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裁員百餘家報社關門:被時代拋棄的人做錯了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個姑姑,兒子學金融的,名校碩士畢業,想去證券公司工作。

  姑姑不樂意,拚了命地把兒子往銀行塞。

  兒子也不樂意。娘倆吵得快絕交了。

  姑姑來找我,讓我好好勸勸弟弟。

  我哭笑不得,勸了她整整三小時。

  並決定寫這篇文章,跟大家講講這個時代。

  0 1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銀行”是很體麵的工作。

  高薪,穩定,舒服。

  過去可能的確如此。但現在,完全不是了。

  不久前,《南方周末》發了篇關於銀行業現狀的文章,讓人十分唏噓。

  曾經風光無限的銀行業,正迅速暗淡。

  減員,降薪,關閉網點,全員賣月餅,成為大部分銀行的常態。

  今年上半年,至少1300家銀行網點、分支機構被關閉。

  工農中建4家國有銀行,合計減員超過2.6萬人。

  而這,已經是銀行第五年連續減員。

  同時,最近半年,幾乎所有銀行利潤都下降了10%左右,員工收入也隨之下降了大約10%。

  除了收入,銀行員工的工作內容也在變化。

  很多過去穩穩當當坐在櫃台或者辦公室裏的員工,現在不得不站出來,一邊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一邊拉各種生意——拉存款,拉貸款,賣基金,賣保險,辦信用卡……

  為了賺錢,有些銀行還做起了小生意:端午賣粽子,中秋賣月餅,夏天賣電器,冬天賣酒水……

  一個985高校畢業的姑娘,在銀行工作。

  行裏分配了銷售ETC的任務,她連著4個周末都要去車站、加油站、飯店“拉人頭”。

  行裏還要求每個職工必須發朋友圈並群發親朋好友,還要檢查手機是否真實發送。

  她連做夢都在拉著人問:“要辦ETC嗎?”

  這幅情景,是之前的銀行人無論如何想不到的。

  就在十年前,銀行業還如日中天,用民生銀行行長的話說:“銀行利潤那麽高,我們有時候都不好意思公布”。

  但轉眼間,“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

  有網友也印證了這種變化:

  我家門口的建行和工行網點都沒了。

  研究生同學在銀行工作,朋友圈天天發廣告,就沒有他不賣的。

  我在銀行,日子真的不好過。年齡大的盼退休,年齡小的騎驢找馬,想早日脫離銀行,每天上班十幾個任務等著你完成,但工資比飯店服務員都低。

  為什麽到了今天呢?

  原因很多,互聯網金融衝擊、人們習慣改變……但歸根到底還是一句話:大環境變了。

  或者說,時代變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還費盡心機地把名校碩士畢業的孩子往銀行塞,是不是就有點傻了?

  0 2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

  如果不好好跟上時代,不管是人還是企業,都會受到巨大懲罰。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我們特別熟悉的老品牌,都悄悄地消失了。

  比如鞋子品牌。

  曾號稱“城市女生最愛”的達芙妮,前段時間宣布,因為嚴重虧損,關閉所有實體店,徹底退出實體零售。

  就是說,你不會在商場裏看到達芙妮的店了。

  還有富貴鳥,這個名噪一時的“縣城男鞋杠把子”,也因為欠債42億,徹底關門。

  落到如此地步,原因都一個:沒跟上時代變化。

  百麗的故事,最有代表性。

  這家創立近30年的品牌,最早資產隻有200萬。

  之後二十年,他們迅速壯大,到2013年,市值已經高達1500億,是中國最大的“鞋王”。

  可2013年,中國的電子商務也徹底爆發。

  人們開始習慣網上購物,實體店裏的人越來越少。

  在這個最關鍵的轉折點,百麗公司沒跟上變化,還是繼續堅持做線下實體店。

  這種頑固,讓百麗付出了慘痛代價。

  2015年,百麗的利潤開始大幅下滑,之後一路暴跌,終於在2017年,黯然退市。

  CEO盛百椒對此深刻反思:

  我已經六十多歲了,不會開電腦,連微信都沒有,對市場變化沒做出很好的預判,沒找到轉型路徑,主要責任在我。

  很多人說,這些企業都是“被馬雲逼上了絕境”。

  其實馬雲沒有逼他們。

  是時代變了,他們沒有意識到,或者明明意識到了還非要死守原地,不肯跟上變化,最後才到了絕境。

  他們是被自己的遲鈍、守舊逼上了絕境。

  0 3

  再說說我最熟悉的行業,紙媒。

  我做過多年的報社記者、雜誌主編,所以特別關注媒體發展。

  我是眼睜睜看著紙媒倒下的。

  大概從2012年起,新媒體迅速崛起。

  與此同時,紙媒也同樣神速地衰落。

  道理很簡單: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習慣了看手機,就不會再去翻報紙了。

  之後幾年,一個個報刊亭從路邊消失,一家家報紙雜誌迎來告別時刻。

  “敬告讀者:《XXX報》將於X月X日休刊。”

