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感染者無症狀?隱性感染數據關係到疫情是否會卷土重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鄔堂春團隊分析了武漢市衛健委法定傳染病報告係統中,截至2月18日的25961例實驗室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據。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建模分析估計,武漢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發現的,其中可能包括無症狀和症狀輕微的病例。論文認為,對未發現病例進行估計,對持續監測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3月2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的一篇報道指出,初步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隱性病例可能占所有感染病例的60%左右。

該結論的主要證據,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鄔堂春團隊3月6日在醫學論文預印本平台medRxiv網站發布的論文。該篇論文分析了武漢市衛健委法定傳染病報告係統中,截至2月18日的25961例實驗室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據。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鄔堂春團隊通過建模分析估計,武漢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發現的,其中可能包括無症狀和症狀輕微的病例。論文認為,對未發現病例進行估計,對持續監測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無症狀病例占幾何

此前,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表明,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可能遠高於預期。無症狀感染者包括始終不發病的隱性患者和潛伏期患者。所謂隱性患者,指的是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僅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但不引起或隻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在臨床上不表現出任何症狀與體征,甚至生化改變,隻能通過實驗室檢測才能發現。

世衛組織於2月16日至24日在中國考察後發布的《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中,列入了“無症狀感染的危險因素”,並稱“已有無症狀感染的報告,但多數在報告時無症狀的病例隨後會出現症狀”。報告指出,“真正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尚不明確,但相對較罕見,也不是傳播的主要驅動因素”。但最新的統計數據和建模顯示,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根據世衛組織發布的《人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2019冠狀病毒病的全球監測》,“無論有無臨床體征和症狀,經實驗室確診感染新冠病毒者”均為確診病例。

但中國的確診標準與此不同。

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將核酸檢測陽性病例分為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兩類,此後,無症狀感染者不再被列入確診名單。

在2月5日更新的診療方案第五版裏,首次明確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韓國采用的是世衛組織的確診病例定義。韓國疾控中心主任鄭銀敬在3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韓國目前的無症狀病例明顯高於其他國家,這可能是由於我們進行了廣泛的檢測。”截至3月18日,韓國已經進行了近30萬次檢測。在韓國疾控中心報告的無症狀病例中,有20%以上的感染病例在出院前仍無症狀。

2月13日,《國際傳染病雜誌》收到北海道大學流行病學家西村浩史等日本專家的論文。這篇論文對從武漢包機撤離的565名日本公民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撤離者有13人感染,其中4人為無症狀感染者,比例為30.8%。就此,西村團隊估計,在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可能有少於一半的感染者沒有症狀。

“鑽石公主”號郵輪的樣本可能更接近實際情況。3月12日,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數學流行病學家傑勒多·考爾教授在《歐洲監測》發表的研究顯示,截至2月20日,船上634人為陽性,考爾的統計建模估計,無症狀感染比例為17.9%。

近期有研究顯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感染者可能具有高度傳染性

。3月8日,德國一個研究小組在醫學論文預印本平台medRxiv發布的研究顯示,一些新冠病毒患者在發病早期症狀較輕時,喉部拭子的病毒水平就較高。

廣東省疾控中心於 3月19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論文指出,廣東省發現的17例有症狀患者在症狀出現後不久檢測到較高的病毒載量,1例無症狀患者檢測到的病毒載量與有症狀患者相似,這提示了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的傳播潛力。

抽樣調查亟待進行

鄔堂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可能存在59%未被發現的感染病例,這是他的團隊基於最保守的模型預測出來的,並沒有進行實際的流行病學調查



“科學是非常嚴謹的,可能的東西不能說成肯定。模型的空間設計沒有完美的,所以一定要有大樣本去做實際抽樣,才能得出地區的差異和潛在的隱性感染數量。”鄔堂春說。就此問題,早在2月中旬,他與王辰院士曾向湖北省防疫指揮部及有關部門建議進行流行病學抽樣檢查。

無症狀感染者中,包括在檢測時暫未發病的潛伏期患者,以及感染病毒後始終不發病的隱性感染者。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薑慶五教授表示,很多傳染病都存在隱性感染,同時,部分隱性感染者也會成為傳染源。因為帶毒的隱性感染者不會進行隔離,活動範圍很大,所以其危害性也就更大。在目前的情況下,通過模型來判斷隱性感染是一種方法,但是,由於模型的假設條件很多,所以不應倡導。他提醒,像武漢這麽大範圍的感染,不能過度信任模型,一定要通過實際調查來回答隱性感染人數的問題。

薑慶五解釋說,人體在感染病毒後,大部分患者都會產生抗體,這就是病毒在人體中存在的證據。因而,進行抗體檢測是確認新發傳染病隱性感染很好的方式。在武漢地區,派專業的流行病學調查人員進行抗體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是很有必要的。具體說來,調查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針對此前被排除的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等高暴露人群,另一部分則針對一般人群。

薑慶五稱,在理論上,抽樣的樣本規模越大越好。而具體的流行病學調查則需要假設一係列的條件,才能確定樣本數量。根據武漢目前的累計確診人數,起碼要做2500人以上的抽樣調查,才能反映整體情況。

薑慶五指出,隱性感染的數據是影響日後決策的重要指標,關係到新冠肺炎是否會卷土重來,以及一旦卷土重來,該如何應對。有關部門可以參考調查結果,進行下一階段的決策。

“在武漢地區,抗體抽樣調查是完全可操作的。這也是武漢應該完成的,因為除武漢之外,沒有其他地區可以完成

。這樣的調查對武漢、對國家都很有意義,隻要有可能性,即使砸鍋賣鐵也應該做。”薑慶五強調。

3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防控指揮部綜合專家組召集人王辰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的傳播與致病規律還遠未深入掌握,而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是把握這一疾病流行規律的最關鍵科學證據,是對進一步防控措施作出科學決策的最重要依據。做好核酸與血清抗體流行病學調查,是眼下為今後實現科學防控必須完成的、極為緊迫的關鍵任務。這一調查之重要,應當講,無以複加,將對防控方略、措施是否專業產生直接影響。

鄔堂春再三強調,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說,隱性感染問題都是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應當得到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