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的創辦人魏可欣(左)和孟康妮(來源:北京青年報)
當不少美國人依然在金融危機中掙紮、努力擺脫債務的時候,兩個25歲的美國女孩卻創立了自己的小額貸款機構——“我開”(www.wokai.org),號召美國人把自己的閑錢捐獻出來,專門為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中國貧困人口提供貸款。從2008年創辦至今,“我開”已經為200多名中國農民募集了將近10萬美元資金。
-創辦者對話
魏可欣:諾獎得主尤努斯是“我開”的榜樣
記者:在“我開”的600多名捐款人中,國籍分布如何?
魏可欣:大概90%是美國人,其中大部分是和中國有所聯係或者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比如有中國血統的美國人、領養了中國孩子的美國夫婦或者在中國學習生活過的美國人。餘下10%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不過,我們現在正在通過在美國各地演講、酒會等活動以及擴大網絡等方式擴大“我開”的影響,讓更多的美國人知道。在未來三到六個月裏,我們希望能在美國洛杉磯、加拿大多倫多和中國上海建立網絡。
記者:一方麵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另一方麵“我開”卻號召美國人借錢給中國人,為什麽這樣做?
魏可欣:這種情況聽上去的確很矛盾,但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現實。首先,雖然中國經濟近年來飛速發展,但按照世界銀行貧困標準測算,仍然有2億平均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貧困人口。中國城鄉差別巨大,有些貧困農村比發達大城市落後幾十年。小額信貸是改善貧困農民生存狀況的有效途徑。其次,經過我們的調查,中國的小額信貸產業比印度、孟加拉、南美要落後20年。自從上個世紀中期以來,中國從事小額信貸、教育、扶貧等的非政府組織蓬勃發展,但它們當中的很多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拓展業務和影響。“我開”正是希望通過一種“人對人”的互動模式幫助全世界的捐款人和中國建立起聯係。
記者:“我開”的目標是什麽?
魏可欣:對於“我開”來說,最重要的是吸引網上捐款者。我們的目標是在明年把捐款者人數從目前的600人增加到1萬人,未來兩年半到三年增加到5萬人,年捐款量達到500萬美元。從長遠來說,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支持中國小額信貸的全球網絡。此外,我們還曾設想過建立網上商城,專門出售我們的貸款人生產的產品。
記者:“我開”是否借鑒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窮人銀行”的模式?
魏可欣:尤努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榜樣,實際上他的模式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地都被廣泛複製。
權威訪談
境外資金大多以
“捐贈款”形式進入小額信貸
商務部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小額信貸發展促進網絡是中國小額信貸行業唯一的全國性網絡組織。該組織副秘書長王丹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我國的小額信貸大多借鑒孟加拉“格萊瑉銀行”的形式,由非政府組織來從事。孟加拉國的銀行家和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為幫助窮人,創建了孟加拉鄉村銀行“格萊瑉銀行”。去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在全國開展小型貸款試點。一年多時間,我國商業性的小額信貸公司也得到了迅猛發展。
王丹說,小額信貸是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方式,在國際上也得到了廣泛推廣,孟加拉、印尼、印度以及非洲一些國家都有了成熟的經驗。多年以前一些國際組織在我國的扶貧項目中就已有小額信貸的內容。由於我國在金融方麵的政策限製,資金隻能進不能出,所以大部分的境外組織的資金都是以“捐贈款”的方式轉入我國地方的非政府組織再貸給貸款人,並最終留給地方組織作為滾動資金。“我開”正是通過這樣一種成熟的方式進行操作的。實際上,在中國小額信貸發展網絡的100多家會員機構中,不少都是通過這種“捐贈款”的方式獲得境外資金。
貸款人口述
“我希望還能從‘我開’貸款”
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我開”項目的貸款人之一——四川省儀隴縣周河鎮方壩村農民潘欽太。以下是潘欽太的口述實錄。
我今年65歲,兒女都外出打工,家中有兩位老人和兩個孫輩,生活比較困難。我在村裏開著一家副食店補貼家用,但由於條件不好、貨源不足,經營狀況一般。今年6月,我從“我開”項目貸款4000元重新裝修了門麵、補充了貨源,改善了店裏的衛生狀況,生意比過去好多了,每月能多收入五六百元。
從借款開始,我每半月連本帶息還款一次180元,現在已經還了將近一半了,我很有信心按時償還全部貸款。像我們這樣的小錢是很難從銀行貸到的,“我開”手續簡單,能解資金周轉燃眉之急。雖然利息高出不少,但對我來說也是合算的。我們鎮一共1000多戶,有80多戶都從“我開”貸了款。除了做小生意的,還有不少發展養殖業的。美中不足的是最多隻能貸四五千元,要是能貸萬把元就好了。如果以後有機會,我希望還能再次從“我開”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