刺激教師招聘、培養、使用的“唯名校論”?



按照高標準、高質量要求,中小學缺老師

當前,針對出生人口減少,有少數輿論炒作將來或出現教師冗餘和裁員,如有自媒體聲稱,未來教師將裁員100萬,這不但不符合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對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而且還人為製造教師隊伍的恐慌,也影響吸引優秀人才選擇教師職業。

我國近年來正麵臨適齡學生入學高峰,今年就被輿論稱為“最難入學年”,多地還曾發布學位預警,總體看來,我國中小學優秀教師依舊稀缺,而就是接下來因出生人口下降,適齡學生數減少,我國中小學教師也不會多出來。

可以說,適齡學生減少,正是我國提高學校辦學標準,推進小班化、個性化教學的契機。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我國小學生師比為16.19:1,初中生師比為12.72:1,雖然我國中小學教職工編製已經全麵達標,但隻是滿足了國家基本標準,要滿足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還需要大量的好老師。

根據出生人口變化,有關研究推測,我國基礎教育學齡人口總規模在2021—2023年呈增加趨勢,從2.16億增加至2.20億,之後持續減少至1.62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齡人口將分別在2023年、2026年、2029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快速減少趨勢。

與學齡人口的變動一致,小學和初中教師的絕對需求數量將先後在2023和2026年達到峰值,此後快速、大幅縮減:小學教師的絕對需求數量從2023年到2035年將分別累計下降約108.2萬和111.7萬,初中教師的絕對需求數量從2026年到2035年將分別累計下降約74.7萬和90.7萬。

這就是自媒體炒作將裁員100萬教師的“依據”,用教師“過剩論”與“裁員論”,對各地進行的教師招聘以及高校開展教師教育“潑冷水”。然而,這些預測與論調,忽視了一個現實和一個規律。

一個現實是,就是按高質量、高標準的生師比、班額配備,我國當前還缺教師,如果不招聘新教師、不培養新教師,加上老教師退休離職,生師比將進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學校會再次出現大班額、超大班額問題,這會影響到學校教育質量提升,背離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要求。

一個規律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提高師生比,降低班額,實施小班化教學,是大勢所趨。教育發展應對出生人口變化的“最優解”,不是對教師隊伍進行“動態調整”,而是注重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保持建設優秀教師隊伍的定力,以小班化教學為方向與原則,動態調整班額,優化教師隊伍管理與評價。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均規模繼續擴大,平均班額相對穩定。2020年,普通小學校均規模679人,比上年增加19人;初中校均規模931人,比上年增加10人。普通小學平均班額38人,初中46人,均與上年持平。

這一數據與發達國家的班額大多在20~25人,是有較大的差距的。

我國學校教育要提質增效,關鍵在於要開展個性化教育,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差異化教育需求,這就需要降低班額,為開展探究式、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創造條件,2018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義務教育要更加注重個體差異、麵向全體學生。尊重現實和規律,也就要求要高度重視教師培養與招聘,確保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優化教師配置。



“國優計劃”可產生“鯰魚效應”,但要擺脫學曆思維

新推出的“國優計劃”,是發揮高水平院校的學科優勢,向中小學培養、輸送科學類課程教師,推動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係不斷健全、優化的積極探索。

據介紹,“國優計劃”首批試點支持優秀理工科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研究生,同時麵向“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讀理學、工學門類的研究生進行二次遴選,確保“國優計劃”研究生具備卓越的理工科專業素養,同時通過係統修習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完成教育實踐,具備紮實的教育教學基本功。

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綜合性大學,開展科學類教師教育,將豐富教師教育的學科結構與培養層次,從源頭上提高科學類課程教師隊伍的素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而強教必須強師,強師也是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雙一流”高校的碩士、博士畢業生紛紛到中小學應聘,引發輿論關注。有人質疑這是“大材小用”、“學曆高消費”,而從中小學對來自“雙一流”高校的碩博畢業生的評價看,他們的學科優勢和思維優勢,為中小學教育注入了活力,帶動中小學課堂進行改革創新。

尤其是“雙減”之後,國家強調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來自綜合性高校理工科專業的碩博畢業生,既彌補了中小學科學類教師的不足,又在中小學的科學課程教學與課外科學興趣活動組織方麵,展現出自身的學科優勢。

由此可見,“雙一流”大學開展教師教育,不是搶師範類院校的“飯碗”,而是發揮鯰魚效應,推動教師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係,特別提出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目前,我國舉辦師範類專業的院校超過700所,數量眾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大學、理工類大學占比不高;師範生培養體量不小,但學科結構和培養層次有待優化。

“國優計劃”的提出,就是力圖解決這一問題。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國優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培養體量也許仍然有限,但可以充分發揮鯰魚效應,促進師範院校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凝練師範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係,是我國新時代教育發展麵臨的重要任務。完成這一任務,必須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可以說,“國優計劃”就是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積極探索,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國優計劃”重點培養研究生,但高質量教師隊伍不是高學曆教師隊伍,這一計劃強調的是發揮綜合性高水平院校的優勢,培養複合型高素質教師。

為此,在具體實施計劃時,不論是試點學校還是選擇該計劃的學生,都要擺脫學曆思維,重視從教的核心能力與素質培養,讓“國優計劃”真正為中小學輸送一批高素質的科學教師。

另外,名校畢業生不等於就是名師,名校畢業生成長為名師,還需要進入教師崗位後的使用、管理、評價與繼續教育全麵跟上,要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與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總是糊塗 發表評論於
碩士博士到中小學未必就能成為好老師。初中和高中我的物理老師一個剛從本校高三畢業,一個大學上了一兩年剛病退下來的,教我的時候都還是大孩子,到我上大學後都成了名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