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山河一片紅,舉國上下到處都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憶苦思甜的革命傳統教育。此情此景讓人想起了那句文革當中的經典名句:七億人民七億兵,萬裏江山萬裏營。
網友“股樂不均”七十大幾的人了,三十八軍老兵。閑不住,上淘寶查了一下,出售紅軍服裝的廠家竟有72頁之多,少說也有數百家吧,成了一個服裝行業重要分支了。靠這個內循環拉動經濟,絕了,中國特色。
這隻是一個淘寶呀,哪個省不得有個十家八家的,中國服裝協會成立個紅軍服專業委員會綽綽有餘。我推薦“股樂不均”去當秘書長,老兵新傳。
畢竟是營銷出身,一肚子財迷。瞧,紅軍服讓別人搶去了先機,那個搓火,那個起急。
穿上紅軍服拉練,總得填飽了肚皮吧。這時秦爺想起了另一個商機,革命傳統教育必少不了憶苦思甜,憶苦思甜又必少不了吃頓憶苦飯。為什麽不成立一家專門特供憶苦飯的專業公司呢?把發財致富的幸福建立在別人吃憶苦飯的痛苦之上。那才叫有趣了。
憶苦飯的原料並不難找,都是品質粗劣的食材。而且隻要做出來越難吃越吃不下去、憶苦思甜的效果就會越好,才能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
據介紹憶苦飯多用玉米麵、山芋幹、山芋粉蒸成窩頭;有的是用麥皮和玉米麵混合後蒸窩頭;有的是用爛菜葉、芋頭花、南瓜花、蘿卜纓或野菜煮米糠;還有的是麥皮和白菜幫加些鹽做的糊。用樹葉、草根、碎稻殼來煮。據傳還有用房頂的茅草切段拌上稀泥,再加上煮了十二小時的皮帶後放上大量的粗鹽。有時還加入幾塊煤炭,或者一勺土等等。烹製好以後,食物的顏色看上去是灰黑的慘不忍睹。
佛教講究有八種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憶苦飯也可以弄出個八種苦的菜單:微苦,稍苦、輕苦、中度苦、重度苦、極重度苦、危重度苦、苦不堪言之苦……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上甜。
瞧過曹禺先生編的那兩部話劇《膽劍篇》和《王昭君》,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苦,一個是馬群演的“苦成老爹”,一個是田衝演的“苦伶仃”。一樣,我們也可以學呀,請孔慶東和胡錫進代言,把孔慶東改成苦慶東、把胡錫進改成苦錫進,他倆往哪一戳,就那一臉的舊社會,不苦我都是孫子。
買生的人家自己加工,咱可以出售原料,買熟的咱可以做好了直接送貨上門,產品三包,服務周到。還有一條十分重要,秦爺說了:假一賠十,歡迎刁民王海打假……
這麽牛哄哄的公司總得有個名吧!名正言順。早想好了,叫二遍苦憶苦思甜有限責任公司,再搶注個“二遍苦”商標。特許經營,歡迎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