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百日計劃 美中財經高官互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中紀委打虎記”專題頁麵
20日下午,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春季係列會議期間,會見了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加裏·科恩(Gary Cohn),就美中經濟金融合作等問題交換了意見。雖然會麵內容曝光的不多,不過科恩對外透露,美方在貿易問題上同中國製定了一個百日計劃,特朗普想要通過提升對華政策減少貿易逆差。此外,特朗普想要在秋天訪問中國。

特朗普上台後,美中貿易摩擦頻頻,正當“百日計劃”被外界一再解讀為兩國貿易將迎來轉機之時,21日,美國方麵再次對華發起貿易製裁措施……


4月2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左)、中國財政部部長肖捷(中)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右)會麵。 (圖片:美聯社)

美中貿易暫無開戰風險

大陸央行21日透露,大陸央行行長長周小川20日下午會見了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就美中經濟金融合作等交換了意見。

鳳凰國際分析指出,科恩作為高盛前總裁兼CEO,是特朗普的最高經濟顧問。科恩沒有任何特殊的標簽,不屬於貿易自由派,也不屬於對華激進派。因此,他很符合與中國打交道,並且部分原因也是職責所在,科恩很可能是美中“百日計劃”美方的負責人。

科恩透露,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同中國製定了一個百日計劃,特朗普想要通過計劃提升對華政策,減少貿易逆差。此外,特朗普想要在秋天訪問中國。

騰訊財經指出,3月,周小川曾經在博鼇論壇上表示,央行和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對推進中國金融開放有所準備,但取決於貿易投資談判中,各方是否有所妥協。

外界猜測,周小川和科恩的會麵,意味著美中“百日計劃”在貿易談判上繼續推進。而科恩的“中間派”立場,將暫時消解對美中貿易戰的擔憂。

在國際金融論壇(IIF)上,科恩總結了未來美中貿易推進的方向,“特朗普對美國貿易逆差很不滿意。我們認為,要縮小貿易逆差,不該禁止進口,而是要打開對方的市場。逆差會縮小,而且會縮小得很快。”這意味著,特朗普暫時放棄競選時期所宣稱的“用高關稅懲罰中國出口”的做法。

科恩稱,在美中首腦會晤過程中,美方提出對外商國民待遇,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儲存規則等美國商界關心的問題,進行磋商,並會在“百日計劃”中不斷推進。

一位同期在華盛頓參加春會的倫敦基金經理表示,“關鍵是科恩的表態,意味著美中間目前不會打貿易戰。在歐洲大選年,保護主義論調盛行、不安情緒激增的情況下,美中兩個經濟大國之間的相對穩定,對金融市場 來說,是定心丸。”


美中或已對匯率達成共識

美國財長努欽21日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的IMFC聲明中表示:“我們認為,貿易順差過大,正如過大的貿易逆差一樣,不利於支持一個自由和公平的貿易係統。”

鳳凰國際報道,聲明稱,各國應遵守匯率承諾,包括避免競爭性貶值。公平透明的貨幣操作也是確保貿易所帶來的利益能公平分享的關鍵部分。我們期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調順差國家在支持係統性調整、實現更公平貿易係統方麵能夠作出哪些更有強有力的貢獻。

努欽的表態主要是涵蓋了貿易和匯率兩個方麵,口氣像是達成G20了共同聲明。

努欽發表上述聲明的是在20日舉行的華盛頓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

據大陸央行、中國財政部消息,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和中國財政部部長肖捷在此期間都與美國財長努欽都有過會麵。

分析指出,上述會麵或許雙方會達成某些共識。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對外透露,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兩小時閉門會議中並未提及匯率和貿易問題。由此可以想到或許各成員國之間(包括美中)已就匯率和貿易方麵達成共識,所以不需要再談了。

特朗普上周表示“美元過於強勢”,結合近幾日人民幣中間價持續強於正常定價水平。說明美中達成的共識或是美國放棄強勢美元,以換取人民幣對美元不繼續貶值。

美國裁定中國輸美鋁箔產品存在補貼行為

就在“百日計劃”緩緩拉開,美中雙方就貿易問題屢屢實現和平對話之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1日宣布,裁定從中國進口的鋁箔產品存在補貼行為。根據美方程序,美國商務部將在今年6月和8月對此類產品做出反補貼和反銷售調查初裁。

中新社報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說,該委員會認定,有跡象表明從中國進口的鋁箔產品存在補貼行為,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據此,美國商務部將繼續針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上述產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今年3月28日,為回應美國鋁業協會貿易執法工作組提出的申訴,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輸美鋁箔產品進行“雙反”調查。逾230家中國公司涉及其中,預計傾銷幅度為38.4%至140.21%。

