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重建規模頗大 加拿大華裔祖墳恐遭破壞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位於卑詩省二埠(New Westminster)的新西敏中學(New Westminster Secondary School)正籌備重建,且重建規模頗大,當局稱之為“本省史上最大、最複雜的教育設施建築計劃”。然而,這項計劃,因為選址非常接近埋藏有一百多年前先輩華工遺骸的墳場,引起破壞舊華人墳場的質疑。這可能是本省首次因為興建學校而引來需要處理歷史墳場的例子,也反映出尊重先人、保護歷史遺跡與社會發展、需要進行更新建設之間的衝突矛盾。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sv74eh.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學校重建計劃始末

  新西敏中學是新西敏學校區唯一的一間中學,有超過2200名學生,該校號稱卑詩省規模最大、也是設備最齊全的中學,其設備包括:五間電腦實驗室,具備國際電腦網路及多功能媒體功能、三座體育場、一個便利的自助餐廳、一條寬大的田徑跑道、一座滑冰場、一間能容納三千人的專業劇場、及一些專為科學、藝術、及音樂課程而設的特殊教室。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校現址在40年代建成,位於二埠8街835號,現址所處位置,在1860年代是公眾墳場的一部分,1870年代時遺骸陸續搬去菲沙墳場(Fraser Cemetery)。但在1890至1914年間,該地點西北方及南方均開闢為華人墳場,亦有原住民安葬在此處。在二戰期間,該處租了給聯邦政府用作訓練士兵之用,戰爭結束後,軍營搬走,原本的新西敏墳場則鏟平。到了1948年,該地皮移交給教育局興建學校及辦公室,當年動土時,市府雖然稱已做過勘察,但其實該處有很多地方都沒有被勘察到。

  新西敏教育局在1997年時,就開始籌劃在市西端興建一所中學。2003年省教育廳考慮到現有的新西敏中學校舍老舊,就讀學生日益增多,有不負重荷之虞,於是同意重建該校,另表示,如果找到合適的地皮,可以興建一所新的中學。但教育局無法選到合適及合價錢的地皮開闢新中學,便在2007年決定將現有的新西敏中學改建及擴大至一所西端的大中學,甚至希望分為初中、高中及小學部。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ug11jr.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興建中學的選址在新西敏市8街(8th St.)、6街(6th St.)、8路(8th Ave.)及10路(10th Ave.)的廣大範圍內。根據原來的計劃,新校舍有部分會建築在當年華人舊墳場上麵,這消息引起了華裔社區的關注,擔心動土會騷擾先人安息。目前,該市政府及教育局意識到事件極度敏感,重建計劃已經暫停,學校區將征求社區各界意見,在今年6月對該處華人遺址存廢問題作最後決定。

  中學未來建設的選項

  據報道,新西敏教育局主席詹曾(James Janzen)和新西敏市長賴特(Wayne Wright)表示,首先,該中學肯定將不會被改建,而是要拆除舊校,另建新校。因為根據教育局的研究發現,要根據現代學校建築標準,改建現有中學遠較另建新學校花錢,而且可能是雙倍價錢,其次是新校校址的選擇。

  新西敏市府當局表態,無意冒犯華裔社區,因而學校新址可能會做大幅度修改,甚至將校舍分開幾段興建,並且不再規劃建小學,力求避開墳場。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新中學就將在二埠6街及8街之間興建。學校建築的走向會是可以避開墳場原址的東至西,而不是現有中學的南至北,而另一個計劃是,在當地興建紀念碑。

  教育局主席詹曾(James Janzen)說,據他所理解,當時的華人喪葬規矩是下葬7年便會“執骨”,將骨挖出運回中國安葬。但到了1920年,中國戰亂頻頻,究竟是否完全遷葬,不能完全肯定。

  但市府曾勘探,沒有發現,相信遺骸若非運回中國,便是遷葬到加國其他墳場。主理新西敏教育局新學校建設工作的阿爾金斯(Jim Alkins)也說,當年華人社群的紀錄顯示,下葬的骸骨已挖出,安葬其它地方。但也不排除有遺漏的地方。他透露,現址北邊原有的華人墳場,仍然會保留作操場之用;項目開工後,假若挖出遺骨,新西敏可以在Fraserview墳場拿取地方,安置這些骸骨,也可以將骸骨與紀念碑結合放在一起。

  華社籲保華人歷史遺跡

  多年來為保留華人歷史遺址而四出奔走的加和會會長朱偉光(Bill Chu)稱,他是在去年底才知道該事,但多番查詢,仍然不知道究竟新學校將要如何興建。朱偉光指出,由於現有中學建立在舊墳場之上,先拆掉舊學校再建新校,難免大興土木,究竟如何保護地下華人先輩遺骨,成為一個嚴峻問題。

  朱偉光呼籲民眾瞭解新西敏市的華人歷史遺跡,他表示去年10月底新西敏學校區與當地人士召開四次會議,收集資訊,雖然當時會議有通知中華總會館(CBA),但信中並未提到校址有兩處華人墓地,因此華裔團體沒有代表出席那些會議。校地蓋在墓地上經媒體曝光後,學校區2月28日才派出五位代表與華埠領袖見麵開會。朱偉光指出,歷史遺跡和真相仍有待華裔團體努力,才有保存下來的可能。

