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你看這部網飛劇了嗎?如果讓我來改編《不要抬頭》

你看這部網飛劇了嗎?如果讓我來改編《不要抬頭》

文章來源: 紐約時報 於 2022-01-14 01:25: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新電影《不要抬頭》(Don’t Look Up)講述了一顆毀滅地球的彗星和一個愚蠢可笑的美國之間的碰撞,它輸掉了口碑——在爛番茄網站上目前隻獲得55%的新鮮度——但顯然在文化上卻很成功。在一個非超級英雄電影很難掀起波瀾的世界裏,這部影片打破了Netflix的收視紀錄,引發了一係列影評人的爭論和權威人士的看法——其中一些在政治上是出人意料的,包括左派的批評和右派的讚賞。

從官方角度來說,這部電影是關於氣候變化的寓言,導演亞當·麥凱在網上與批評者辯論時強調了這一點。麥凱最近發推說:“如果你對氣候崩潰(或美國的搖搖欲墜)沒有一丁點的焦慮,我不確定《不要抬頭》還有什麽意義。那就像機器人看愛情故事。‘他們為什麽要把臉貼得那麽近?’”

然而,藝術有辦法逃避創作者的意圖。盡管有麥凱的推文,但他片中的彗星場景是對氣候挑戰的糟糕比喻。《紐約雜誌》的埃裏克·萊維茨煞費苦心地闡述了其原因,他的文章是對這部電影作為潛在政策幹預的最佳回應之一。但事實證明,在電影開拍之前暴發的新冠疫情更適合這個比喻——疫情是一場發展迅速、出人意料的威脅,而不是一種令人痛苦的長期挑戰。最終,《不要抬頭》隻有在關於麥凱推文中括號裏的內容時才是最有意思的——關於一個“搖搖欲墜”的美國——相對於片中對美國係統性失敗的描述,那具體的生存威脅幾乎隻是附帶品。

我想,這就是本片之所以成為商業熱門的最大原因,即使不喜歡它的人也可以拿它來當做談資:因為它開啟了自HBO台的《火線》(The Wire)和《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以來,關於美國衰落的最廣泛視角之一。

然而,我仍然認為本片最終並不成功,因為它指責從電視新聞到社交媒體在內所有人的衝動,與它想傳遞的“相信科學”這一虔誠信息的願望之間存在矛盾。後者確保它對專家階層、學術—工業綜合體的諷刺是最溫和的。它的情節最終指向一位民粹主義總統的可怕決定,係統性的批評被舍棄,換成了意識形態攻擊。

但由於這部電影幾乎是對衰落的全麵描繪——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我打算提供一些劇本修改,以及按這樣拍出來的版本,如果有人請我做顧問的話,這部片子可能會是這樣。看好了:

第一幕:這顆彗星由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他們梳理了一些望遠鏡的鏡頭,這些鏡頭由政府收集,卻根本沒有得到檢查。他們的發現被一些末日準備者和科技公司的人炒得沸沸揚揚,而學術權威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信息,Twitter對堅稱彗星即將撞擊地球的用戶進行了審查。

第二幕:哈佛大學的一群天文學家證實了彗星的可怕軌跡,突然間,媒體開始大肆宣傳這一威脅。但是,希望連任的右翼民粹主義總統更願意推遲處理此事,所以她力捧一位不知名的聖經學院天文學家,這位天文學家認為撞擊的可能性低於10%。

第三幕:在抗議活動席卷全國後,總統改變了路線,宣布進行大規模核打擊。然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負責人,一位媒體熱門人物,卻堅持認為炸毀彗星會使碎片墜落並殺死太多人,需要進行更有限的打擊——這正是他自己論文的主題——好讓彗星偏離軌道。福克斯新聞誹謗他,但主流媒體堅稱,他的策略是科學,正經人都不應該反對。因此,美國嚐試了他的計劃,但完全失敗了,因為他的論文實際上是基於欺詐性實驗,它們從未在他的實驗室之外複製過。

第四幕:於是總統下令進行徹底的打擊,但也失敗了,因為大多數核武器都不起作用,軍方沒有檢查自己的武庫,因為那部分預算花在了雇傭TikTok網紅做招募Z世代入伍的宣傳上。無奈之下,政府求助於一位伊隆·馬斯克式的技術奇才,他的“大家夥”鑽頭有望將一枚彈頭送入彗星中心。不幸的是,他親自監督這項任務,在他為Twitter上的爭吵分心時,任務出了致命的差錯。

第五幕:由於別無選擇,美國的一部分人假裝彗星不會來,另一部分人加入了一個為白人父權製罪惡舉行大規模懺悔儀式的邪教組織。最後一刻,一組中國無人機升空迎接彗星,將其分解,其碎片落入太平洋,由中國的深海機器人打撈開采——但一批碎片“意外”擊中了美國大陸,打掉了我們的基礎設施,讓這個前世界超級大國陷入黑暗。

片尾的演職員表用中文播放。咱們大家奧斯卡見吧。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看不下去了! 胡塞接連擊沉2貨輪 耿爽點名停手
“天堂島”總統來中國尋根,在族譜裏看到自己名字
賭城拉斯維加斯 這間酒店這個位置會讓你死於非命
華人接管矽穀!Grok4發布會上馬斯克旁邊華人是誰?