  這句話經常猝不及防地蹦出來,嚇人一大跳。

  最近幾年,至少100多家報紙休刊。僅2018年,就有40多家。

  一大批曾經婦孺皆知、紅極一時的報紙雜誌,忽然間就成為曆史了。



他們有的轉型去做了新媒體,有的則徹底散夥不幹。

  一棵棵大樹轟然倒下,悲壯得讓人想哭。

  而頑強存活的紙媒,日子多數也不好過。

  印數銳減。讀者銳減。收入銳減。影響力銳減。

  很多市場報,不得不通過搞活動、做直播、賣東西維持基本收入,幾乎每個部門都背上了賺錢任務。

  我有個好友一直在報社做記者,她的感受更加直接:

  十年前,每天想的是去哪裏跑新聞,怎麽把稿子寫好。現在一睜眼,想的是去哪裏拉廣告,或者策劃個什麽活動賺點錢。

  但即便全體“向錢看”,報社的日子依然不好過。

  《大河報》的一位記者說:

  2000年時,記者的工資是五六千、六七千,當時鄭州的房價是一千多。現在鄭州的房價每平米一兩萬了,記者的人均工資才四五千。

  與收入同時下降的,還有記者的社會地位。

  過去的報社記者,是妥妥的無冕之王。

  很多單位搞活動,要看到同城的幾家大報都報道才安心,也才能跟領導交代,所以必須跟每一家的記者搞好關係。

  而現在,新媒體太多了。

  我那位好友說:

  以前新聞發布會,就那麽幾家紙媒,大家見麵都認識,主辦方也都重視。

  現在可不一樣了,一個小破事,能去幾十個記者。網站的、APP的、公眾號的……你都沒聽說過,但人家還做得挺好。

  開完會,你還沒回報社呢,別人都把稿子發出來,甩群裏了。等我們在報紙上發出來,事兒都涼了。加上報紙也沒什麽人看,真是特沒存在感。

  幾年之間,天翻地覆。

  猶記紙媒輝煌時,90年代,全國平均工資才780元,《南方周末》有些記者就能月入過萬。曾有記者描述:“工資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裏,一摞一摞的。”

  華商晨報社長、總編輯劉慶也在停刊感言中說:

  曾經我的麵前有上千人,這張辦了18年的報紙,曾創下過一天廣告400多萬元的紀錄,年廣告收入近3億,最高時發行量50萬份……而現在,晨報還在工作的員工,一個小會議室就坐滿了。

  這真是我做記者時,萬萬沒想到的局麵。

  誰能想到,報紙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沒落?

  誰能想到,風光體麵的“無冕之王”,會以拉廣告為生?

  誰能想到,最後搞垮《京華時報》的,不是《新京報》,而是公眾號?

  時代的巨變,有時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0 4

  行業垮掉不可怕。

  可怕的是,每個垮掉的行業背後,都站著成千上萬個要養家糊口的普通人。

  他們選擇了這個行業,本以為可以安安穩穩吃碗飽飯,卻在某一天忽然發現,行業的飯鍋被掀翻了。

  還記得那個之前在網上流傳的視頻吧?

  唐山市要取消高速公路收費站,收費員紛紛下崗。

  一位姐姐找領導討說法:

  我今年36歲了,青春都交給了收費站,我現在啥也不會……


聽起來有點無理取鬧,但其中的無奈和心酸也隻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而這滋味,絕不隻收費站大姐獨有。

  每一個因行業垮掉而焦慮無措的中年人,應該都深有體會。

  那些因報紙關門而離開的記者。

  那些因銀行裁員而回家的職員。

  那些因企業倒閉而失業的員工。

  他們走出門去,茫茫然舉目四望,不知路在何方。

  心裏該多麽悲戚。

  0 5

  有句話說:時代拋棄你,連個招呼都不打。

  是的,時代不會挨個拍拍每個人的肩膀,提醒你:我要變了,你跟上啊!

  那怎麽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你要去關注時代的變化,去跟上那些變化,甚至利用那些變化。

  我發現很多人特別守舊,害怕變故。

  他明知已經變天了,但就是守在舊地方,不肯走。

  我理解這種心情。

  我以前很喜歡看雜誌,也一直在雜誌上寫專欄。

  所以最初雜誌被新媒體打得落花流水時,我比誰都難過。

  但是。

  後來我慢慢習慣了在公眾號上看文章,就明白了新媒體的確是好:快,方便,豐富,省錢。

  我還是喜歡雜誌,但不希望回到雜誌時代了。

  當然也知道,就算希望,也不可能回去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敞開懷抱,去迎接新媒體。

  就像當年,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以後,我們就不可能回到竹簡時代了。

  你再喜歡竹簡,也不該死抱著它不放。

  無論什麽年代,人最好的生存之道,通常都是努力跟上新事物的腳步。

  你依然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一定不要拒絕新方向。

  喜歡寫文章的,依然可以去寫,但不要非認準紙媒,做個公眾號,也挺好,甚至更好。

  喜歡去山裏采蘑菇的,還可以去采,但要懂得把東西放在網店賣,並且用自媒體好好宣傳。

  然後你就會發現,一切都絲毫不比從前差。

  而如果你在這個時代,還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移動支付,不知如何訂外賣,如何用打車軟件,如何看微博抖音公眾號……

