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高校招生自造“歧視門” 歧視規定一條比一條雷人

高校招生自造“歧視門” 歧視規定一條比一條雷人

文章來源: wd6298 於 2009-07-31 10:22:5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就業難”竟成拒錄新借口   高校招錄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與之相伴的是非爭議也在與日俱增。

  從今年3月起,有關高招中的不合理現象相繼引發社會關注;各大高校招生簡章中的違規規定陸續被公之於眾;包括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四川師範大學在內的多所知名高校接連被“曝醜”。當這些事件被置於輿論的放大鏡下時,都指向了同一個頗為敏感的詞匯:歧視。

  高校自己製造的“歧視門”,終於引起了學者們的反對之聲。上周六,北大、清華、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多名法學教授,聯合在京的部分法律界人士,就高招過程中所暴露的歧視現象進行研討,並發出倡議,高校招錄中應堅決杜絕任何錄用條件的歧視。



    歧視規定一條比一條“雷人”


  翻閱各高校的招生簡章,輕易便能找到被專家們抨擊的各種“歧視規定”。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雖然這些規定出自高等院校的老師們之手,但其荒誕程度著實有些“雷人”的意味。

  肝功能不正常,是各高校招生簡章中最常見到的拒錄理由。按照教育部、衛生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製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僅在學前教育、航海、飛行、烹飪等專業錄用上受到限製,但是不少高校都明確對乙肝攜帶者關上了大門。

  即使是首都醫科大學這樣的醫學專業學府,都在其《本科、高職(專科)招生章程》中提出,“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不要填報我校各專業,否則不予錄取。”而在國際關係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廣西醫科大學等高校的招生簡章中,也包含類似的規定或條款。

  同樣是在首都醫科大學,就連殘疾考生也被其堂而皇之地拒之門外。按照該校的招生章程,“軀幹和肢體殘疾考生不要以我校各專業為實現理想的專業,否則不予錄取。”對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據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的相關規定,肢體殘疾考生僅在就讀法醫學專業時受到限製,首都醫科大學憑什麽不許殘疾考生“實現理想 ”?這種行為無疑妨礙了殘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身高是另一個經常被高校拿來說事兒的錄取條件。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明確提出,報考該學院的女生身高不低於1.6米;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專業,則“原則上”要求女生1.55米以上,男生1.65米以上。

  今年高招章程中最“雷人”的,非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體檢要求”莫屬。

  據曾於4月份被公布的一份體檢要求顯示,這所百年名校的醫學部拒絕錄取存在肝功能異常、乙肝病毒表麵抗原陽性、800度以上近視、酒精過敏、斜視、口吃等問題的學生;並對身高低於1.6米的男生和低於1.5米的女生以及體重超標20%者“慎錄或限錄”。對此有評論稱,“北大讓所有的矮子和胖子都感到絕望!”

    “就業難”

    成高校拒錄新借口

  高等院校為何要對一些考生設置層層障礙,生怕其跨入校門?

  北京一家公益機構益仁平中心的負責人陸軍進行了一番調查後發現,不少高校對於一些疾病存在明顯的誤解和認識盲區。“比如對於乙肝攜帶者,盡管醫學界早已證實,與乙肝攜帶者的正常接觸不會有任何傳染風險,但不少院校還是將這些考生視為隱患。”

  拒絕承擔學生在校期間的醫療費用,則是一些高校私下打的小算盤。與健康學生相比,患病學生或殘疾學生可能需要得到更多的治療和幫助,除北京將把大學生納入大病醫療保險外,多數省市的在校大學生則要享受公費醫療,這意味著學校有可能要為這些學生承擔更多的醫療成本。

  令陸軍感到意外的是,擔心學生畢業後“難以就業”,成了今年高校拒絕錄用部分考生的一個新借口。例如北大醫學部一位負責人認為,該校之所以“慎錄或限錄”矮子和胖子,是因為“醫藥行業對形象要求高”,“超重嚴重和身材不夠高大的學生就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高校把“就業難”當做借口,在學者們看來實在有些荒唐。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湛中樂指出,高校與其說是擔心學生今後難就業,倒不如說是擔心這些學生影響了本校的“就業率”。

   從高招“黑箱”

    到“隱性歧視”

  在專家們看來,現有的高校招生錄取製度,為歧視規定的實施創造了條件。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舉了個例子:“一些高校在招生錄取時往往存在超額提檔的情況,如明明隻錄取100人,卻提檔120人,經過篩選之後,那些存在身體或健康缺陷的考生,便會遭到退檔。”

