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幾個火箭算啥,這才剛開始

炸幾個火箭算啥,這才剛開始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馬斯克的火箭炸之前,就跟航天院的小夥伴仔經常聊這事,他也跟 SpaceX 的同學有聯係,是的,SpaceX 裏有大量華人,而且就是咱們國家讀完大學過去的。

航天院的小夥伴也基本能達成下邊的倆共識:

1. 第一次成功概率基本為 0。因為那個星艦之前一直炸,大家可以搜一下," 星艦爆炸 ",一口氣看個夠。這次星艦和超重型火箭合體,相當於一次 " 聯合 " 測試,哪怕敲過半年代碼,就知道這種聯合測試第一次就成功的概率幾乎為 0,總會出點問題。

2. 多試幾次,肯定能成。

我知道有小夥伴看了這個說法不高興,其實工程上的問題向來都是這樣,如果大方向沒啥問題,多試幾次,總能找到一條路。

再擴展下,你會發現絕大部分事情最難的就是讓你多試幾次,對應的就是試錯成本,如果你家裏有錢讓你反複試,你大概率也能成。馬斯克現在不用擔心錢的事,而且第一次測試的效果還不錯,所以多來幾次,估計就成了。

那個火箭成本並不高,我看有人說是 30 億美元,其實是前期的研發總投入。有點像花了 30 億搞了個工廠,產線上下來的車是 300 萬一樣,現在立的那根火箭,其實就是產線上下來的產品。

對於馬斯克要搞成這事,很多小夥伴聽了很不舒服,其實沒必要,至少我認識航天院那邊的人整體還是挺樂觀的,因為馬斯克的成功,大概率會對我國的決策模式形成一定的壓力,倒逼我們快速跟進。

主要是大家不了解體製內的決策流程,混過體製你就知道,如果你石破天驚提了一個牛 X 想法,大概率會被否了。

原因很多,比如說你隻是提了一個想法,對於領導來說那可是真金白銀的投入,而且更麻煩的是風險,大機構裏的人天然傾向於 "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如果領導給你批了,將來遲遲不出成果,一直測試失敗,可能他的位子也保不住了。

此外還有個關鍵問題,人越老,觀念越固化,這是沒辦法的事," 思想開放 " 這事對於年輕人都比較稀缺,對於老年人就更那啥了。

所以在《三體》裏,大劉設計了一個章北海狙殺老航天的劇情,這事其實在航天領域算一個流傳已久的段子,說想實現什麽新東西,必須得那個老頭和他的徒弟都走了。

當然了,大劉也說了,老航天的地位是當初他們篳路藍縷用極低的成本闖出來的,隻是時代最終還是年輕人的。

而且這也不是咱們的問題,美國那邊 NASA 也一樣。蘇聯崩潰後的幾十年,NASA 一直紙上雕花,啥也沒搞出來,總體感覺是倒退的。

馬斯克能做成,和十幾年前 NASA 的一次體製改革有關。

當時新領導要搞 " 年輕化 ",培養了一堆年輕官僚,年輕官僚們急著想做點事,所以他們在老頭們非常喜歡的軌道科技、波音之外選中了年輕的 SpaceX,SpaceX 需要的錢很少,於是項目順利被通過。

給錢給訂單之後,加上馬斯克野獸般的想象力,很快就牛 X 起來,打了老頭們的臉,給了年輕官僚們業績,證明他們當初是對的,年輕官僚們有了更多話語權,於是馬斯克接到了更多的訂單。

那國內航天院的人怎麽看待這個事呢?

一句話:馬斯克做的,我們都會做。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其實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國內有研究員就提出來火箭回收的想法,事實上你要仔細研究,會發現早在蘇聯時期就提出來了,再查下美國那邊,發現肯尼迪時期也提出來了。但是無論是當時的蘇聯、美國,還是中國都沒給批。

為啥呢?

多簡單啊,這個操作設計一係列極其複雜的控製技術,萬一試一下發現前邊是個大坑,填不滿那種,到時候怎麽辦?果斷放棄相當於承認自己計劃失敗了,弄不好領導簡曆上就多了一個黑點。如果繼續填,填了很多後再失敗,那更慘。

於是老頭們都選了保守路線,也就是說,現在的方案那麽成熟,搞啥自行車,要啥可回收火箭,你爹是赫魯曉夫嗎?你能拿到經費?多說一句,赫魯曉夫的兒子確實是火箭專家,不過他也沒提這麽大膽的方案。這人蘇聯解體後移民美國,後來在家裏頭部中槍死了,警方說是自殺。

