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傳統洗衣店,快撐不住了。
他們挺過了異國他鄉大浪淘金的創業年代,但卻沒能經受得住新冠疫情的肆虐,以及美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歧視困擾。
最近一則來源於紐約時報的故事令人唏噓:曼哈頓一間經營了61年的華人傳統洗衣店Sun’s Laundry準備結業了。
△曼哈頓最後一家傳統洗衣店結業了/SHELDON CHAU
別以為告別的隻是一家洗衣店罷了,這家61年曆史的傳統洗衣店,是紐約城最後的“華人手工洗衣店”之一。它的閉店不僅僅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美國華裔艱難過往的回響。
上個世紀與華人聯係最緊密的頭銜——“洗衣工”,似乎即將準備退出曆史舞台了。
華人洗衣店有多少個“查理”都承受不住了
“我們會想念你的。”
8月裏的最後一個周六,一小群人聚集在曼哈頓14街626號Sun’s Laundry的門外。街坊鄰居用粉筆在外麵的人行道上畫了一幅畫,在他們熟悉的洗衣店門前寫上這幾個字作為告別。
在營業最後一天,李洪森依舊認真地給顧客打包洗好的衣服。這些老顧客還帶來了告別禮物,有人拿起最後幾捆衣服,用牛皮紙包好,拿繩子整齊捆起來,就像老板的父親在半個多世紀前那樣。
△一名老客戶留下了告別字條,並附上了自己的聯係信息/SHELDON CHAU
84歲的老板李洪森終於決定關閉這家自1959年以來,跟父母一起創辦經營的家族生意。這確實是他不得已的決定,受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3月21日洗衣店被迫暫停營業,直到8月初才重新開張,不到一個月就熬不住了。
這場景一幕幕就像是情景再現。5年前,美國最古老的華人洗衣店Ching Lee Laundry在連續經營140年後關門營業。
△美國最古老的華人洗衣店關門/NBC
在營業的最後一天,該店的老顧客源源不斷,他們帶來了鮮花、餅幹、卡片告別,這家店已經走到了第四代,NBC新聞記者抓拍到了一幕——店主Jacque Yee與老顧客淚流著與老顧客相擁,“這個時代的終結令我深感悲傷”。
△店主與老顧客相擁而泣/NBC
雖說在紐約,仍能看到大量華人開的洗衣店。但李洪森的Sun’s Laundry算得上是最後一家源自曆史長河的老店。
他們沒想到度過了最艱難的白手起家階段,卻依舊遭受好幾十年來從沒有過的洪荒猛獸——凶猛的疫情,連帶著針對華人嚴重的歧視和妖魔化。
重開後的洗衣店得縮短營業時間,來洗衣服的人大幅減少,街上的遊民反而愈來愈多,造成的衛生和安全問題常常會嚇跑不少客人。隻漲不降的月租,成了壓垮洗衣店的最後一根稻草。
△年邁的李洪森以及手繪體招牌/SHELDON CHAU
許多在美國的華裔都感受到了令人恐慌不安的公眾審視,盡管這種偏見歧視祖輩們早就不堪其重。
Sun’s Laundry在曼哈頓的社區,外界認為這就是髒亂差,魚龍混雜之地。光顧洗衣店的客人大多是美國中產人群,少數族裔在美國早已遭受不少口頭歧視,最簡單粗暴的就是管開洗衣店的華人移民叫“查理”。
“查理”這一詞源於美國作家比格斯筆下的華人警探陳查理。在19世紀,美國社會出現了與“陳查理”有關的10部小說和40多部電影,這一名字成了當年美國人對華人移民慣用的代稱,聽著就像使喚唯唯諾諾的仆人。
△華人警探陳查理的形象/wiki
美國有多少間華人洗衣店,就有多少個“查理”。直到今天,人們已經漸漸淡忘華人被喚作是查理的時代,同樣漸漸淡去的,還有華人移民與洗衣工非常深淵的曆史聯結。
華裔移民
撐起了美國洗衣業的半邊天
“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裏,而是在堆積如山的髒衣服裏。”美籍華人作家鄭約翰曾經在《華人洗衣店》這裏這麽寫道。
如果19世紀的華人勞工衝的是舊金山“礦工熱”的敲門磚,從20世紀開始,開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門票”。
△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門票/wiki
