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淩晨,中方代表團率先抵達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準備參加中美高層會晤。中美雙方將舉行3場會談,共計9小時。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晤參與人員少,級別高,時間長。
此次高層戰略對話將於3月18日至19日舉行。美方參加對話的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此前已於3月17日抵達會晤地點,布林肯將在結束對韓國的訪問之後返回美國。
據香港鳳凰衛視3月18日報道,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於18日13時開始,進行兩輪對話。雙方在3月19日上午進行第三輪對話,每一輪時長可能達到3個小時。
報道指出,9個小時的雙邊對話是很少有的,而且是雙方最高級別的外交國安官員。參與這一次對話的人員少,級別高,時間長。美國此前舉行的美日印澳四國峰會隻有90分鍾,美日、美韓“2+2”也沒有這麽長時間密集磋商。
中美2+2會談是雙方的一次外交偵察
當地時間3月18日淩晨,負責中國外交的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及中國外長王毅抵達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國際機場,在這一極冷的美國西北端兩國官員會麵之前,美國更新了一項針對香港的法律,加大對香港官員的製裁;隨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痛罵美日狼狽為奸、幹涉中國內政。明顯,雙方並沒有要為寒冷的阿拉斯加會晤刻意營造氣氛,反而盡量顯示出不落下風的氣場來。
要知道,這是拜登上台後中美高層的首次接觸。且從此前較長一段時間的互動來看,為了這次會晤,中美都下了不少功夫。不過,中美都心中有數,這次會晤不是談合作,而像是一次各懷心事的互相試探。
為什麽這麽說,首先從美國方麵來看,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前往阿拉斯加會晤中方高級外交官楊潔篪與王毅之前,拜登(Joe Biden)政府官員已開展了其在日本、韓國、印度的結盟之行,而這次的中美會談正是布林肯在訪問日韓之後回程美國途中的一次會晤。這種技術性安排本身已經表明了美國對華接觸的謹慎。而3月16日美國國務院又增加了對中國涉港官員的懲罰,以及與日本發表針對對抗中國影響的聯合聲明,這不啻為一種示威。
其次,從中國的反應來看,3月17日的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趙立堅使用情感強烈的中國成語斥美日“狼狽為奸、幹涉中國內政”“蓄意搞集團對抗,試圖打造反華‘包圍圈’”,這種強硬表態似乎恢複了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中國對美外交風格。不過正如此前觀察到的,應對中國麵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尤其是特朗普時期中美關係的急轉直下,中國需要有這樣一種外交角色應對來自外部的挑戰聲音與不友善,包括趙立堅用詞嚴厲地批評日本“背信棄義、破壞中日關係”等都是基於這種設定。但趙立堅的強硬從來不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底色。代表中國最高層外交意誌的駐美大使崔天凱在3月17日當晚的露麵發聲才是中國此行的真正態度。
很明顯,幾大中國媒體對崔天凱的這此采訪是針對此次阿拉斯加中美會晤中方安排的一次特殊吹風會,采訪所提內容無不是針對中美對話,崔天凱盡管以“雙方還是相當重視”拋出場麵話,但更重要的是說“不指望一次對話解決中美之間的所有問題,對這次對話沒有過高期待或者幻想”。“我希望雙方帶著誠意而來,帶著更好的相互了解離開。”即便是崔天凱,也沒有釋放過於樂觀的信息,反而是在提前向外傳達降低期待的意圖。
這不是一個談共同合作的會晤,而是一次測試彼此存在競爭或者衝突領域的會議。
《華爾街日報》在關注這次會晤中認為,中國拿出了與美國截然不同的議程,由此可以看出雙方裂痕之深、修複關係難度之大。而美國方麵不僅以“群毆式”的結盟之行向中國示威,更是直接否認這次對話的“戰略性”,僅是“一次性”的接觸。
無論如何,兩國都不諱言有可以合作的領域,這就意味著即使不是今天,中美也早晚會坐到彼此麵前談這些令對方頭疼的議題,無論是拜登政府所關心的涉港、涉疆、台灣等人權價值觀議題,還是中國對特朗普時期的製裁措施的異議,至少在未來四年,這種高層外交接觸是必不可少的。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已近2個月,可以說,其對中國進行了較長時期的政策評估,而此次“2+2”的會談模式對話成行其實已經預示了其不會全麵繼承特朗普的對華路線。事實上,中國也洞悉到了這一點。但問題是,所謂的“不同於特朗普路線”是一種更嚴峻的挑戰還是一種更舒適的相處,這個答案的探尋也是中國此行阿拉斯加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