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稱,美國商務部將於6月2日前後做出反補貼調查初裁,並於8月16日前後做出反傾銷調查初裁。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的鋁箔產品金額約為3.89億美元。

3月29日,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曾公開表示,不合理地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不僅損害中國鋁箔企業出口利益,也會削弱美國下遊產業的競爭力,不利於美國國內就業,還會影響廣大美國消費者的福利,最終導致美中相關產業兩敗俱傷。

同樣是在21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封箱釘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美國商務部當天發表聲明稱,發起這項調查是回應兩家美國公司於3月31日提出的申訴。超過30家中國廠商涉及其中,傾銷幅度預計為13.76%至263.43%。

根據相關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於5月15日前後對該調查做出初裁。如果該委員會裁定,從中國進口的這類產品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商務部將繼續調查,並計劃於9月7日做出反傾銷初裁。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2016年從中國進口的封箱釘產品金額為7320萬美元。

此前一天(20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一份總統備忘錄,要求商務部優先調查鋼鐵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據了解,該調查將涉及生產能力、勞動力、投資、研發等各個因素,以決定鋼鐵進口是否威脅美國的安全。

特朗普說:“我們將通過對鋼鐵進口進行徹底調查,為美國工人和美國製造的鋼鐵而戰。”

對於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中國商務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國政府恪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共同維護自由、開放、公正的國際貿易環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對鋼鐵進口展開安全調查 恐致美中貿易緊張

就在本月中旬,美國發布半年度外匯報告並沒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外界評論一片向好,結合“百日計劃”的推進,不難想象美中已經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外界認為,“百日計劃”或更有利於中國。首先可避免全球兩大經濟體爆發貿易戰。

其次,相較於對中國向美國出口施加懲罰性關稅,特朗普政府更偏向於提振對中國的出口。百日計劃旨在增加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以減少對華貿易逆差。

最後,中國將要求美國提供更多可出口的高科技資本產品。假設中國在未來四年每年從美國增加進口600億美元的產品,表麵上將使中國每年GDP增速下降半個百分點,但如果這些是科技和資本產品,則可為中國創造更多生產潛力。

然而,美國突然發起對鋼鐵進口展開安全調查,輿論認為,美國已經為在鋼鐵問題上進行全球攤牌搭起舞台:以國家安全為由展開調查,可能導致美國對鋼鐵進口實施全麵關稅,那將是特朗普的首項重大保護主義行動。

北京參考消息網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1日報道稱,美國官員表示,利用1962年的一部法律(準許美國政府對危及安全應對能力的進口進行限製)的決定,旨在兌現特朗普的競選承諾:支撐重工業,“把新的美國鋼鐵放入這個國家的脊柱中”。

報道稱,這可能會引發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不久前特朗普剛剛避免引發另一場衝突,放棄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承諾。

特朗普稱此舉是“美國鋼鐵業曆史性的一天”,但堅持稱“與中國無關”。他稱,“這與全世界有關,與正在發生的情況有關。”

此次對鋼鐵采取行動,正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裏斯蒂娜·拉加德再次警告保護主義對全球增長構成嚴重威脅之際。

另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21日報道,特朗普20日啟動一項調查,以確定中國等國家生產的鋼鐵是否危及美國國家安全。這意味著有可能對其征收新的關稅。

羅斯稱,僅在今年,中國鋼鐵進口已增加近兩成。中國對美國的鋼鐵出口已占到26%的市場份額。

羅斯稱,盡管中國多次重申減少鋼鐵產能,但事實上對美國的出口仍在增加,並對美國本土產業帶來嚴峻影響。

美中貿易戰將傷害美消費者 迫使其多花錢

隨著美中貿易摩擦不斷升級,有經濟學家警告,美中貿易戰一旦爆發將傷害美國消費者。

CNN報道,對華巨額貿易逆差究竟有何風險?分析認為,長期逆差可使外國投資者積累大量美元,具有影響美元“命運”的實力。但與美國的說辭恰好相反,中國近年來並未讓本國貨幣貶值,反而在經濟放緩期間阻止人民幣過快貶值。如今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美國財政部不會宣布中國是匯率操縱國,因為缺乏支持該論點的證據。

那麽,美國工作正流向中國嗎?經濟學家估測,2000年至2007年美國因中國失去約100萬個製造崗位。但對華貿易也創造就業崗位。

美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對華商品和服務出口支撐了約25.1萬個崗位。

富士康考慮把製造崗位遷到美國,但此類工廠將高度自動化。即便在中國,富士康已宣布削減6萬個崗位。而中國製造業崗位眾多的原因之一是工資相對較低。換言之,對中國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無法確保逆轉美國製造業崗位減少的趨勢,隻會令美國消費者承受壓力,迫使他們多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