所以 " 火箭回收 " 這麽明擺著的方案竟然一直到馬斯克才去搞。NASA 的老頭們盡管覺得純胡鬧,但是也管不著,畢竟又沒花 NASA 的預算。

這也是為啥之前馬斯克搞可回收火箭的時候,國內嘲諷聲一大片,說是沒必要。但是這種聲音這兩年沒了,因為這兩年我們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究這項技術。

還有那個多發動機並聯方案,也就是火箭底部密密麻麻一堆發動機,如果真追溯,最早宋朝人就在他們的弓箭上搭載了多個火藥助推器,後來蘇聯人以舉國之力去搞,炸到蘇聯人懷疑人生,最終搞了個寂寞。把其他國家給嚇壞了,這樣明擺著的方案也沒人再去搞,一直到馬斯克出現。馬斯克搞定後,我們現在也開始搞了。

為啥之前馬斯克不搞,我們也不搞呢?

老領導可能有自己的考慮不給批新項目,直接加一句 " 預期不明,請繼續理論研究 " 就駁回了。但是現在不行了,人家已經成了,你還預期啥預期?趕緊打錢!此外路線驗證是很難的,一旦路線被確認成立,接下來就容易多了。

同理的是那個星鏈,直到現在,微博上還有幾個自稱通信專家的還在攻擊那玩意,說是沒啥用什麽的。其實已經沒啥可攻擊的了,現在很多沙漠、海事船上都裝備了星鏈的終端,由於用戶太多,之前發射的衛星不夠用了。馬斯克正在策劃更大規模的衛星發射,那個星艦一開始就是準備發星鏈衛星的。

而且很多小夥伴不知道,我國也有很多地方其實是沒信號的,我這兩天不在青海跑環線嘛,很多地方都沒信號,那些做地質探測的也都帶著衛星電話,很多跑跨洋貿易的海船也都買了星鏈終端。

更關鍵的是,星鏈還有重大的軍事作用,很多人經曆了一個 " 否定,接受,恐懼 " 的過程。所以我國也要搞衛星網絡了,我國預計在 2027 年發射約 1.3 萬顆衛星,也要搞中國版的衛星網絡,這時候不能說沒用了吧。

說到這裏,大家也就明白了,說風涼話歸風涼話,馬斯克做的確實沒啥問題,他做的我們也都會跟。

火星也是一樣的,國內很多人在嘲諷馬斯克,說他盡瞎想,為啥不去搞沙漠非要搞火星?

咱們完全可以把話撂這裏,用不了幾年我們也要去登陸火星。

上火星這事你說它有啥道理沒?

現在也說不出什麽明確道理,但是就跟早期的大航海似的,你得出去看看,擴展新邊疆,邊疆意味著不確定性,不去擴張你咋知道那裏有啥。

為啥我們經常說鄭和那麽大的船隊,跑出去七次搞了個寂寞。為啥哥倫布達 · 伽馬他們的舢板卻能折騰出來那麽大動靜呢?

其實答案就在問題裏,就是因為哥倫布他們玩的是舢板,而不是海上巨無霸,如果西班牙也搞鄭和那一套,也玩不下去,跑幾次說不定也被叫停了。因為持續負收益,根本沒法繼續。反倒是民間的海上貿易從沒停過,他們的船逼格低,但是有利潤,也就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西方大航海能成功的關鍵,就是他們成本太低了,以至於每次出海收益都是正的。既然有利可圖,那就會形成一個正反饋,吸引更多的人去做,這種指數增長是很可怕的,很快全世界到處都是白人殖民者。

回到馬斯克去火星這事,其實參考下歐洲大航海就知道了,當時歐洲人在新大陸無非做兩件事:種地和挖礦。但是他們出發前就知道自己要去幹啥嗎?當然不知道,隻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先低成本走起來,不行再換方案。

這其實也是我們現實裏逆襲的幾個套路之一,低成本嚐試新東西,看看有沒有盈利點,有就一直做下去。有人說為啥不去搞沙漠?因為沙漠已經被研究透了,確實沒啥機會。火星不一樣,代表著無限可能,最起碼的一點,那裏有很多礦,還有充足的 " 氘 ",這玩意在地球上非常貴,而且是尖端科技必需的原料。

可能在探索火星過程中,發現別的什麽東西。比如哥倫布最早是要來中國的,最後中國沒找到,卻找到了美洲,本來想找金子,卻找到了銀子,還有煙草、棉花等經濟作物,棉花可是後來工業革命的基礎。

也就是說,隻要做的事收益比成本高,這事就能循環起來,規模會呈現指數級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在哥倫布這個精神病堅持要去美洲之前沒人意識到,包括哥倫布自己。

