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布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行 空間站最新動態匯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行 建立起近地空間科學與應用體

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目前已正式運行,並建立起獨具中國特色的近地空間科學與應用體係,空間應用正有序展開、成果頻現。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18日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上發布的內容。

2022年底全麵建成的中國空間站,是我國覆蓋空間科學相關學科領域最全、在軌支撐能力最強、兼備有人參與和上下行運輸等獨特優勢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具備大規模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能力。

“目前,國家太空實驗室已正式運行。”林西強表示,建立起的近地空間科學與應用體係具有五大特點。

一是建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進、學科覆蓋全麵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平台。中國空間站艙內25個科學實驗機櫃與一係列艙外設施接口,能夠支持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天文與天體物理等諸多學科方向的研究與應用,每一個實驗櫃或艙外設施都可以說是一個綜合實驗室。空間站平台為應用載荷提供強大的機、電、熱、信息、排氣以及機械臂、貨物進出艙等基礎支持條件,還優化提升了貨船、人船天地往返運輸能力,為科學實驗持續滾動開展、實驗載荷升級換代及維修維護提供有利條件。

二是瞄準前沿戰略係統謀劃,構建了空間站應用專家體係,從頂層把握世界空間科技發展大勢,合理規劃領域布局,敏銳抓住空間科技發展新方向,醞釀形成高水平項目群。

三是麵向應用項目全壽命周期管理,優化了應用項目征集、遴選、培育、立項和擇優機製,吸引和凝聚國內外一流科學與應用團隊,持續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與應用。

四是形成了完善的載荷研製能力和入站準入機製。建立起載荷研製保障、總裝集成、軟件評測、工效學與醫學評價、係統聯試等研製支持條件,形成載荷分級分類研製流程,充分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等先進手段,持續提升載荷工程化研製能力。通過對載荷各類接口和在軌飛行流程全麵測試,協同完成應用載荷入站確認,形成應用載荷規範化入站準入機製,為在軌科學實驗順利實施提供堅實基礎。

五是形成了強大的在軌實驗支持能力。充分發揮在軌航天員特別是載荷專家的作用,開展載荷艙內組裝與更換、升級與維護、實驗過程監控、實驗樣品更換和處置等。

“在空間站規劃和建造期,中國載人航天研製部署了一批國際領先的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設施,持續滾動開展大規模的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林西強說,“目前,空間應用正有序展開、成果頻現。”

我國首個大型巡天空間望遠鏡正在研製 計劃與空間站共軌長期獨立飛行

我國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首個大型巡天空間望遠鏡目前正在研製,預期在宇宙學、暗物質與暗能量、星係與活動星係核、銀河係與緊鄰星係、恒星形成與演化、係外行星等問題上取得豐碩的開創性科學成果。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1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會上對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

“當前正在研製的巡天空間望遠鏡,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入軌後將開展17500平方度的大麵積天區深場巡天觀測,以及不同類型天體的精細觀測。”林西強說。

據了解,巡天空間望遠鏡是中國空間站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獲取宇宙全景的高清晰圖像,升空後將具有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當的空間分辨能力,但視場角是哈勃的300多倍。

“根據計劃,巡天空間望遠鏡發射升空後將與空間站共軌長期獨立飛行,開展巡天觀測,短期停靠空間站進行補給和維護升級。”林西強說。

中國空間站應用取得階段性成果 部分項目為載人登月“蓄力”

“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至今,中國空間站應用取得階段性成果,已在軌實施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18日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上表示,部分項目成果還為未來載人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任務積累了技術基礎。

“已在軌實施的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等領域,獲得原始實驗數據近100TB,下行近300個實驗樣品。”林西強說。

2022年12月,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平安返回地球,經曆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種子,也搭乘飛船返回艙從太空歸來。

“我國水稻‘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培養在國際上是首次,在功能基因調控方麵的發現有望促進地麵新品種水稻株係培育和高產增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係統副總指揮王強說。

王強介紹,除了在空間生命科學領域取得突破外,在空間材料科學領域,也首次獲得殼/核結構組織相分離合金材料,有望為航空航天、核電等行業有關相分離合金材料研發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在航天醫學實驗領域,開展了長期航天飛行條件下失重、輻射等複合因素對航天員健康、行為與能力的影響等原創性機理探索和應用基礎研究,在人體心血管、骨骼等方麵獲得了航天醫學新發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係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說。

