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溫哥華裸騎運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年一度的裸體單車行活動又來了。日前,不少自行車騎手在溫哥華日落海灘(Sunset Beach)出發。而出發前、後都還有一連串的活動。



出發前的人體彩繪活動,提供給想要用身體大方表達創意的民眾;出發後還有野餐活動,全部活動皆為免費。主辦單位有特別提醒民眾全裸之餘記得要穿鞋子;如果害羞的話,要穿衣服參加也是OK的。



其實裸體單車行活動背後可是有它的訴求。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提倡騎自行車以及讚揚人體,並且嚴重抗議所謂的汽車文化——街道老是被汽車佔滿,威脅到人們的安全。



德國是裸體主 義思潮的故鄉。FKK是德文Freikorperkultur的簡稱,譯為“在露天做裸體運動,進行裸體日光浴”。國內出版的德語課本裏羞答答地翻譯為“天體文化”。



裸體文化在德國的形成,從曆史上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葉。當時的德國民富國強,達到小康後的中上層市民開始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模式,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營養、服裝、住房、健康和身體保養,這就是有名的“新生活運動”。



1893年,海因裏希·普都爾出版了《裸體人,未來的歡呼》一書,提出隻有正視人類的軀體才具有真實的道德觀,呼籲大家重返大自然,充分享受那新鮮的空氣和溫暖的陽光。



1905年,第一份裸體文化期刊——《美麗》在柏林問世,從此裸體文化在柏林、漢堡、漢諾威等大城市流行起來。人們紛紛加入裸體俱樂部,在山間原野、湖邊河畔赤裸著身體,盡情地迎著陽光奔跑、打球和做體操;泳裝也越做越省布料。



1919年,“Freikorperkultur”成為這一運動的專用詞,普都爾也被追隨者推崇為“裸體文化之父”不過,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裸體文化即被嚴格禁止。二戰後,美國的比 基尼泳裝曾試圖登上歐洲大陸,遭到教會的強烈抵製。



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的好轉,大家都希望徹底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享受生命、提高生活質量,再加上美國避孕藥研製成功的推波助瀾,在歐洲,尤其在青年學生中開始了性解放運動。



戰後迷茫的一代通過奇裝異服、離家出走、群居和赤裸奔跑來探尋生命的意義。女青年們為了消滅性別歧視,爭取平等地位,於70年代末推出了轟轟烈烈的“上裸潮”運動。



女大學生們赤裸著上身,坦然地出現在公共場所和大學課堂上。教授們回憶這段難忘的往事時說:“‘目’浴在一片‘波濤洶湧’的海洋中當然很愉快喲,可惜結果是很多人幾門功課要補考。大腦缺血,注意力能集中嗎?幸好不多久女同學就改變了鬥爭方式,否則如今教授也當不上了”



盡管教會反對,80年代起FKK在德國還是成為一種被人們接受的生活方式,城市鄉村都在林中湖畔劃出專門場所,讓FKK愛好者隨心所欲、一展“天體”。



然而到了今天,德國裸體主義組織的成員卻在不斷流失,留下來的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目前,德國裸 體俱樂部的會員僅有5萬名,還不到上世紀70年代早期時的一半,而且其中的大多數都已年過半百,頗有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煩惱。



德國慕尼黑中央公園以夏季裸體日光浴愛好者眾多而聞名於世。但是從2002年夏天起,來公園裸體日光浴的人越來越少,德國巴伐利亞的政府官員表示,“人們舉止越來越規矩”,來公園裸體日光浴的人不多了。他們擔心這將損害中央公園的國際形象,同時導致公園遊客銳減。



為了挽回形象和損失,他們呼籲當地的日光浴愛好者重新回到中央公園去。特別是慕尼黑中央公園的英格蘭花園,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夏日裏每天都能聚集大約14000裸體日光浴愛好者,可現在,裸體日光浴愛好者人數降到不足以前的百分之一。



該公園主任湯馬斯·科斯特表示:“近來我們公園失去了很多裸體主義者,曾經使這裏名噪一時的裸體美貌年輕男女不見了,這真成問題。” 相比之下在美國,裸體主義者的人數卻在逐漸上升。



美國裸體娛樂協會聲稱擁有5萬名會員,它在上世紀90年代的發展尤為迅猛,當時互聯網成了裸體主義者們相互結識、分享愛好的好幫手,還推出了穿不穿衣服悉聽尊便的度假勝地和遊覽服務。



隨著溫泉療養和上網衝浪等新興活動開發,如今大多數裸體主義俱樂部與昔日相比可謂天壤之別。裸體主義在德國的衰落和在美國的興起凸顯了歐洲人和美國人不同的民風。時至今日,在美國,公開場合下赤身裸體依然十分罕見,因此裸體娛樂成了休閑市場中快速發展的一個領域。



在歐洲,裸體現象早已十分尋常,那些想擺脫衣著束縛的人們並不需要用加入裸體俱樂部作為托詞。在海灘上,不穿上衣的女性隨處可見。



今年7月,1700名赤身裸體的英國人在紐卡斯爾的一座橋上擺出各種姿勢,讓一位美國攝影師為他們拍照;維也納的列奧波多博物館最近舉辦了名為《赤裸的真理》的性愛藝術展,任何一絲不掛的參觀者都可以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