所以說現在再看馬斯克幹的事,就很清楚了,一方麵要把成本使勁往下壓,隻要成本足夠低,將來在火星上任何發現可能都會形成正收益,隻要收益是正的,那就好說了,越來越多的人力和資源都會投向火星,用不了幾年就會天翻地覆。

說到這裏,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火星探索我國必須得跟,而且也得想方設法降成本,不能重演上一次大航海的悲劇。而且正如上次大航海一樣,無數的帆船駛向大海,也會有無數的艦船葬身大海,這個幾乎是必然的。所以我在標題裏說這才是剛開始。

現在壞消息是美國整體是領先的,我說這個很多人肯定不爽,其實大家想想,美國研發出來 F1 火箭的時候,咱們還在研究仿製蘇聯步槍,美國研發出來土星五號的時候,咱們正在忙活上山下鄉。現在我國給航天領域的投資都沒法跟美國比,如果加上曆史沉澱,那確實是有差距的。

而且美國的航天業,絕大部分供應商都是市場上的企業,他們都有盈利,不用財政養。

也沒辦法,誰要我們起步晚呢,能有現在這個狀態已經很誇張了。

不過技術差距不是問題,關鍵是態度。

就比如英國其實在大航海時代是個後知後覺的角色,等它結束內亂,才發現西班牙在美洲已經經營了上百年。趕緊也組織了海盜,哦不,組織了船隊去探索新大陸。不過去了美洲才發現好地方都被占了,比如現在的巴西,英國人隻好殖民北美。北美現在被吹得不成樣,其實當時是很差的,又是龍卷風又是寒潮,一個冬天經常凍死一半的殖民者。

可是英國人憑借著極致的務實和堅韌,硬是闖出了自己的天地。在英國人眼裏,你比我強的地方,我就吸收,變成我自己的,然後打敗你,最後它成了終極贏家。

所以說吧,國人的心態還是要開放一些,別人的優點我們就要拿來用,用好了,誰關心那玩意一開始到底是誰的?比如高鐵,現在提起來那就是中國高鐵,誰能想到最早咱們是從日本引進的。

對於未來,沒啥可懷疑的,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最終演變成了英法兩個巨頭的角逐。現在這場大航海打從一開始,就是巨頭的遊戲,隻有中美歐三個玩家,可能還有一個印度,其他的都是圍觀群眾。

也沒必要在意誰早一點誰晚一點,最早玩轉大洋的是西班牙人,最終還是輸給了入場晚了上百年的英國人。中美的技術有差距,但是並不大,尤其是技術方案確定後,追起來非常快。前提是不能搞封閉,搞閉門造車。

最後一件事,就是對失敗的容忍度,這個極其關鍵。幹過幾年工程的都知道,新方案落地,沒啥好辦法,隻能是一遍一遍地嚐試,開始幾次失敗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國內很多人對馬斯克很苛刻,對咱們自己更苛刻,比如前幾天藍箭剛發射失敗了一次,網上一堆嘲諷,這個真沒必要,這個毛病真得改,不然接下來會自縛手腳。

關鍵還是那個老問題,開放,務實,尊重人才,尊重市場,善於學習善於吸收,沒啥做不成的。

彎刀月 發表評論於
樓下說體製,來,給我們再製造一個尼古拉特斯拉
luting 發表評論於
能夠超越的創新才創新,否則抄比較合理
還是老李 發表評論於
我不能說抄不是一種好策略,這確實是趕上來的捷徑,但是真正到了高層次的競爭,體製才是根本,中國走不長,有過國內科研體製內經驗的都有體會,從上學時候的抄襲到評職稱發論文的路數,中國長不了。
飄過的雲 發表評論於
說到底就是創新滴沒有,抄功課滴幹活。
彎刀月 發表評論於
外星人來地球,誰用噴火的飛船啊?死路一條
時不時來看看 發表評論於
更像借搞航天小夥伴的口說這件事。發射前老馬指出有50%的幾率成功,如果這幾位小夥伴已經知道是0%而不先說,估計得走人。
iask 發表評論於
從頭到尾都是照著美國人的腳印走,說好的彎道超車呢?
jin_yin_hua 發表評論於
火箭回收 需要更多的燃料,可運載的東西少. 中國那個隨便掉的火箭就是不願意用二級火箭來省錢
seator 發表評論於
又可以彎道超車了
偶偶地來一發 發表評論於
軍方買單唄,馬斯克又沒風險。
iamnewleon 發表評論於
啥叫修正主義?!這就叫修正主義。
牆頭的一朵梨花 發表評論於
大外宣又在意Y!
寶刀屠龍 發表評論於
被FAA給indefinitely grounded,估計下次要推遲到幾個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