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風暴下的醫院:醫生減少手術並刪醫代微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一輪風暴已經醞釀多時。7月28日,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指出,要深入開展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的係統治理。加大執紀執法力度,緊盯領導幹部和關鍵崗位人員,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集中力量查處一批醫藥領域腐敗案件,形成聲勢震懾。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輪醫藥領域的反腐,力度罕見,堪稱“最強醫藥反腐”。

緊張氣氛很快在全行業蔓延開來。在資本市場上,醫藥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在業內,醫藥代表解散工作群、居家“放假”,多場學術會議宣布延期,有醫院要求藥企開除藥代,有院長、書記、藥企高管相繼被查……新聞一個接一個曝出。

與此同時,廣東、廣西、海南、山東、湖北等省份陸續發聲,要求集中整治醫藥領域腐敗亂象。據不完全統計,近日,已有北京、四川、福建、內蒙古等近十個省市衛健委公布了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期間的舉報電話。



醫代休假,有采購項目暫停

醫藥反腐行動持續推進,醫藥代表成為輿論關注核心。

有醫藥代表向時代周報記者直言,由於當下情況嚴峻,公司要求他們先居家辦公半個月。另有醫藥代表也表示,現在情況非常緊張,醫院的醫生、主任都不讓聯係了,“都把我微信刪了,(我們隻能)原地休假”。

一名正在實習的醫藥代表向趙蕊(化名)也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原先工作是每天在醫院幫著主任們維持秩序,8月4日開始被告知不再需要去醫院。醫藥反腐風暴下,她開始動搖,“我打算幹完這個月就離職”。

反腐行動常態化加之集采全麵落地過後,不少醫藥代表的職業生涯岌岌可危。今年以來,藥企裁員的消息不絕於耳,尤其是跨國藥企巨頭。裁員潮中,首當其衝往往是醫藥代表。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醫藥反腐持續推進,醫藥行業的裁員潮或會來得更猛烈。

此外,藥企也更加重視對醫藥代表的合規管理。近來網上流傳的多份藥企內部通知都要求藥代出行需備案登記,也有藥企要求藥代的所有拜訪均改為院外拜訪、家訪和宴請,並確保合規拜訪。

醫療設備的采購、藥品的進院也可能在短期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一家醫療設備廠商的相關負責人林明(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稱,“當前醫藥反腐的主要維度分別是院內反腐和學術端反腐。院內反腐涉及藥品、耗材、設備等(購銷環節),這方麵其實一直都在做;學術方麵,業內對於合規的標準尚不清晰,目前還在等待更明確的政策。”

該負責人坦言,這次反腐對於設備廠商和代理來說,肯定會有影響,“本來項目要采購了,由於還沒確定方向,項目就先暫停了。”

醫院采購的完整流程需要進行招投標。林明解釋道,一般來說,醫療設備的招標涉及金額比較大,目前很多采購項目暫停了,也就到不了招投標階段,企業的招投標受到較大影響。“企業要養人,要支出,成本很高。如果暫停的時間太長,企業會麵臨收入壓力,可能會慢慢減少人員。”

一台醫療設備要進入醫院,過程並不容易。據林明介紹,設備首先要經過試用,看是否能夠滿足臨床需求;之後醫院方麵再進行設備調研,看市場上有哪些同類設備,各自優劣勢如何;調研後再進行招投標的參數設定,招投標根據是否達到參數進行加分、扣分,誰的分數高,最終在招投標中勝出。關於采購的方式,林明介紹,醫院方麵可能會以科室聯名的方式進行采購,不過市麵上仍以單個科室單獨采購居多。

在林明看來,醫療設備進入醫院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腐敗,也可能存在操控。常見的即“定製式”招投標,通過巧設“技術參數”“藥效參數”等特定條件,打著“科技”“藥效”幌子,加碼“定製”招投標篩選規則,變相達到與“指定”醫藥公司長期合作、雙向受益的目的。

