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為何輕易死在山溝裏?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城市生活使得人們感知危險的能力退化。因此,輕易丟掉性命。

11名中老年女子手牽手,在四川雅安魚鱗壩上合影。穿著花花綠綠的裙子,她們脖子上係著絲巾,頭戴各式帽子,時尚顯眼。好幾個人剛退休,住在同一社區,結伴出遊。

魚鱗壩隻是一座水利設施,還在施工中,但因其獨特的魚鱗造型,成為“網紅打卡點”,每日許多人聚集在沒有護欄的平台上拍照。

意外並非毫無預告。這天是8月9日,因台風登陸,暴雨傾灑全國,魚鱗壩上遊黃龍水庫泄洪,下遊水位猛漲,當地在早間發布了山洪氣象災害風險預警。

河道開始漲水時,水壩工作人員登上壩來高聲勸阻,但半個多小時的漫長時間裏,幾位年老的女士仍舊牢牢踏在壩上,擺出各種姿勢,調動起不同的笑容,拍各式合照,對勸阻充耳不聞。

山洪從岸那邊奔湧至腳跟,隻用了短短幾分鍾,女士們逃生不及,最終7人喪命。

地形、強降雨、大型工程建設,都是山洪爆發的主要原因,除了這些,危險來臨時,城市人退化的感知力,也是悲劇發生的重要因素。

一條看似千回百轉、溫婉可人的小溪流,在遊客看來是自然界賜予的雅致景觀,是逃離幹燥的城市生活的應許之地。但往往隻需要一瞬,山洪就撕咬上來,化身奪命的猛獸。

奪命山洪事件不斷發生。去年8月13日,成都彭州龍漕溝突發山洪,帶走了數名遊客。龍漕溝被稱為“網紅小眾耍水地”,在多個社交平台上都能查到打卡攻略。但實際上,龍漕溝是承擔泄洪任務的溝渠,事發地並非是對公眾開放的景區,應急部門在河邊勸返遊客,也在部分區域設有鐵絲網和“禁止下河戲水”的標識,但這都沒能熄滅遊客蜂擁探險的熱情。

不少人翻越鐵絲網進龍漕溝戲水、露營、拍視頻,有人在水裏冰鎮西瓜,還有人在水中打麻將。無疑,這裏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為在城市裏,人隻能吃冰箱裏的冰鎮西瓜,在家打麻將似乎也已煩膩寡淡。

夏季是山洪爆發的高峰期,對生活在山附近的居民來說,這是常識,但城裏來的遊客並不熟知這點,警示牌在僥幸心理的驅使下仿若隱形。

出事那天的下午3點,豆大的雨點開始砸下。當時在附近的劉先生回憶,原本水流很小,不過一二十秒的時間,水量突然變大,幾分鍾後水浪已呈奔騰之勢。“大家都在叫喊,也有人被水衝走,得有五六個人,其中有小孩。”另一位跟公司過來團建的餘先生說,洪水來得很急,隻有三秒的反應時間。

短短幾秒,洪水就衝垮了臨時搭建的休閑生活設施,天幕、桌椅、帳篷都被滔滔洪水吞沒。這個殘酷景象隱喻著一種現實——人類脫離既有的城市文明生活後,在野外變得脆弱不堪。

城市象征著人類文明的最高階段,水、電、火、氣等生活設施都被馴服,人們世代安然地活在低風險中。但這也讓城市人喪失生活的真實感,麵對山洪這樣的自然力量,已經忘記本能的避險動作。

比如,孩童被鎖在汽車後座死亡事件頻繁發生。2021年中秋節當天,深圳一對父母因打牌,忘記3歲女童在車上睡著,直到下午4點多,父母才想起女童還在車上。當天氣溫高達33度,要知道,密閉車暴曬等於高溫大烤箱。



視頻截圖 | 困在車裏的孩子伸出手臂哭喊

孩子被鎖在車裏足足3個小時,父母打開車門時,她已經臉色蒼白,車上的三瓶水全被喝完。等送到醫院,孩子已沒有生命體征。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2018年的湖南湘潭,一個孩子被遺忘在車裏6小時後死去,發現時,車窗玻璃上印滿手指印。家長離開前,對鎖在車上的孩子往往說著類似的話:“我去去就回,就一小會兒,拿個東西馬上回來,不會有事。”這種大意和僥幸心理,是悲劇發生的原因。

饒是如此,一些家長根本不認為把孩子鎖在車內有任何問題。去年一位河南網友稱,有一次她和老公逛街,在商場門口看到一個小姑娘被鎖在車裏,正拍打車窗。她通過商場的廣播喊車主,喊了20分鍾無人回應,為了盡快把孩子救出來,她老公隻好將車窗打碎。沒想到,車主回來後,責罵他們為何打碎車窗,最後不得不賠了車主300塊錢。