  那就別怪時代拋棄你。

  你要是八十歲也就算了。

  要是才四十歲,那就一定要積極地去接觸新事物,否則就可能變成一個年輕的老古董,出去旅遊連打車都不會。

  你說難不難受。

  真的。

  千萬不要太頑固,老覺得舊的才是好的。

  這世上有些東西值得堅守,比如手藝、文化。

  但更多舊東西,不值得留戀。

  有了網銀,就別非得往銀行跑了。

  有了移動支付,就不要非得用現金了。

  有了智能手機,就不該非抱著老人機不放了。

  同樣,如果你是記者,當自媒體大行其道,你就別死守著紙媒了。

  如果你是賣鞋的,當網絡購物如火如荼,你就別非在不景氣的實體店拚命了。

  任何一個行業,不管你多麽熟悉,習慣,喜歡,如果它已是強弩之末,即將被時代淘汰,那麽,最好不要固執地死守。

  趕緊尋找新的出路,然後果斷衝過去,別猶豫。

  比如,紙媒衰落後,很多之前的媒體人就實現了完美轉型:

  徐滬生,原《外灘畫報》總編輯,創業《一條》公眾號,粉絲幾千萬。

  傅劍鋒,原《南方周末》記者,寫過很多影響力巨大的報道,去做了騰訊新聞中心的副總監。

  胡瑋煒,曾經的《新京報》記者,創辦摩拜共享單車,三年賺了15億。

  當然,還有更多紙媒人,沒有這麽耀目,但也及時轉身,在新領域迎來了一片生機。

  所以,不是行業倒了,你就死定了。

  行業是死的,人是活的。

  這條船漏了,你要做的不是哭天搶地,而是趕緊找到更大更堅固的船,跳上去。

  如果我們不能拒絕變化,那就去擁抱它。

  抱住它,你就不怕了。

  0 6

  當然,就算你的行業眼下還不錯,也必須記住四個字:居安思危。

  不管你目前的工作多麽穩定,多麽舒暢,都要關注外麵的變化。

  別以為時代的動蕩不會波及你。

  沒有什麽不可能。

  柯達,100多年曆史的大公司,說倒下就倒下。

  諾基亞,曾占據市場70%份額的手機霸主,說破產就破產。

  如果你覺得他們都太老了,活該被淘汰,那麽請了解一下ATM機。

  這個10年前還非常被看好的朝陽產業,最近幾年利潤斷崖式暴跌。

  一家生產ATM機的公司,2017年賣了4397台,但2019年隻賣出230台。

  淨利潤2017年還有1377萬元,2018年直接成了虧損9482萬。

  原因很簡單。

  十年前,刷卡取錢,還是很受歡迎的新鮮事。

  但現在還有多少人使用現金?

  不用現金了,不去銀行取錢了,要ATM機何用?

  於是這個曾經看起來大有可為的行業,一轉眼,就大勢已去。

  還有。

  5年前,澳大利亞一家公司就研製出了一款瓦匠機器人。

  它一小時能砌1000塊磚,24小時不休息,兩天就能建起一棟樓。

  而最厲害的工人,一天也隻能砌500塊磚,不到機器人半小時的工作量。

  也許用不了太久,連搬磚工人都要失業了。

  每一項顛覆性的技術誕生,都必然帶來淘汰。

  而這個時代,新技術層出不窮,淘汰自然也就一直不停。

  所以,真的不要對自己的行業太自信。

  一切都變化得太快,時代車輪滾滾向前,誰都難保自己不被無情碾壓。

  我特別不喜歡製造焦慮,但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我們不得不保持些許焦慮。

  這種小焦慮,會促使你關注新事物,不被時代拋棄。

  然後你才能活得從容自在,不焦慮。

  這個時代,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時刻關注變化,不斷學習跟上。

  尤其是那些沒有一技之長的人。

  如果你隻會收費,隻會辦業務,隻會接電話,那麽一定要想想,萬一這個行業或者單位不行了,你怎麽辦?

  要知道,沒有單位會因為你“啥也不會”,而對你負責。

  頂多給你點遣散費,讓你哭聲小一點。

  隻有你自己,不得不承受“啥也不會”的代價。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三四十歲就被社會淘汰,就絕對不能允許自己“啥也不會”。

  一定要趁早想想自己還有什麽能力,還能有什麽出路。

  多多學習,早做準備。

  這樣萬一腳下這條船沉了,你還有能力和膽量一步跨出去,再開一局,甚至發展得更好。

  不至於束手無策,倒地哀嚎。

  0 7

  這個時代,如果你跑在前麵,就會發現,遍地都是機會,一切都欣欣向榮。

  如果你落後於時代,則會發現,到處都是屠刀,一切都令人絕望。

  時代在狂奔,我們別無他法,唯有跟著時代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