漩渦中的醫護人員

醫院似乎成為反腐風暴漩渦。然而,受波及程度不同的影響,不同地區、科室的醫護人員的反應也不一。

本輪反腐風暴迅速刮向全國各省,而廣東的反腐力度尤為明顯。據媒體報道,截至8月7日,本月至少已經有10名醫療領域人士被宣布接受調查,其中廣東查處5人。而從2023年初至8月6日,廣東已查處醫院院長、書記41人;同期,全國已公開通報被查的醫院院長、書記達168人。

也有省份主動公布今年的反腐成果。8月11日,“陝西紀檢監察”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截至8月上旬,全省各級共收到專項整治問題線索2521件,辦結2371件,處理人員937人。47件問題線索移交至紀檢監察機關。累計組織32476家行業行政部門、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自查自糾,醫院排查臨床科室和職能科室23331個,自查發現問題7994個,已整改問題7390個,其餘問題加快整改中。此外,其還披露,今年以來,通過主動歸還、衝抵住院費等形式,累計退還患者及家屬“紅包”3470個。



圖源:圖蟲

除了少數被調查或本身存在問題的人,對於多數普通的醫生來說,即便是紀委入駐調查,他們更在乎的還是先做好本職工作,出診、查房、給患者做檢查、進行手術等等,每天要做的工作實在太多。

廣東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劉馨(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其所在醫院對於此次反腐工作特別重視,“上周連續三天學習,全體黨員、中層幹部(都要參加)。”不過,話還沒說完,這名醫生又忙著查房去了。時代周報記者在走訪廣東地區的某三甲醫院時發現,即便過了中午十二點,個別科室的醫生仍在叫號,給病人看診。

對此,劉馨已習以為常。“醫生坐診到中午都是家常便飯,你可能還沒見過我們病房的醫生從早幹到晚,有人下了夜班本來八點鍾可以走的,實在忙不過來也不能走,這個都不算什麽。”

另一名胃腸外科的主任醫師在談到近來的反腐工作時也顯得十分淡定,醫院發文是有一些,但自己沒太關注。在他看來,普通醫護人員也沒什麽可緊張的,還不是照樣幹活。“有些人要緊張,隻能是有事兒的醫生或領導才會緊張。一般的醫生也隻是普通老百姓。”他表示。

從業已有十年的基層醫護人員張勵(化名)也能明顯體會到這次醫藥反腐力度的加強。而她所在的醫院近期就反腐工作多次召開會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節奏,因為工作仍然是排班製,(每天)超負荷工作。”

除此之外,也有醫生放緩了工作節奏。8月10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的醫生李威(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近期醫生確實都不願意做手術。

就在采訪李威的同一日,湘雅三醫院9名醫務人員實名舉報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據人民網報道,8月10日湖南省衛健委、中南大學聯合發布情況通報稱,湖南省衛健委與中南大學高度重視,已成立聯合調查組,正對相關情況逐一進行核實。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南方某省省會城市三甲醫院醫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醫院的骨科和眼科手術量大幅下降,原來可做可不做的手術,現在一律不做。

“受環境影響,現在醫院內部質控嚴格,往往一台手術下來,醫生掙得還沒被罰得多。再加上骨科和心內科使用的耗材和藥品量大,現在查得嚴,醫生做個手術畏手畏腳,也害怕出錯。”該醫生透露,如今各個醫院都有調查組進駐,審計賬目、院內巡查,“在我們醫院,一些科室的醫生最近輪著休假,按時下班,這在之前十分罕見。”

學術會議是與非

此外,“學術會議”也引起了業內激烈的討論。或受醫藥反腐持續高壓影響,8月以來,已有至少10場即將舉辦的醫藥行業學術會議、論壇等宣布延期。此外,還有部分學習班、培訓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舉辦。

8月10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高血壓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教授在網絡平台上通過個人賬號發文稱,學術會議是醫生們醫療信息交流,新知識傳播,疑難醫學問題商討的平台,是促進醫生技能提高的重要一部分,在政府不出資的情況下,以醫學學會和協會平台在企業讚助下開展這些學術活動,這本是好事。

她指出,但在本次醫藥反腐中,把企業讚助開學術會議說成腐敗、專家拿講課費是腐敗,往返交通,住宿自己不付也是腐敗。“進行學術會議和交流不是全球的慣例嗎?不是每個行業的慣例嗎?規範的、按照國家的要求舉辦會議領取費用是合理的,要打擊的是那些不規範利用學術會議套取經費為己用的不法行為和個人。”孫寧玲稱。

李威也對此表示不解,“我們是教學醫院,給學生或者同行正常講課,又不是打廣告,沒有退的道理吧?”

