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三名分別來自德國、美國、意大利的氣候學者共同獲獎。他們開發的物理模型,為氣候研究、精確分析全球變暖趨勢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左到右:真鍋淑郎、哈瑟爾曼、帕裏西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評獎理由中表示,三名科學家"為我們理解複雜的物理體係做出了奠定基礎的貢獻"。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日裔氣象學家真鍋淑郎(90歲)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漢堡氣象學研究所的學者哈瑟爾曼(Klaus
Hasselmann,90歲)因"建立地球氣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變性、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而共同獲得本年度的一半獎金。另一半則由意大利羅馬大學的物理學家帕裏西(Giorgio
Parisi,73歲)獲得,他"在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係統中發現了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8.5萬歐元。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10月5日公布了本年度獲獎名單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今晚出爐,美籍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德國學者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和義大利學者帕裏西(Giorgio
Parisi)獲獎,得獎原因是在增進人類對複雜物理體係的了解有突破性貢獻。
真鍋淑郎和哈塞爾曼都是氣象學者,這也是諾貝爾物理獎首度頒發給氣象學者。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描述,他們是研究全球暖化的始祖,真鍋淑郎約1970年代就開始建構虛擬模型來探討全球暖化,像是探討二氧化碳加倍後,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或以研究解釋大氣層溫度為何會這樣分布。哈塞爾曼則是發展非線性理論來解釋氣候變遷。
當時沒人認為這些預測會成真,還反問「地球怎麽可能暖成這樣?」曆經半世紀,直到近幾年全球暖化相關現象真的發生,才讓人類重視此議題,終於知道他們的研究早在預示人類社會如何走向危險的、極端暖化的未來。國內用以推估氣候變化的「台灣地球係統模式」,就是源自他們的研究成果。
「統計物理」是協助建構模型來了解地球的一大學術領域,今年第三位得主帕裏西,正以他在統計物理的貢獻獲獎。清華大學物理係特聘教授林秀豪以人類社會比喻,一個社會就如一個統計係統,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就是所謂交互作用;更難的是,社會中許多事物的關聯是無序的、亂糟糟的,無法用單一公式解開,而帕裏西的「複雜係統」嚐試解開這些無序的問題。
帕裏西的研究在物理學界相當冷門,他拿了許多統計獎項,寫了「統計場論」、「複雜係統」等書,但就連物理係學生也很少接觸。圖/美聯社
林秀豪指出,玻璃會流動,隻是動得很慢,肉眼看不到。玻璃正是複雜係統,帕裏西在「自旋玻璃」等領域貢獻良多。
林秀豪坦言,帕裏西的研究在物理學界相當冷門,他拿了許多統計獎項,寫了「統計場論」、「複雜係統」等書,但就連物理係學生也很少接觸。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所教授林及仁進一步說,物理係僅相關領域高階學生,比如修習「粒子物理」或「場論」的碩博生,才會接觸到帕裏西的研究貢獻。
林秀豪分析,這凸顯諾貝爾獎不一定頒給主流學者,也絕不是比誰粉絲數多,而是關注學者對科學領域的貢獻。
林及仁進一步說,帕裏西幾乎一輩子都待在羅馬,話不多,是典型的天才型學者。他不隻在統計物理貢獻良多,也是高能物理領域的佼佼者,專注研究質子裡的結構和運動方式。有一用於了解質子內部結構的方程式,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