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77 歲的西南大學退休教授鄧昭鏡,經過9年鑽研提出了“負能譜熱力學”理論,並獲得了教育部的肯定。該理論令人信服地批判了“熱寂論”,同時對霍金所倡導的 “黑洞熱力學”提出了質疑。鄧昭鏡妻子介紹,鄧在鑽研期間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零點才睡,對所有家務事不予理睬,隻是偶爾到校園散步。
退休教授耗時九年 挑戰霍金黑洞理論
提出新理論批判經典熱力學“熱寂論”,獲得教育部創新肯定
熱寂論:19世紀中葉,著名物理學家W-湯姆遜(英國)和克勞休斯(德國)先後把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經典熱力學)外推到整個宇宙,得出宇宙必將達到高溫均衡而形成不再有熱量傳遞的熱寂狀態。核心所指,宇宙終將死亡,一切變化都將停止。
黑洞熱力學:認為物質通過引力聚集,形成黑洞的過程是熵增加過程。
熵(shang):在熱力學中是表征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是一個與微觀態數目有關的物理量,微觀態數越多熵越大,即越無序。打一個比方,就像是一群人在集會後各自散開,向不同方向走,各做各的事情,這樣的狀態就叫做熵增。
本報訊 (記者 黃曄 實習生 董進)77歲的西南大學退休教授鄧昭鏡,經過9年潛心鑽研,提出了“負能譜熱力學”理論。這不僅是對經典熱力學的挑戰,還對諾貝爾獎得主霍金等學者所倡導的“黑洞熱力學”提出了質疑。
近日,記者專訪了這位提出“大膽理論”的學者。穿著白襯衣和黑短褲的鄧昭鏡教授頭發花白,外貌樸實,但提起他的新發現,卻非常激動!
退休教授挑戰權威
鄧昭鏡是原西南師範大學(現為西南大學)物理係教授,1993年為物理係建了第一個碩士點,1995年和蘇州大學聯合,又為係上建了博士點。
1998年退休前,鄧教授一直給研究生上課。在授課過程中,他發現了經典熱力學“熱寂論”前後有矛盾,由於這是一塊硬骨頭,因此他上課時總是繞過這個問題。
退休後,鄧教授清閑下來了,但對“熱寂論”的困惑卻依舊存在。他說,自己一次翻閱前蘇聯教授巴紮諾夫的一個批注,從中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從此,原本可以休閑養老的鄧教授變得比原先上課時更忙碌。
“早上六點起床,晚上測算到淩晨零點,整個人完全迷進去了。”老伴周秀英說,鄧老什麽家務事都不管,整天在書房裏看書、測算,最多就是到校園裏散散步。
認為霍金觀點有錯
在忙碌的測算研究中,9年多時光飛快過去。其間,鄧教授先後在物理權威學報上發表了50多篇論文,並出版了《負能譜及負能譜熱力學》一書。為此,他花費了5萬多積蓄。
據介紹,鄧教授所創立的“負能譜及負能譜熱力學”具有重大突破,第一次揭示了經典熱力學的本質和適用範圍,克服了貝克斯坦黑洞熱力學麵臨的三大理論困難,令人信服地批判了“熱寂論”。
此外,由諾貝爾獎得主霍金等學者倡導的“黑洞熱力學”,認為物質通過引力聚集,形成黑洞的過程是熵增加過程。鄧教授卻表示,經過演算,自己得到截然相反的理論——形成黑洞的過程是熵減少過程。
獲教育部報告肯定
經過申請和精密審查,鄧教授提出的負能譜熱力學理論獲得了教育部頒發的《科技查新報告》,肯定了理論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係教授都有為在看過鄧昭鏡領頭研究出版的《負能譜及負能譜熱力學》一書後說,這個理論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關注與支持,同時也有不少人對此質疑,甚至否定。然而冷靜客觀地分析這些質疑,卻發現沒人能提出任何足以否定“負能譜熱力學理論”的客觀論據。
鄧昭鏡作為退休教授,西南大學物理學院兩任院長熊祖洪和陳洪都給予他很大支持,還破例進行經費支持。此外,重慶高教老協也對鄧昭鏡的理論創新十分關注,會長吳雲鵬曾私人給予資金支持。
目前,鄧昭鏡教授準備再建“大尺度負能譜熱力學理論”,卻麵臨啟動資金不足的困境,“作為一個退休科技工作者,要實現新的突破還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