在上世紀30年代,僅紐約都市區一地就有5000家華人經營的洗衣店,如此龐大的數量,以至於自成一體,被稱為“華人手工洗衣店”。據1920年人口普查顯示,美國近30%有工作的華裔是在洗衣店工作。
可以說,在美國洗衣業如日中天的輝煌時期,是華裔移民撐起了半邊天。誰也沒想過,經營洗衣業竟然也能完成淘金夢,從19世紀末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華人移民多來自廣東台山,包括李洪森。
△李洪森(左二)一家,1948年攝於台山/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他曾以為來美國當洗衣工隻是一種賺錢寄回家的方式。誰知道美國的機票是一張單程票,這一去,就是長達七十年的漂泊。
美國人總能把華裔和洗衣店聯想到一塊去。當時在西部,基本上找不到洗衣服的女性,白人男子還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認為洗衣服這件事就跟“男子氣概”的想象不符。
另一方麵,這被認為是社會鄙視鏈底端的苦力活,對當時處在異國他鄉的華裔移民來說,卻是為數不多勉強糊口的機會。
開洗衣店入行門檻和成本相對較低,不需要過多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更關鍵的原因在於,那個年代的移民以及他們在美國出生的子女,很難在洗衣業和餐飲業之外找到工作,留給他們的天花板也就那麽低。
第一家已知的華人洗衣店是李華在1851年開的,當時一大襯衫的收費也就5美元,街邊常見華人洗衣工挑著扁擔用籃子送衣服的景象。
紐約州上世紀70年代,卡爾綱有條廣告,描繪了一對開洗衣店的美國華裔夫婦,用“中國古代秘方”來的段子來賣洗滌液,帶著些許嘲諷和種族主義色彩。
△calgon的早期廣告就是用華人作為賣點/Twitter
在某種程度上,媒體和廣告的報道,加深了華裔與洗衣店之間的甩不掉的刻板印象。
即便洗衣店的勞力繁重不堪,還被人嫌,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們安全感,洗衣店不僅是工作場所,更是華人吃住的地方,家族親戚血緣聯結的作坊。
對在洗衣店長大的孩子來說,這裏就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玩耍成長的地方,摻雜著苦樂的回憶。
△早期華裔小孩都在洗衣店長大/ COURTESY OF HENRY HUM
美國最早的移民法規,是華人移民最難以釋懷的過往。阿德爾菲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黃美意也曾經在《紐約唐人街的華人》一書中說到自己的故事,她從小就在路易斯·唐手洗洗衣店長大。
每逢星期天,他們一家會去唐人街的劉氏宗親會,一群被喊著查理、路易斯的華人聚在一起回憶往事,其他大部分甚至還是獨身一人在美血拚的洗衣工,妻子兒女都在中國。
“我們沒想到會那麽困難,我們都是在洗衣店工作……到了這裏之後,我才知道有多困難。”
她描述著自己在美國的生活,比如在舊金山灣天使島關了三個月;一次早期流產;生下三個孩子;來美國的時候,迫不得已拋下中國的兒子,雙方50年不曾謀麵,成了她迄今為止最遺憾的事情。
李洪森沒讀幾年書,父親是19世紀末最後一批華人移民。在二戰期間,出生在台山的李洪森和母親被迫逃到美國跟父親相聚。
他還記得這趟赴美的行程十分艱辛,足足耗了兩天半的時間,他們才在小小的Sun’s Laundry相聚,在大熔爐中艱難生存了下來。
△約在1957年,李洪森從香港來到波士頓,與父親李道新和母親李雪芳團聚/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正值如今停業,忙碌了六十多年的李洪森對故土台山的思念之情,終於能得以找到出口。李洪森還記得台山的農田,還記得小學校服的黃短褲和紅手帕。
所謂的落葉歸根,不過就是至少能回台山看一眼的執念。
唐人街的死與生
至暗時刻還沒到來
受新冠疫情影響,唐人街早已岌岌可危的生機又一次遭到了重創,瀕臨至暗時刻。
事實上,真正傳統的華人手工洗衣業,早已漸漸步入夕陽之時了。
△華人傳統洗衣店早也步入夕陽時期/unsplash
