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的重磅專欄高調告別,意味深長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中紀委打虎記”專題頁麵
9日,十八屆中央紀委開完了第八次全會,接近完成自己的任期。

這屆中央紀委幹得怎麽樣,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和大體評價。具體的工作報告,會在一周之後的十九大上,由黨大會的層麵予以評價、定性,相信也會是一份具備充分看點和曆史意義的文件。

島叔想說的是,同樣在這一天,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上的一個專欄宣布,“要同大家作別”。專欄的告別語看似輕描淡寫但別有千鈞:“記錄並見證了波瀾壯闊的征程”。

這個從2014年8月開始創辦的專欄,名為“學思踐悟”。

流動的時間和事件會凝固成曆史。的確,回望這個時長並不算久的專欄,可以讀出不少味道。


關注

關注中紀委動向的人,很難不注意到“學思踐悟”。其中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它總掛在網站首頁。

3年多的時間裏,這個專欄有時有度,27個專題,152篇文章,幾乎每周都在更新。今天再去看,發現已經集結成書出版發行。

這個專欄從不署具體的作者名,隻是籠統地寫著:“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專欄的文章語言風格,既有文件的嚴謹持重,也有活潑接地氣的表達,帶著講話和口語的氣息。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例如,談巡視,專欄說,“巡視組不是灶王爺,拿糖黏住嘴,而是敢說真話,原原本本反饋問題,開列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推動解決機關黨委作用弱化、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靠啥吃啥’、事業單位充當’紅頂商人’、高校重智育輕德育重科研輕教學等問題”;說不正之風,用的則是這樣的語言:“有的黨員幹部忘記了黨的理想信念宗旨和優良傳統作風,不正之風嘚瑟到群眾眼皮底下;又想當大官、又要發大財,抱粗腿拜碼頭,搞小圈子、封妻蔭子,嚴重侵蝕黨執政的政治基礎。這其中既有現實環境的因素,也有傳統文化中糟粕的影響。”

文風即是作風。如果大家花點時間,從《毛選》《鄧選》讀到習近平係列重要講話,這一點不難發現。

更引人關注的地方在於,專欄涉及的27個專題,每一個的“選題”都相當重大。甚至,不誇張地說,把這27個專題連起來讀,幾乎可以串成這一屆中央紀委的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因此,這個專欄指導性很強,作用就是在全國紀檢監察隊伍中“統一思想”,讓各級隊伍都明確重點、實踐這些思路。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重大
 
從上麵的統計可以看到,這些專題已經幾乎涵蓋了本屆中央紀委的“大動作”、新概念、新提法。包括但不限於——

突出“黨的領導”(巡視界定在“政治巡視”而非業務巡視,是黨中央派出的巡視組而非中紀委巡視組);提出黨風廉政建設的“兩個責任”,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在這一核心職責區分的統攝下,抓牛鼻子,抓問責;

黨的曆史上首次實現的一個任期內巡視全覆蓋,兌現政治承諾,同時這項具備重大曆史和現實意義的製度探索,也成為該專欄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主題,上升到製度層麵進行保證;

厘清紀委職責(聚焦主業執紀,變“辦案”為“執紀”),區分黨紀國法(通報從“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到“涉嫌嚴重違紀”的表述變化),強調“紀嚴於法”、“把紀律挺在前麵”;而在執紀思路方麵,提出“四種形態”:常態的是黨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紅臉出汗;大多數的是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應當是少數;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則是“極極少數”;

隊伍建設上,進行紀檢監察機製改革,包括內設機構部門的調整、派駐機構全覆蓋、監察委的試點、自我監督解決“燈下黑”;製度建設上,在“全麵從嚴治黨”的大前提下,進行黨內法律法規的修訂和立法工作,包括巡視工作條例、黨內監督條例、紀律處分條例等。

單純的羅列似乎容易讓人眼花繚亂,但內在的理路則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這一屆中央紀委圍繞如何破解現實問題,不斷“學”、“思”、“踐”、“悟”。



破題

學什麽?學中央精神。十八大之後,對黨風廉政建設的形勢判斷是什麽?是反腐敗的形勢嚴峻複雜,需要提高到生死存亡的高度進行認識。

思什麽?思怎麽辦,之後就是“踐”。實踐體現思路,做事要有抓手。這個抓手就是抓作風、抓反腐。從八項規定開始,一個一個時間節點去抓,月餅、禮品卡、粽子、煙酒、節禮、高爾夫球卡,小事小節不放過;抓國內,也抓外逃;反腐先去存量,再控增量,抓手就是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的結合——巡視,這一舉措事實上也提供了目前查處的中管幹部超過一半的問題線索;

而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做法和體悟都在不斷加深和變化。巡視發現的共同問題是什麽?是黨的領導弱化渙散,是現實中執紀主體職責不明,是體製機製需要改革。這些改革的提綱挈領處在哪?就是強化兩個責任,黨委和紀委都要負責,不負責就問責;隊伍、規章、製度,則也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不斷查漏補缺、隨時更新,把好的做法予以製度固化。

事實上,翻閱“學思踐悟”過去的這些主題,幾乎每一個重大的關鍵詞,俠客島都有相關的曆史文章進行解讀。如果你們有興趣,我們在文末列舉了這樣的舊文供鏈接閱讀。




經驗

翻閱這個專欄,島叔發現有兩期的主題非常值得玩味:從2016年2月14日到4月17日的這兩期。一個主題是“始終不忘’四個得益於’,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另一個則是“把握運用’五條體會’ 推進全麵從嚴治黨”。

是的,這兩期帶著“經驗總結”的意味。可為什麽會在2016年2月進行這樣的總結?

是因為,2016年1月,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習近平作出了這樣的論斷:“反腐敗的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而在2015年,對總體形勢的判斷,習近平的用詞還是“依然嚴峻複雜”、“在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還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

形勢變了,是如何變化的?怎麽做到的?這就需要經驗總結提煉。

那兩期的“學思踐悟”則回答了這樣的問題。成績“得益於”什麽?得益於“堅強有力領導”、“全黨共同努力”、“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紀檢幹部的辛勞和智慧”。而從這幾年的實踐中,可以得出什麽樣的“體會”呢?

答案就在專欄的幾個標題中:“明確內涵,厘清責任”(以主體論)、“關鍵在主體責任,要害在一把手”(以問題論)、“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以方法論)、“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以目的論)、“力度不減,節奏不變”(以程度論)。

通過這樣的精煉概括,就可以從本屆中央紀委的工作思路,讀到中央全麵從嚴治黨的思路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過去5年的實踐中,中共對破解“曆史周期律”有了最新的完整思考和論述。如俠客島此前論述的那樣,可以清楚讀到王岐山的思考——

“一黨長期執政、全麵執政”,是客觀現實;黨的最大挑戰。則來自“對權力的有效監督”。要實現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就必須“破解自我監督”這個難題,“形成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的有效機製”。也就是說,中央看到了“對權力有效監督”這個最大難題,也決心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這條路,就是“敢於正視現實、直麵矛盾”,“把黨的自我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最終跳出“曆史周期律”。



未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學思踐悟”專欄最後一篇文章,引用了孟浩然的這句詩。

未來會怎樣?

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樣寫:“忠誠於黨、忠實履職,無私無畏、敢打硬仗,是黨中央對紀檢監察隊伍的要求和希望。各級紀委要牢記使命、不負重托,清醒認識黨麵對的風險和挑戰,始終保持一份鬥爭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全麵從嚴治黨的’嚴’字長期堅持下去,確保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駛向光輝的彼岸。”

所以,未來的大概率,還是“力度不減、節奏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