事實上,隨著藥品和醫療設備的日新月異,臨床醫生並不總是了解每一款新藥或設備的使用,加上醫護人員每年繼續醫學教育、修學分的要求,也讓學術會議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現實情況存在灰色地帶,的確有企業打著學術推廣的名義,在醫藥領域進行利益輸送、實施商業賄賂。

據相關規定,醫護人員每年需要繼續醫學教育學分且不低於25學分,參與學術交流活動可獲取學分,但需要繳交注冊費用。張勵給時代周報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平均每年要參加8-10場會議,每場會議的報名費在500-1000元不等,有些會議科室可以報銷報名費。差旅方麵,因為基本在市內參會,不涉及這部分支出。

“培訓會的水平參差不齊,取消較低水平、重複課程的培訓,能一定程度減輕基層醫護人員負擔。”她表示。

林明透露,對醫藥行業來說,舉辦學術會議是一種傳播的形式,需要一定費用,醫院科室經費有限,難以承擔這一費用。“企業讚助也是其中的一個解決費用的方法,目前需要去調查其中違規的部分。”林明說。

有多少腐敗的空間?

監管部門早已關注到醫藥領域商業賄賂問題。

2023年1月3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的文章指出,以醫療領域為例,隨著對商業賄賂案件查處力度不斷加大,一些醫藥企業采取更為隱蔽、複雜的手段,為其賄賂行為披上“合法外衣”。如有的在醫藥購銷環節給付醫院工作人員回扣;有的通過生產環節虛高價格采購原料藥、流通環節虛假交易等方式套取資金進行賄賂;有的通過生產環節虛抬藥品價格、流通環節虛假交易等方式套取資金進行賄賂。

2月6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又發布《深度關注|嚴查醫療領域隱蔽利益輸送》,強調要深挖徹查隱蔽利益輸送,持續糾治醫療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

5月10日,國家衛健委、公安部、財政部等聯合印發《關於印發2023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切實推進全行業“受賄行賄一起查”。

7月21日,國家衛健委會同教育部、公安部、審計署等聯合召開視頻會議,明確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這次會議也被視作本輪反腐大幕拉開的標誌。直到7月28日,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牽頭部署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會議召開後,反腐之風愈刮愈烈。



圖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

此前,醫藥領域的反腐工作一直在開展。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發布的相關論文顯示,通過分析2013-2021年裁判文書網以及相關行政部門提供的公立醫院醫療腐敗刑事判決書1952份發現,2013年至2017年,披露的醫院腐敗案件的數量基本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到2017年達到了峰值,2018年大幅度減少,2019年又有回漲,2020年以後逐年減少。

該論文指出,醫院內的腐敗所涉及的環節主要有醫療器械、藥品、耗材、醫保、基建,這當中,基層公立醫院的腐敗較容易發生在藥品環節,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腐敗較容易發生在醫療器械環節。

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權威醫改專家李玲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醫療腐敗其實是和創收連在一起的,這背後其實是機製的問題,醫院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據其介紹,公立醫院的運營並非由政府完全負責,大多需要醫院自己去創收。

“公立醫院基本上歸院長管,醫院的日常運營得自己創收,給醫生護士發多少工資,基本上都是醫院內部做決定,所以可以想象這裏麵有多少腐敗的空間。”她表示。

2019年《廉政瞭望》雜誌發表的文章也指出,一些公立醫院隻重視收益,忽視醫院的管理,尤其是“以藥養醫”、藥品購銷不公開、藥物流通環節過多、醫務人員的薪酬與激勵製度不合理等這些因素,嚴重危及到我國醫療衛生體係的建設和發展。

對此次醫藥反腐風暴,李玲直言:“醫藥反腐要治本,就是真正地讓醫務人員有陽光體麵的收入,讓腐敗的成本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