  正是由於高招過程中存在這樣的製度“黑箱”,很可能使得大量遭到不公平待遇的考生至今仍被蒙在鼓裏。近年來,陸軍所在的益仁平中心為一些考生提供了法律援助,但他意識到,真正通過法律途徑捍衛自身權益的案例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因為通過常規渠道,考生很難掌握到受到歧視待遇的相關證據。”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提醒說,高校招生錄取中地域歧視的情況也不容忽視。一些高校在招生時,對不同省份分配招生比例時存在明顯的不公平情況;有數據顯示,山東、河南、四川等地的考生,在報考一些外地院校時更易受到招生名額的限製。

  更令他擔憂的是,這種對於考生的不公平待遇,正在由“顯性歧視”向“隱性歧視”轉變。他解釋說,學者們從各高校招生簡章中發現的歧視性規定,目前都有據可查;而如果轉為“隱性歧視”,取證難度無疑會加大,對社會的影響範圍也會更大。



   考生維權意識


    在逐年提高

  張千帆教授認為,曝光高招中的歧視行為,說明公眾的維權意識正在提高,有助於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監督,從而促成問題的解決。例如北大醫學部被曝光後,就悄然撤下了“體檢要求”中的歧視性條款;廣州一位高分考生因患先天性心髒病而擔心被暨南大學拒錄,此事被當地媒體報道後,暨南大學最終決定破格錄取該考生。

  作為高學曆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為何在高招時卻頻頻因為身陷“歧視門”而跌了身份?張教授分析說,根源皆在於“無知”,高校管理者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

  張教授建議,一旦考生在高招錄取過程中發現自身權益受到侵害,還是應當訴諸法律,由此形成示範效應,促使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完善製度。司法機關應當加強受理高招和考試過程中出現的法律爭議。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川普孫女慶14歲生日!伊凡卡母女美照連發
下龍灣船難37死!幸存者揭"乘客求返航遭拒"
5年人口暴漲近500萬,它憑什麽
Coldplay抓出不倫戀!離婚律師揭"CEO資產50/50平分"
美媒爆料:特朗普厭倦了,希望她自己收拾殘局

24小時討論排行

韓國申遺全麵潰敗:泡菜 端午 大木匠技藝被聯合國撤銷
中國男在矽穀賣醬香餅月賺$2萬被逮捕 疑因“無照”…
"再造3個三峽" 雅魯藏布江工程開工意味著什麽?
美籍華人商務部員工前往中國探親後被禁出境
幼兒園鉛中毒案調查出爐 人為投毒6人被捕17人被查
美國家情報總監:奧巴馬政府曾偽造川普通俄材料
加薩援助站再開火!以色列軍隊"無差別掃射"釀32死
告“叛國罪”!美情報總監鎖定奧巴馬時代三大情報首長
中國機器人3分鍾就能自行換電 24小時不間斷工作
共和黨出招反製中共 提案逼華府與北京“斷親”
ICE再爆爭議!男子送女兒上學 當場被砸破車窗逮捕
川普不愛電動車 美政策大轉彎 電車將變貴
中國國防部:中越將在廣西舉行首次陸軍聯訓
LA車輛衝撞人群視頻曝光!30傷7命危 肇事者遭群毆
一周1500人熱死,歐洲人為何不裝冷氣?
農夫山泉收購美國地皮“我們的水被中國人買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高校招生自造“歧視門” 歧視規定一條比一條雷人

wd6298 2009-07-31 10:22:56
 “就業難”竟成拒錄新借口   高校招錄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與之相伴的是非爭議也在與日俱增。

  從今年3月起,有關高招中的不合理現象相繼引發社會關注;各大高校招生簡章中的違規規定陸續被公之於眾;包括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四川師範大學在內的多所知名高校接連被“曝醜”。當這些事件被置於輿論的放大鏡下時,都指向了同一個頗為敏感的詞匯:歧視。

  高校自己製造的“歧視門”,終於引起了學者們的反對之聲。上周六,北大、清華、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多名法學教授,聯合在京的部分法律界人士,就高招過程中所暴露的歧視現象進行研討,並發出倡議,高校招錄中應堅決杜絕任何錄用條件的歧視。



    歧視規定一條比一條“雷人”


  翻閱各高校的招生簡章,輕易便能找到被專家們抨擊的各種“歧視規定”。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雖然這些規定出自高等院校的老師們之手,但其荒誕程度著實有些“雷人”的意味。

  肝功能不正常,是各高校招生簡章中最常見到的拒錄理由。按照教育部、衛生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製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僅在學前教育、航海、飛行、烹飪等專業錄用上受到限製,但是不少高校都明確對乙肝攜帶者關上了大門。

  即使是首都醫科大學這樣的醫學專業學府,都在其《本科、高職(專科)招生章程》中提出,“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不要填報我校各專業,否則不予錄取。”而在國際關係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廣西醫科大學等高校的招生簡章中,也包含類似的規定或條款。