  目前的事實是,許多與華人有關的歷史遺跡都沒有受到重視和珍惜,很多地方的華人歷史遺跡甚至麵目全非,人們根本無從了解相關史實。比如說,二埠從第八街到哥倫比亞街,從皇家大道到前街,過去全部是中國城,規模更甚於溫市目前的華埠,但現在毫無蹤跡可尋。1979年由華裔團體捐給市政府的中華慈善會大樓(1904年落成,位於824 Agnes St),被夷為平地,如今變成個遛狗場,實在有侮辱華人之嫌。

  朱偉光還專門指點記者瀏覽網站上公布的新西敏學區建設項目文件,在文件附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新西敏中學所在地址及周圍大片土地圖示中,原來葬有所謂高等白人的區域,用紅色實線加注了邊框,圖解標明此區域為“高風險埋葬區”(Higher Potential Burials),而華人和其它族裔的所謂低等人下葬的大麵積區域,卻隻用虛線標注為“低風險埋葬區”(Lowerer Potential Burials)。

  朱偉光指出,自己曾就此圖片的區域標注詢問過學校局官員,得到的回答是,他們用儀器探測過,在白人墓區裏。探測到大約還有250具遺骸,不過對於別的區域,他們沒有做探測,隻是聽說華人有“執骨”的習俗,所以他們假設推斷出虛線區域留有遺骸的可能性很小。“單是這樣的假設,就是很不公平的”,朱偉光說,“說明直到今天,種族歧視的成分還濃重地存在著。”

  據報道,全加中華總會館代理事長趙新景表示,他反對校舍重建在華人先人遺址上,主張應尊重先民。早期在加拿大做苦工的華人為加國的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活著時飽受苦難和歧視,死後起碼應得到該有的尊敬。目前中華總會館發動寫信、電郵、電話給政府和議員,表達華裔團體希望保留原址,蓋紀念碑或紀念公園供後人景仰的心聲。

  其他族裔要求尊重歷史

  據報道,當地一位居民達斯汀 (Dustin)表示,當年的排華法案就是由新西敏選區國會議員提案,其他像1989年當地華埠大火後不準重建;1942年日本人許多財產被沒收,被迫離開加國,這些歷史都需要被正視。

  前原住民酋長帕特裏克 (Archie Patrick)指出,不能掩蓋過去的歷史,要找出事實的真相。

  家長示威要求原地建校

  如果新西敏中學避開墳場重建,引起的連鎖反應之一,是一些小學可能因此關閉。一些新西敏家長3月2日在新西敏市議會之外舉行示威,要求挖出骸骨遷葬,維持原來的重建學校計劃。

  新西敏教育局負責學校重建的項目總監阿爾金斯指出,如果新西敏中學重建需要避開舊墳地,可用地方就將大為縮減,故此隻能在原地興建高中部分,初中部分要另覓地點,故有可能需要拆掉一些市內小學,二埠市內Lord Kevin及John Robson兩家小學就麵臨拆遷的命運,兩間小學的學生家長因事件涉及自身利益,表示了反對意見。

  兒子在Lord Kevin小學念書的哈裏斯(Wendy Harris)指出,其實新西敏上層社會人士的遺骸,在1880年代已經在另外一個墳場下葬。新西敏中學現址下葬的,主要是當時社會最低層的人物。除了華人之外,還包括原住民、罪犯、孤兒、醫院的隔離病人、不能負擔墳地的窮人,以及身分不明的死者。她認為,將墳地改造成公園並不是妥善辦法,更加合理的處理是將骸骨挖出,好好安葬,樹立紀念碑,這才是尊重先人的辦法。而空出的土地可用來興建新西敏中學的新校園。她說,假若Lord Kelvin被拆遷,她兒子可能要走一哩路才能上學。

  據稱,在Lord Kelvin小學就讀的學生,大部分並非富裕家庭,近半家長的母語並非英文,估計少數族群內華人學生應最多。因此,新西敏中學避開華人墳場重建,在當地居住的一些華人移民家庭也會受到影響。

  保護遺跡 VS 城市發展

  家住二埠、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雷先生認為,包括早期華人遺跡在內的所有加國境內的文物古跡,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都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尊敬和保護。但是,另一方麵,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在合乎情理、妥善謹慎的前提下,保護歷史遺跡不要變成了狹隘的族群意識,不要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否則,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惹人反感。一句話,保護歷史遺跡與城市發展要相互兼顧,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因噎廢食。

  他認為,象新西敏中學重建這件事,比較能為各方接受的做法應該是,妥善遷出原有的先人遺骸,另行安葬,並樹立墓碑以示紀念,而中學的重建仍按原計劃進行。

  雷先生表示,如果自己有先人葬在該地,他會同意遷出遺骸另葬,因為先人遺骸出土,證明我們中國人的確在久遠的年代就在此生活、做工,為卑詩省貢獻了力量;現在為了修建學校,他們的遺骸遷出另葬,讓加拿大人知道我們華裔心胸寬廣,我們的老祖宗現在仍在以這種方式為卑詩的發展做著無私的奉獻。“我會為此感到很光榮”,雷先生說道。

  朱偉光持不同的看法。他說,在加拿大,人們高度重視人的尊嚴,一個人,無論屬於什麽族裔,無論是生是死,都要收到尊重。二埠重建學校之事,絕不能從一般商業思想的角度來考慮,而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抱著力爭保存二埠最後一個華人先輩聚居地遺址的觀點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