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400年曆史的教座聖母像,竟宛如送子觀音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澳門,是一座非常開放的城市,東西方文化完美交融,另有一種別致的美。金碧輝煌的賭場,隨處可見的優雅葡式建築、悠久傳統的中國文化,融合在一起,勾兌出了澳門的獨特韻味。

然而直到自己親自來過、看過、深入了解過,才知道原來澳門遠比我想象的還要豐富。

大概是印證了那一句,真正認識一個地方,不是淺顯的打卡熱門的景點、也不是跟風品嚐地道小吃,而是沉下心,去挖掘它的曆史文脈。聽一聽拂過城市的風,傳頌著什麽樣的故事。

這一次去澳門,發現了它的另一個特質——全中國教堂最多的城市。

400多年前,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平浪靜的港灣特性,澳門成為了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傳教士們也紛至遝來。當葡萄牙人抵達澳門後,西方傳教士將這裏作為進入中國傳播的首個據點,也因此澳門被稱作“聖名之城”。

這裏擁有極高密度的教堂。在陸地麵積僅為32.8平方公裏的澳門,共有17座教堂,也就是說不到2平方公裏,就有一座教堂,而且建築形式大多以歐陸巴洛克為主。很多色彩豔麗的教堂,隱藏在老舊的小巷裏,不經意就給人帶來驚喜。

之前參觀過澳門不少的教堂,最有名的當屬玫瑰聖母堂、主教山小堂之類,但其實聖母誕辰主教座堂才最具威嚴象征。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通稱主教座堂,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

所謂主教座堂,是指天主教會裏,教區正權主教所在的教堂。一個教區隻有一位正權主教,也就是說一個教區最多隻有一座主教座堂,建築大多比教區的其他普通教堂更加宏美壯觀。

澳門這座主教座堂,位置在大堂前地,建立於1576年以前,其建築本身就是澳門曆史城區的一部分。從這裏走路到大三巴牌坊等周邊景點,隻需要5分鍾左右,非常值得一看。

最早,教堂以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而且總麵積很小,一直到了1623年才修建成為澳門的主教座堂。那時,這裏是曆任澳門總督上任必到地,象征神聖的權力。

之後200多年曆史動蕩、風雨侵蝕,主教座堂變得殘敗不堪。1845年,信眾曾捐款對教堂內外進行過一次大型維修;現如今富麗堂皇的建築建於1937年,距今也有近百年的曆史。

在近400年曆史裏,主教座堂見證了澳門的滄桑變化,也成為東西文化交融的重要代表。

走近主教座堂,這是一座外表呈灰色的三合土建築。一眼看過去,外觀很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在大氣沉穩、宏偉典雅,不自覺叫人心生敬畏。

教堂前地是一個小廣場,地麵鋪設黑白兩色的葡式碎石。廣場內有一座小型噴泉,很多人喜歡坐在小廣場上,聽聽噴泉落下來的聲音,好像這也帶著某種宗教意味。

教堂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正中是教堂主體;另一部分則是側邊的鍾樓。可別小看這鍾樓,大鍾是英國製造,為了紀念葡萄牙國王登基。如今澳門有重要的彌撒、大禮、婚禮等,鍾樓裏就會響起鍾聲提醒民眾。

可以多花點時間逛逛教堂主體,太漂亮了。一進入其間,就能感受到莊嚴聖潔的氣氛,裏麵存有不少天主教遺物。

入口處先是一麵木製葡萄牙屏風,兩側素潔的牆壁上裝飾簡潔。繞過屏風,教堂主體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眼前。

大堂外表呈米白色,大氣沉穩、宏偉典雅。內部牆壁卻是五彩繽紛的馬卡龍色,兩側牆上的高窗都鑲嵌著富有宗教藝術氣息的彩繪玻璃。

教堂采用了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來設計,立麵對稱,牆麵用壁柱劃分。

殿內主祭壇十分簡約,隻有彩色玻璃作為背景。這是因為祭壇下埋葬著16、17世紀初代主教和聖徒的遺骨,彰顯了教堂悠久和崇高的地位。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兩側牆上的高窗,窗戶上鑲嵌著富有宗教藝術氣息的彩繪玻璃。一麵麵看過來,宗教果然和藝術難舍難分、相輔相成。

還有慈悲耶穌、聖若瑟和天主之母等的塑像,都很精美。

如果不說是在澳門,這教堂真的會給人一種身處南歐的既視感,處處典雅又帶有浪漫情調。

悲天憫人的塑像,仿佛替人類承受了無數的苦難。

有個細節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角落裏有一尊“中華聖母”,大概是在提醒,這裏是中華大地吧。中華聖母抱著身著漢服的耶穌,倒有點像是送子觀音。

其實這是天主教對耶穌之母瑪利亞的稱號,以紀念她在1900年庚子拳亂亂殺基督徒時,在河北省東閭縣向天主喜愛子女們的一次顯現。

東西方的文化交融,這也是象征。

逛教堂的時候,不時有前來祈禱的信眾。可見澳門人很好地繼承了葡萄牙人對天主教的虔誠,即使不是禮拜,他們也會時常前來。

千百年來,人類靠著理性、感性和實踐去認知與探索世界。理性誕生了科學;感性滋養了宗教;實踐孕育了文明。但我想,即便是無神論者,在這些宗教建築麵前,大概也是能尋到一絲心底的觸動吧。

旅遊攻略

地址:澳門特別行政區大堂前地1號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7:30-20:00

交通:乘坐2、5、6、7、16路至【南灣大馬路/時代】下車,再沿大堂斜巷往北走100米左右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