  同樣是在首都醫科大學,就連殘疾考生也被其堂而皇之地拒之門外。按照該校的招生章程,“軀幹和肢體殘疾考生不要以我校各專業為實現理想的專業,否則不予錄取。”對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據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的相關規定,肢體殘疾考生僅在就讀法醫學專業時受到限製,首都醫科大學憑什麽不許殘疾考生“實現理想 ”?這種行為無疑妨礙了殘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身高是另一個經常被高校拿來說事兒的錄取條件。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明確提出,報考該學院的女生身高不低於1.6米;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專業,則“原則上”要求女生1.55米以上,男生1.65米以上。

  今年高招章程中最“雷人”的,非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體檢要求”莫屬。

  據曾於4月份被公布的一份體檢要求顯示,這所百年名校的醫學部拒絕錄取存在肝功能異常、乙肝病毒表麵抗原陽性、800度以上近視、酒精過敏、斜視、口吃等問題的學生;並對身高低於1.6米的男生和低於1.5米的女生以及體重超標20%者“慎錄或限錄”。對此有評論稱,“北大讓所有的矮子和胖子都感到絕望!”

    “就業難”

    成高校拒錄新借口

  高等院校為何要對一些考生設置層層障礙,生怕其跨入校門?

  北京一家公益機構益仁平中心的負責人陸軍進行了一番調查後發現,不少高校對於一些疾病存在明顯的誤解和認識盲區。“比如對於乙肝攜帶者,盡管醫學界早已證實,與乙肝攜帶者的正常接觸不會有任何傳染風險,但不少院校還是將這些考生視為隱患。”

  拒絕承擔學生在校期間的醫療費用,則是一些高校私下打的小算盤。與健康學生相比,患病學生或殘疾學生可能需要得到更多的治療和幫助,除北京將把大學生納入大病醫療保險外,多數省市的在校大學生則要享受公費醫療,這意味著學校有可能要為這些學生承擔更多的醫療成本。

  令陸軍感到意外的是,擔心學生畢業後“難以就業”,成了今年高校拒絕錄用部分考生的一個新借口。例如北大醫學部一位負責人認為,該校之所以“慎錄或限錄”矮子和胖子,是因為“醫藥行業對形象要求高”,“超重嚴重和身材不夠高大的學生就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高校把“就業難”當做借口,在學者們看來實在有些荒唐。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湛中樂指出,高校與其說是擔心學生今後難就業,倒不如說是擔心這些學生影響了本校的“就業率”。

   從高招“黑箱”

    到“隱性歧視”

  在專家們看來,現有的高校招生錄取製度,為歧視規定的實施創造了條件。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舉了個例子:“一些高校在招生錄取時往往存在超額提檔的情況,如明明隻錄取100人,卻提檔120人,經過篩選之後,那些存在身體或健康缺陷的考生,便會遭到退檔。”

  正是由於高招過程中存在這樣的製度“黑箱”,很可能使得大量遭到不公平待遇的考生至今仍被蒙在鼓裏。近年來,陸軍所在的益仁平中心為一些考生提供了法律援助,但他意識到,真正通過法律途徑捍衛自身權益的案例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因為通過常規渠道,考生很難掌握到受到歧視待遇的相關證據。”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提醒說,高校招生錄取中地域歧視的情況也不容忽視。一些高校在招生時,對不同省份分配招生比例時存在明顯的不公平情況;有數據顯示,山東、河南、四川等地的考生,在報考一些外地院校時更易受到招生名額的限製。

  更令他擔憂的是,這種對於考生的不公平待遇,正在由“顯性歧視”向“隱性歧視”轉變。他解釋說,學者們從各高校招生簡章中發現的歧視性規定,目前都有據可查;而如果轉為“隱性歧視”,取證難度無疑會加大,對社會的影響範圍也會更大。



   考生維權意識


    在逐年提高

  張千帆教授認為,曝光高招中的歧視行為,說明公眾的維權意識正在提高,有助於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監督,從而促成問題的解決。例如北大醫學部被曝光後,就悄然撤下了“體檢要求”中的歧視性條款;廣州一位高分考生因患先天性心髒病而擔心被暨南大學拒錄,此事被當地媒體報道後,暨南大學最終決定破格錄取該考生。

  作為高學曆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為何在高招時卻頻頻因為身陷“歧視門”而跌了身份?張教授分析說,根源皆在於“無知”,高校管理者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

  張教授建議,一旦考生在高招錄取過程中發現自身權益受到侵害,還是應當訴諸法律,由此形成示範效應,促使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完善製度。司法機關應當加強受理高招和考試過程中出現的法律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