李瑩輝所在的中國航天員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承擔航天醫學任務的主體單位,在空間站任務期間取得了多個“首次”: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失重對細胞內鈣信號影響的可視化研究;完成我國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也是國際上首例人工血管組織芯片研究,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具有在軌開展器官芯片實驗和分析能力的國家。

在空間新技術領域,空間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熱電轉換試驗相關效率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未來載人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任務積累了技術基礎。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技術試驗領域研製人員郭佩介紹,斯特林熱電轉換係統可將熱能高效轉化為電能,減少對太陽能的依賴。

“此外,麵向社會公開征集的天舟係列貨運飛船搭載項目已有11項通過天舟三號至天舟六號進行了搭載試(實)驗,整體進展順利,取得預期效果。”林西強表示。其中,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項目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開展在軌實驗並取得成功,這是國際上首次在航天飛行過程中使用雙光子顯微鏡獲取航天員皮膚表皮及真皮淺層的三維圖像、首次在軌觀測航天員細胞結構和代謝成分信息,為未來開展航天員在軌健康監測提供了全新工具。

中國空間站未來有望獲係列重大科學發現和大批創新科技成果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1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會上表示:“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我們將長期高效運行體係完善、水平領先的國家太空實驗室,持續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展望未來,中國空間站有望獲取一係列重大科學發現和一大批創新科技成果。”

中國空間站2022年底全麵建成後,正式進入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據林西強介紹,期間有望獲取一係列重大科學發現,“預期在宇宙學、暗物質與暗能量、星係與活動星係核、銀河係與緊鄰星係、恒星形成與演化、係外行星等問題上取得豐碩的開創性科學成果”。

“在基礎研究方麵,瞄準宇宙起源演化、物質本質規律、人類太空長期生存等重大前沿問題,持續產出新認知、新理論,取得國際公認的重大發現和科學突破,為提升人類對宇宙的認知貢獻中國力量。”林西強表示,已布局的世界領先超冷原子物理實驗平台調試進展順利,有望製備地麵無法實現的、接近絕對零度的超低溫量子氣體,獲得物質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超低溫量子物態、量子相變等方麵預期取得新的重大發現。

在技術創新方麵,我國未來有望突破和掌握醫藥、材料、能源、信息等領域相關核心關鍵技術,林西強舉例說明:“通過開展空間材料製備研究,可為國家戰略急需材料的製備與工藝改進作出實質貢獻。通過空間幹細胞與增殖分化、器官芯片與類器官、蛋白質結晶、合成生物製造等方麵研究,可為麵向大眾健康的再生醫學、精準醫療、新藥開發等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

在實驗室能力提升方麵,按照工程任務規劃,未來將結合國際空間科學發展態勢與國家戰略需求變化,動態調整空間站維護升級策略,持續提升國家太空實驗室規模與水平。

“空間站擬布局哺乳動物培育、腦科學研究等儀器設備,開展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領域基礎研究;麵向深空探測需求,建設受控生命生態係統驗證相關技術;還將結合基礎物理發展態勢,麵向複雜等離子體研究布局新型科學實驗機櫃。”林西強說。

中國空間站首批國際合作項目載荷即將開展實驗

“中國與聯合國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國際合作項目載荷將很快在空間站開展實驗,與歐空局聯合實施的10個空間應用項目也在有序推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18日召開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上表示。

中國載人航天始終致力於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積極開展載人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動世界航天技術和空間應用的進步發展。

“在中國空間站研製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林西強說,“我們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航天機構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涉及航天器技術、空間科學實驗、航天員選拔訓練等領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實施以來,先後組織多人次赴境外參加失重飛機訓練、洞穴訓練和“火星500”試驗,還牽頭組織了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太空180”科學試驗等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中首次飛天的航天員葉光富,就是第一位在國際合作中完成洞穴訓練的中國航天員。

“截至目前,我們已與聯合國外空司、歐空局以及俄羅斯、法國、德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國航天機構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其中,一些合作項目已經順利實施,圍繞中國空間站更多的合作項目正在醞釀孵化。”林西強說。

中國空間站2022年底建成後,隨即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林西強說,中國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讓中國空間站的科學技術成果造福全人類。

“我們歡迎其他國家的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林西強透露,目前,培訓國外航天員的相關準備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