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來深圳“反向消費”,擠爆人氣不旺的商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個周末,為了陪第一次來深圳玩的香港朋友,花胖被拉去逛了逛福田的卓悅中心。

眼前的景象讓她震驚得說不出話。去年來的時候還人不太多的商場,如今被香港遊客擠爆,“背著雙肩包,穿著運動鞋,一聽口音都是香港那邊的。”

“我還以為自己到香港了!”

在她心中已經“過氣”的酸菜魚、潮汕牛肉火鍋,門口大排長隊。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拎著一杯阿嬤手作,臨走前還要買一袋鮑師傅帶回家。



深圳萬象城

據統計,剛剛過去的8月,港人北上的人次超過624萬,而內地遊客南下香港僅343萬人次。

香港入境事務處發布數據,整個暑假期間,已有超過900萬人次港人入境深圳。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香港人都來過深圳1.2次。

小紅書上也出現了大量“北上深圳攻略”。對冷氣強度無比介意的香港人們,甚至還列出了一張深圳各大商場的空調溫度統計表。

曾經內地人湧向香港瘋狂購物的盛況已成曆史。現在,輪到香港人來深圳“反向消費”了。

01

奶茶、美甲、按摩三件套

連盒馬水蜜桃都賣脫銷

花胖的香港朋友是她的大學同學,說現在年輕人很流行來深圳“特種兵一日遊”。

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離口岸和地鐵站最近的幾個商圈,就成了香港遊客的首選。

羅湖金光華廣場、福田COCO Park、深業上城、南山萬象天地……隨著大批香港人的到來煥發了又一春,每周末都門庭若市。



而港人喜歡打卡的餐廳和體驗也出奇地一致。

花胖和朋友先去喝了霸王茶姬,吃了椰子雞,然後找了家美甲店做指甲,再去鬆骨按摩,朋友甚至直接辦了張會員卡。

晚上兩人又去逛了名創優品,玩了抓娃娃,吃了牛肉火鍋,在華強北買了一堆手機殼。

最後要回家前,朋友不能免俗地買了鮑師傅、kumo kumo和阿嬤手作作為“北上手信”,還去盒馬大采購了一圈。

此前就有港媒報道過“港人逼爆深圳超市瘋搶水蜜桃”的新聞,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盒馬的陽山水蜜桃,口味“完勝日本桃”,一下子成了網紅水果,經常賣脫銷。

朋友告訴花胖,下個月公司同事約好了一起來深圳唱K+密室逃脫,順便做個SPA。



深圳卓悅中心

除了年輕人喜歡的網紅美食和娛樂活動,深圳的親子場所,也讓不少香港媽媽們情有獨鍾。

卓悅中心的奈爾寶,萬象天地的MELAND CLUB,還有福田口岸25分鍾可直達的兒童探索館,都是香港媽媽力推的“遛娃寶地”,不費什麽腦筋就可以打發一個周末。

此外,不少香港人還喜歡來深圳看牙醫、做針灸。福田口岸附近一家口腔醫院,周末預約全部爆滿,會說粵語的醫生供不應求。



數據顯示,今年7月,港人北上深圳的消費金額達40億港元。

羅湖金光華廣場一間日式餐廳的店長表示,每逢周末,店裏超過一半的顧客都是港人。“我們現在已培訓前線員工要會聽會講粵語。”

02

香港賺錢深圳花

還不用看服務員臉色

如果你問港人紮堆來深的原因,他們十有八九會回答兩個字:便宜。

一方麵,目前港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已達到0.93,幾乎快到了1:1的地步,“香港賺錢深圳花”變得史無前例地劃算。

另一方麵,香港生活成本高昂是公認的事實。相比之下,深圳無論吃喝玩樂,都稱得上“價格感人”。



今年28歲的香港女孩Lulu說,一個人在香港普通小店隨便吃頓飯,總要花費六七十港幣。而到了深圳,一家五口人均不到100就能吃六七個菜,還都是大餐。

“香港商場的火鍋,2個人吃下來1000打底。深圳隻要300元就能吃到飽。”

更不用提以人工服務費為主的按摩、美甲、理發、洗牙,價格僅為香港的三分之一,還有各種團購優惠,因此頗受港人歡迎。

連深圳的KTV包廂,“同等價格都有香港四五倍大。”

因此,雖然來回的交通花費近百元,但許多港人還是表示“多攢幾件事一起做就賺到了”。



而除了價格,深圳吃喝玩樂的花樣更迭快、比香港選擇更多,也成為它的一大優勢。

比如讓香港人欲罷不能的各類網紅餐廳和奶茶,雖然在內地人看來已經不算新鮮,但比之香港的茶餐廳和港式奶茶還是豐富得多。

花胖開玩笑感歎道:“香港人給了我們自信,深圳原來不是美食荒漠!”



此外,內地的服務態度也讓港人大加誇讚。有博主形容在香港“花錢買難受”,而在內地則是“皇帝般享受”。

“香港很多餐廳有用餐時間的限製,吃飯吃得久了,服務員明顯會不高興。”“很多的士司機、商場店員對香港人也是黑口黑麵。”

而內地的平均服務“超香港9條街”。Lulu說,第一次在深圳吃飯,不會用微信付款,服務員一點沒有不耐煩,幫她想了很多辦法,離開時也是笑臉相送。“要是在香港我可能會被罵吧。”



當然,港深兩地能實現如今的雙城生活,也得益於越來越便捷的交通和支付工具的打通。

從西九龍到福田,高鐵僅需不到20分鍾,通關體驗也非常“絲滑”,完全可以實現香港下班後來深圳吃夜宵。

這些年各種內地支付工具如Alipay、WechatPay在港的普及,也讓北上消費更加簡單。

支付寶的香港版AlipayHK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港人來內地的消費金額與次數比之前增長了3倍。

03

高淨值消費者不多

價格最終要導向價值

其實,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角色互換”,早在疫情後關口剛開放就已初現端倪。

當時的香港亟盼著內地遊客的歸來能重現昔日“買買買”的景象,但或許是因為價格已經不占優勢,內地人在港的消費始終不溫不火。

反倒是兩地通關後,催生出一大批幫香港人從深圳購買鮑師傅、喜茶的“反向代購”,生意相當火爆。

此後北上的港人與日俱增,8月更是與內地赴港遊客拉開了日均9.1萬人次的差值,令港媒擔憂“本港飲食零售業短期內難以恢複以往水平”。



不過,其實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香港人這波“占領深圳”,高淨值消費並不多見,主要還是集中在平價場所,買的也大多是便宜的生活小物。

在香港定居15年的Fiona覺得,身邊大多中產家庭的生活和疫情前沒什麽區別,依然喜歡去日韓、東南亞、歐美等地度假。“去深圳的可能還是年輕人居多。”

同時,雖然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吸引力在逐漸減弱,但現在很多內地人愛上了周末去香港看展、看電影、看演唱會,這類文化消費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無論是南下還是北上,大灣區消費圈已經初步形成。香港和內地都有獨特的優勢和特色,是另一方無法取代的。

隨著兩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如何找準各自的定位,從“價格”走向“價值”,或許應該是更長遠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