24小時討論排行

歐洲熱死人了,但還是開不起空調
馬克龍宣布法英擬擴組5萬人軍隊 或部署烏前線作戰
胡錫進:大國悲歌,俄羅斯遭新一輪“眾叛親離”
幼兒園鉛中毒案,我能回答所有疑點
石破茂硬剛特朗普,日本究竟有什麽籌碼
沒想到吧?農村還有800萬億財富在沉默
與王毅麵對麵會晤約1小時,魯比奧:會談富有成效
甘肅血鉛這事又被網友們發現了第二組疑點
WHO呼籲開征“健康稅” 煙酒、含糖飲料一次調漲50%
俄羅斯國防部可能放棄修複海軍目前唯一的航母
特斯拉車頂維權女車主二審敗訴,被判賠償17萬
王毅會見魯比奧:希望美方客觀、理性、務實
針對台積電美國廠的集體訴訟升級,原告增加至30多人
白宮發川普超人照讚正義化身 迷因爆紅網友評價兩極
選民已放棄民主黨?民主黨自家民調數據敲響警鍾
湘潭大學投毒案二審:受害家屬放棄賠償要求從重判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你看這部網飛劇了嗎?如果讓我來改編《不要抬頭》

紐約時報 2022-01-14 01:25:27

新電影《不要抬頭》(Don’t Look Up)講述了一顆毀滅地球的彗星和一個愚蠢可笑的美國之間的碰撞,它輸掉了口碑——在爛番茄網站上目前隻獲得55%的新鮮度——但顯然在文化上卻很成功。在一個非超級英雄電影很難掀起波瀾的世界裏,這部影片打破了Netflix的收視紀錄,引發了一係列影評人的爭論和權威人士的看法——其中一些在政治上是出人意料的,包括左派的批評和右派的讚賞。

從官方角度來說,這部電影是關於氣候變化的寓言,導演亞當·麥凱在網上與批評者辯論時強調了這一點。麥凱最近發推說:“如果你對氣候崩潰(或美國的搖搖欲墜)沒有一丁點的焦慮,我不確定《不要抬頭》還有什麽意義。那就像機器人看愛情故事。‘他們為什麽要把臉貼得那麽近?’”

然而,藝術有辦法逃避創作者的意圖。盡管有麥凱的推文,但他片中的彗星場景是對氣候挑戰的糟糕比喻。《紐約雜誌》的埃裏克·萊維茨煞費苦心地闡述了其原因,他的文章是對這部電影作為潛在政策幹預的最佳回應之一。但事實證明,在電影開拍之前暴發的新冠疫情更適合這個比喻——疫情是一場發展迅速、出人意料的威脅,而不是一種令人痛苦的長期挑戰。最終,《不要抬頭》隻有在關於麥凱推文中括號裏的內容時才是最有意思的——關於一個“搖搖欲墜”的美國——相對於片中對美國係統性失敗的描述,那具體的生存威脅幾乎隻是附帶品。

我想,這就是本片之所以成為商業熱門的最大原因,即使不喜歡它的人也可以拿它來當做談資:因為它開啟了自HBO台的《火線》(The Wire)和《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以來,關於美國衰落的最廣泛視角之一。

然而,我仍然認為本片最終並不成功,因為它指責從電視新聞到社交媒體在內所有人的衝動,與它想傳遞的“相信科學”這一虔誠信息的願望之間存在矛盾。後者確保它對專家階層、學術—工業綜合體的諷刺是最溫和的。它的情節最終指向一位民粹主義總統的可怕決定,係統性的批評被舍棄,換成了意識形態攻擊。

但由於這部電影幾乎是對衰落的全麵描繪——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我打算提供一些劇本修改,以及按這樣拍出來的版本,如果有人請我做顧問的話,這部片子可能會是這樣。看好了:

第一幕:這顆彗星由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他們梳理了一些望遠鏡的鏡頭,這些鏡頭由政府收集,卻根本沒有得到檢查。他們的發現被一些末日準備者和科技公司的人炒得沸沸揚揚,而學術權威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信息,Twitter對堅稱彗星即將撞擊地球的用戶進行了審查。

第二幕:哈佛大學的一群天文學家證實了彗星的可怕軌跡,突然間,媒體開始大肆宣傳這一威脅。但是,希望連任的右翼民粹主義總統更願意推遲處理此事,所以她力捧一位不知名的聖經學院天文學家,這位天文學家認為撞擊的可能性低於10%。

第三幕:在抗議活動席卷全國後,總統改變了路線,宣布進行大規模核打擊。然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負責人,一位媒體熱門人物,卻堅持認為炸毀彗星會使碎片墜落並殺死太多人,需要進行更有限的打擊——這正是他自己論文的主題——好讓彗星偏離軌道。福克斯新聞誹謗他,但主流媒體堅稱,他的策略是科學,正經人都不應該反對。因此,美國嚐試了他的計劃,但完全失敗了,因為他的論文實際上是基於欺詐性實驗,它們從未在他的實驗室之外複製過。

第四幕:於是總統下令進行徹底的打擊,但也失敗了,因為大多數核武器都不起作用,軍方沒有檢查自己的武庫,因為那部分預算花在了雇傭TikTok網紅做招募Z世代入伍的宣傳上。無奈之下,政府求助於一位伊隆·馬斯克式的技術奇才,他的“大家夥”鑽頭有望將一枚彈頭送入彗星中心。不幸的是,他親自監督這項任務,在他為Twitter上的爭吵分心時,任務出了致命的差錯。

第五幕:由於別無選擇,美國的一部分人假裝彗星不會來,另一部分人加入了一個為白人父權製罪惡舉行大規模懺悔儀式的邪教組織。最後一刻,一組中國無人機升空迎接彗星,將其分解,其碎片落入太平洋,由中國的深海機器人打撈開采——但一批碎片“意外”擊中了美國大陸,打掉了我們的基礎設施,讓這個前世界超級大國陷入黑暗。

片尾的演職員表用中文播放。咱們大家奧斯卡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