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德國設廠 為何引發台灣與歐盟“晶片外交”爭議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全球晶片代工龍頭、有台灣“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TSMC)據報將到德國東部半導體重鎮德累斯頓(Dresden,德勒斯登)設廠,料2025年開始生產,路透社引述消息稱有關計劃已進入最後磋商階段。

如果成事,將是繼赴美國、日本之後,台積電生產基地進一步國際化,並首次在歐洲設立工廠。這也體現《歐盟晶片法草案》(EU Chips Act)今年1月通過後,台灣與歐盟的“晶片外交”。

不過,此事在台灣引起爭議,具官方背景的中央通訊社3月13日發表題為“對台灣‘隻想要不肯給’晶片外交不是歐盟說了算”的特稿,批評歐盟礙於中國大陸的壓力,對台灣隻要晶片、不談外交,包括拒談“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簡稱BIA)。

此前,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不同黨團連日舉行論壇,討論台灣與歐盟的經貿合作,不少議會成員都呼籲盡快洽簽BIA,視訊出席的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也暗示若達成協議,雙方的半導體貿易將會增加。

但代表行政機關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執委會)出席的官員大唱反調,歐盟對外行動署亞太總司長古納.維岡(Gunnar Wiegand)指台灣投資環境穩定毋需BIA,“很多人支持(協定)是為了政治原因,但從經濟因素看並不需要”,歐委會貿易總署遠東部門主管艾德琳.辛德爾(Adeline Hinderer)則稱對台經貿協定的內容“可涵蓋在現行對話管道下,沒有需要改變現況”。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在台辦事處主任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向BBC中文表示,歐洲議會為直選產生的民意代表,歐盟委員會是非民選產生的行政機關,兩者對台灣經貿協定的態度矛盾令人擔憂。

“現在並非歐盟拒絕與台灣簽BIA,而是歐盟委員會。這削弱了歐盟的國際形象,讓人覺得歐盟內部的不同機構互相打架,而當內部的分歧暴露在公眾視線,就很容易被北京利用。”

葉皓勤指出,歐盟27個成員國各有不同利益和政治考量,親台灣的主要是中東歐國家,其他國家如愛爾蘭、德國都與中國有緊密的經濟往來,西班牙忌憚國內的分離主義,匈牙利盡管是台灣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之一,但總理奧爾班是歐洲最親北京的領導人,在此情況下歐盟很難在台灣議題上達成共識。

台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左正東對BBC中文說,歐盟委員會官員的強硬發言反映了兩個訊號,第一是中國大陸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第二是中國與歐盟關係越來越密切,尤其去年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Charles Michel)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以及今年2月中國中央外委會主任王毅出訪歐洲對法國、意大利、德國等歐盟重要國家釋放善意。

“台灣過去幾年在歐盟的外交突破主要在議會層麵,以及中東歐小國如立陶宛,但處理整個對歐盟的外交舉措,就需要幾個主要大國有共識。這些國家最近都與北京有密切互動,這對台灣在歐盟尋求突破當然會有蠻大的阻礙。”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2月初出席歐盟智庫論壇時表明,“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方的紅線,台灣地區是以單獨關稅區身份加入世貿組織,不是一個國家,中國不接受歐盟與台灣簽署投資協定。“實際上,中國並未阻止台灣開展同世界的經貿合作。我們的立場是,台灣可以(與其他組織或國家)保持經貿關係,隻要這不影射台灣擁有國家主權。”

歐盟是台灣最大的境外投資者,占總外國直接投資(FDI)25%,台灣在歐盟的FDI存量則占台灣所有對外投資的2.1%。台灣政府長期推動與歐盟簽署BIA,冀把雙邊貿易關係製度化。

2015年歐盟執委會一份貿易政策文件指與中國協商投資協定,並會與香港和台灣"探索開啟投資談判”。2020年執委會與中國完成全麵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談判,但因新疆、香港等人權議題交惡而凍結協定,也沒開啟與對台經貿談判。