這類人為災害背後,是城市化極速推進過程中,人們知覺的退化和危險意識的削弱。當意識跟不上行為動作,更跟不上城市文明的發展,悲劇便一次次發生。

尤其是,城市化的推進還伴隨著互聯網的滲透。城市人長期依賴於網絡,短視頻刺激的多巴胺成了生活必備,許多人輕信手機屏幕裏的“二手生活”。

周末想要選擇一家好吃又便宜的餐廳,第一反應就是打開美食推薦app,找到評分最高的那家。而看書、看電影的習慣,正在被碎片化的短視頻講解替代——別人把重點都總結好了,無需再自己思考分析,一點點吞咽。甚至養寵物,也可以通過“雲養”的形式,隔著屏幕觀賞,仿佛自己也養了一隻。

各種測評、買家秀、博主、人工智能,幫我們篩選出了一個簡潔、美好、虛幻的二手世界,人們迷失在其中,並未意識到躲在虛幻背後的危險。

法國作家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一書中,把二手生活稱之為一種帶有主體性的、有意識的表演和作秀的景觀,“少數人演出,多數人默默觀賞的某種表演。”人們沉迷於這種景觀,就逐漸喪失了對本真生活的渴求。

“我們的時代偏愛圖像而不信實物,偏愛複製本而忽視原稿,偏愛表現而不顧現實,喜歡表象甚於存在。”居伊·德波寫道。

到野外網紅地打卡,追求一種戶外探險,或許也是對回歸本真世界的嚐試。一些被戶外探險博主種草的人,不甘隻是被投喂,參與博主的二手生活,而是選擇走出去,走出封閉的、確定的、枯燥的城市生活,與自然界真實的植物、天空、山峰、河流、大地產生連接。

但問題是,在城市生活太久的人,已經不懂得與自然相處。山洪,隔著手機屏幕看,隻是大自然打的一個噴嚏,但身臨其境後,卻發現這噴嚏就能淹死人。城市人知覺本已退化,再通過手機屏幕去觀看一些景觀,雙重虛幻的生命體驗,便時常被真實的自然力量迎頭痛擊。

玩得快樂,死得隨便。洪水、海水、河水,都是險情的頻發地,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愈加文明進步的我們,一些行為動作是滯後乃至退化的,忘記了要如何警惕水這個古老的生命之源。

今年5月,一名43歲的鍾姓女子與12名登山愛好者一起,到香港鴨脷洲旅遊,他們臨時在鴨脷排燈塔附近石澗打卡拍照,鍾姓女子不幸被海浪卷走。



視頻截圖 |鍾姓女子與旅友合影

鴨脷洲全島麵積不逾一平方公裏,島上隻剩下一座燈塔及呈半荒廢狀態的碼頭,但這裏卻是看日落的好地方,吸引很多人來玩。從沙洲的最低點(沙灘)走到鴨脷排燈塔,需時約三十分鍾,除沿路危險外,鴨脷排沿岸一帶風高浪急,也存在不少隱患。

女子被海浪卷走後,其中兩位同行男子曾跳入海中打算救人,並未成功,隻能打電話報警。警察救起鍾姓女子時,人已經陷入昏迷,後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

野外遊玩,本是城市古板生活的一次鬆動,人們在戶外探險中,淬煉自己的精神和體格,以完成某個目標而興奮,大腦因此產生多巴胺。還有什麽能比多巴胺更會營造虛幻呢。

今年春節,一些追求快樂的人被水浪拍熄了生命。事發地位於黃河三門峽大壩下遊的河灘上,忙碌了一年的人聚集於此放鬆休閑。意外就發生在一瞬間,下午4點左右,剛剛還潺緩的河水驟然生變,幾分鍾時間水位突然上漲。

據親曆者敘述:“下午4時10分左右,河水突然上漲,河道裏的人就開始往岸邊跑,有人被水衝到岸邊,岸邊的人用樹枝拉起了一些落水者。差不多6分鍾左右,河水上漲到了大約1.8米。”

一些原本在中間地帶的市民來不及反應,就被河水衝走。最終7人失聯,2人溺亡。冰冷的死亡,將充斥春節的歡樂泡沫徹底戳破。

這類事件基本聚集在網紅打卡地,它們是被流量托舉出來的小眾遊玩地。在社交媒體的帶動下,一張張圖片,一條條視頻,將這裏連接到更多的人。各類APP上寫著推薦標簽,諸如網紅打卡聖地、最美山峰、最美湖泊、小西藏、小斐濟等,一些人留下美化過的遊記和旅遊攻略,並用大量PS過的圖片吸引人氣。

可以看出,短視頻的濾鏡,無形中給人們帶來了危險,本想過來喘口氣,卻被要了命。

本質上,人類是從自然裏孕育而來,基因裏有向往自然、接觸自然的本能,但因為知覺退化,我們與自然已經產生巨大的隔膜,難以把握自然界的不可抗力。不難判斷,在城市化仍高速推進的當下,還會有各類虛幻的不真實的事物被製造出來。

我們唯一的出路是,把握真實的生活,敬畏自然,尊重自己的生命。努力做一棵不被山洪衝走的蘆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