上世紀60年代是洗衣店的輝煌時期,當時西裝可是標準的工作著裝。直到80年代,紐約金融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洗衣店的生意,這是華爾街工作白領的剛需。
當時李洪森可以一天洗100多件商務襯衫,但到了2000年後,休閑時尚風潮來了,每天襯衫洗滌數量已經下降到了不到40件。
到了20世紀80年代,破牛仔褲和皺巴巴的衣服都成了一種時尚。老一輩的洗衣工黃美意回憶起她的媽媽把侄子的襯衫都熨平的故事,她的媽媽都犯糊塗了,“我跟她解釋這是時尚,她搖頭,不相信”。
△洗好的衣服會用牛皮紙包好,整齊地摞在架子上/ROBERT F. GEE
自動洗衣機和自助洗衣店的出現,才是致命一擊。當顧客不再依賴手工洗衣店的熨燙工作,就意味著這些傳統手工洗衣店的老本行準備淘汰了,上世紀90年代,Sun 's Laundry的月收入約在2000到3000美元之間,之後收入越來越少。
香港作家亦舒有部小說《潔如新》,正好說的就是洗衣店數代人的家庭故事,當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在洗衣店長大的孩子都已經離家,全盤接受美國文化,似乎這些就跟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洗衣店格格不入了。
畢竟新一代的華人移民更懂得,要想真正打破這層天花板,得靠高等教育才能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職業的更新迭代。
△年輕的華裔渴望逃離唐人街,那是他們穩紮馬腳的象征/unsplash
李洪森的後輩似乎能看到更有希望的前景:兒子愛德華原來在銀行工作,如今全職照顧父母,女兒簡是一名社會工作者,他們都是在紐約的公立大學念的書。
他的侄子朱超偉還是紐約大學MBA金融碩士畢業,曾在世界500強公司就職,他認為,職業上的成功才是對經曆過的種族歧視最好的答卷。
這些後輩畢竟還是更幸運的,逃離唐人街和洗衣店是他們在美國站穩腳跟的標誌,有父輩們能在這段平權曆史上走出更紮實的路來。
也許這份驕傲會在疫情期間不堪一擊,他們麵臨著幾十年來都沒有過的偏見和歧視。或許在這個時候,他們會更能體會父輩們是如何走過來的。
如今的唐人街,一串串掛在道路兩旁的紅底金字喜慶燈籠在空中搖曳,但人行道上沒有幾個行人。
很多洗衣店、禮品店、小吃店、餐館等等,也在疫情中突然停業,悄無聲息退出了大家的視野。
△疫情讓美國華裔麵臨前所未有,令人不安的公眾歧視/unsplash
更具商業價值的辦公樓,以及經營了係帶的雜貨店和流行商店,似乎能一步步將唐人街踩在腳下,曆史不僅僅隻有建築物本身,華人的流失率才是社區文化生命力的崩塌所在。
根據商家評價網站Yelp的統計,自3月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就有13萬2580家店麵臨永久關閉或暫停營業。
洛杉磯、紐約市、舊金山和芝加哥,是全美店麵關閉最多的前四名城市,僅紐約市就有超過2800多家店麵永久關閉,目前的冷清狀況更是難以想象。
唐人街的生與死,仿佛就在那麽一線之間。所謂的至暗時刻或許是重啟的機會,我們期盼著會以另一種麵貌重生。
△自從冠狀病毒暴發以來,芝加哥唐人街的生意變差了/unsplash
華人傳統洗衣店也許遲早要被淘汰,在步入至暗時期當前,他們似乎還沒能得到應有的文化尊重。
但家庭的情感,鄉愁的聯結是他們最後一道堅守的防線,像是一直在找落腳之地的小鳥,縈繞著他們幾十年的問題卻從沒變過:我以後會讓自己的孩子去哪工作,又遠離哪裏,怎麽樣才算在這裏站穩了腳跟?
參考資料:
Oldest Chinese Laundry in the U.S. Closes Shop After 140 Years nbcnews
不敵疫情,曼哈頓最後的華人傳統洗衣店謝幕 紐約時報中文網
華裔移民如何主導了美國的洗衣業 紐約時報中文網
探尋美國早年的華人洗衣店 Sampan.org
為什麽歐美國家中的亞裔移民總和洗衣業這一刻板印象相連結 冷知識周刊
新冠疫情下,亞裔美國人經曆了什麽?紐約時報中文網
疫情下華人商家頻頻關門,「最壞的時刻還沒到來」 移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