歐洲議會自2021年在多份報告中,敦促歐盟委員會啟動與台灣BIA的前置作業,包括風險評估、公眾諮詢和範圍界定工作。葉皓勤指出,隻有進行了前置作業,以實證方式評估BIA的經濟效益,歐委會才有依據決定是否與台灣進行談判。

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台灣國立東華大學助理教授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也對BBC中文說,歐盟委員會官員在前置作業啟動前,就一錘定音指台灣歐盟不需要BIA,“這已經不是關於經貿本身,而是政治表述”,如果台灣政府想推進BIA,不應讓相關討論高度政治化,“我明白BIA對台灣外交很有象征意義,但現在雙方都應該回到投資本身”。

她說以歐盟的“一中政策”和27國成員的複雜性,短期內很難與台灣簽訂“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但雙方在再生能源、電子科技產業、研究、文化等領域還有很多務實合作空間,而且每個國家都可以與台灣發展雙邊貿易關係。“不隻大國可以塑造歐洲台灣關係,小國也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就像立陶宛。歐盟不僅僅是德國和法國,就好像我們處理亞洲關係時也不僅僅是中國,還有印度、台灣。”

台灣大學教授左正東則指出,比照北美國家,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沒有打開新的市場,而加拿大在跟台灣談投資協定,也沒有突破世貿組織(WTO)慣例,還是遵照先中國大陸、後台灣的做法。“如果連美國、加拿大跟台灣談經貿協議都是這種狀態的話,歐盟的可能性更低,一來有27個成員國,二來與北京的關係又更密切一些,當然現在是比較困難。”

在“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毫無進展之下,台積電若到德國設廠,有台灣學者對此有保留。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對BBC中文指出,台積電沒有非去德國不可的理由,現在去主要是為了德國汽車產業的利益,“但歐盟跟德國相對冷淡,本質上是不公平的,而且以台積電投資那麽大卻沒有任何經貿保障的話,是完全不合理”。

他指出,盡管德國新政府上台後已逐漸調整對華政策,但官僚體係中大部分官員仍舊延續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梅克爾)時代的思維和做法。“跟美國、日本不一樣,德國政府對中國強硬了,並沒有轉化為對台灣比較友善。歐洲和平時期太久,安全問題都交給了北約,他們的行政部門還是非常局限於經濟利益,而且大企業很影響政府政策。”

他強調,“晶片外交”是歐盟執委會提出的,而在2021年1月,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曾致函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要求台灣政府催促台積電供應車用晶片,可見台積電赴德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政治外交行為,台灣政府應更強硬以晶片為籌碼要求簽署BIA。

“我們去歐盟卻靜悄悄,都是台積電單獨在談,沒看到台灣政府一同去拜會德國的單位、有官方發言。如果台積電為了外交而去,卻換不到相應的國家利益,反而為了服務你而犧牲自己、分散我們半導體的人力資源,那對台灣有什麽好處?”

台灣半導體業占總體GDP約15%,台積電產值則占GDP的7.3%。此前台積電赴美設廠已引起一些輿論不安,擔心掏空晶片產業和影響經濟。

台大教授左正東認為,台灣政府需清楚交代“晶片外交”的戰略目標。“前兩年(政府)邀請台積電出麵跟德國購買BNT疫苗,但台積電去美國設廠這件事,沒有看到政府設定清楚的外交目標,未來去德國也同樣,我們到底想透過晶片得到什麽?‘晶片外交’對台灣有利或不利,民眾自己來判斷,但過程必須公開透明,向人民做足夠的溝通。”

他指出,台灣政府必須說服民眾,讓半導體產業外移是有重大理由,對外交、國家安全非常必要,“但如果北京可以影響晶片換來的外交回饋,就很難正當化(justify)‘晶片外交’,得不償失”。

彎刀月 發表評論於
美國的投資被坑慘了吧
Capitaltwo 發表評論於
宏都拉斯要求台積電去洪都拉斯設廠作為維持外交關係的基本條件。
Sam大樹 發表評論於
預判美德有一戰,
雞蛋往兩個籃子裏都放點
ln2020 發表評論於
不妨晶片搭移民,如果生命財產都能保全,一點地皮得失就相對輕了。
西湖孤山 發表評論於
大膽,竟然攻擊民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