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殺價: 北京秀水街受到的“教育”還是管用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北京的秀水街,如果你想買到性價比最優的物品,那麽一場討價還價的心算能力大比拚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老外,在這個地方也不能免俗,隨身攜帶一個計算器是製勝法寶。

我曾經在秀水街正對麵的寫字樓工作過幾年,每天中午消食的最好去處自然是秀水街,收集價格信息以及觀察別人殺價成了我的消遣項目。每到關鍵時刻,這些日積月累的殺手鐧都能派上用場。當我來了美國,我受到的“教育”卻是討價還價在這裏行不通。但是我不愛墨守成規,如果自己不能親自求證,是不會死心的。

記得第一次殺價成功居然是在美國最大的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零售店百思買(Best Buy),那天是美國勞工節,我驅車去了離家最近的百思買了解家電最新價格動向,以便為新家添磚加瓦。剛泊好車,就注意到門口有幾件家電用品在減價促銷。我看上了一款原價1500美元的不鏽鋼雙門冰箱,因為其折後價格相當驚人——隻需850美元。不過如此降價的背後有個小原因,在冰箱左門的下半部有一處小凹痕,除此之外,我並沒有發現其他不妥之處。

我心裏開始掙紮。即使等到感恩節的超級折扣,這種無瑕疵的冰箱肯定也需要1000美元以上;如果買這款有小瑕疵的冰箱,我隻能省下大約150美元。這個數量級的差別還是讓我糾結的,假如以我個人的尺度去量化,最後售價700美元會是我做這個選擇的臨界點。我想這款瑕疵冰箱僅此一個,也許會有活動空間。於是,找來了銷售員,表達了我對這款冰箱的興趣,但是目前的價格還是很難讓我做決定。沒有想到銷售員非常配合的問我覺得什麽價格合適?天啊,居然真的有講價的空間。因為這是第一次在美國殺價,我不想殺價太離譜而被掃地出門,所以直接告訴他我的底線是 700美元。他說700美元太少了,750吧?我當時就傻了,這難道不是我在北京遇到過的場景嗎?好吧,既然這樣,我就堅持到底。沒有想到他很快就妥協到 700美元成交,而且我的權益和原價購買的客戶沒有任何區別。

不過美國人習慣把任何事情都標準化,適合還價的場合並不多,如果你一定想爭取一下的話,可以問店員有沒有任何的折扣或者優惠。假如店裏沒有特別的標示而且你也沒有什麽優惠券,希望多半落空。不過,偶爾也會遇到善良熱情的售貨員。某個感恩節前夕,我去Jcpenny買窗簾杠,結帳的時候,售貨員居然拿出一張優惠券掃描了一下,出乎意料地給我們減免了15%。當然,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發生的概率總是微乎其微。

不過,目前經濟形勢低迷,商家們似乎也在鬆動他們以往的尺度。美國有一種叫FSA(Flexible Spending Account)的帳號,它是基於健康方麵的存儲賬號,有非常不錯的稅務優惠,但是缺點是每年年底之前最好把當年的額度花完,否則作廢。從中國帶來的幾副眼鏡相繼殉職,我決定用這500美元來配眼鏡。因為我的鏡架還保存良好,於是詢問了一下單獨配鏡片的價格。沒有想到鏡片、鑽孔以及手工費加起來要超過 130美元。在美國,光是一個普通鏡片的價格就抵上國內一副不錯的眼鏡的價格了,難怪這裏很多中國人和印度人都選擇回國配眼鏡呢。正好,我發現我選擇的這家店有買鏡架送鏡片的活動,而且可以選擇的品牌和款式非常多,那我何不直接選一款名牌鏡架呢?如果與100多美元的鏡片相比,鏡框的價格就顯得非常親民了。Prada和Coach的價格集中在200-300美元之間、Burberry和Fendi的價格在300-400美元之間、範思哲和寶格利(BVLGARI)這個級別的在400-550美元之間,為了順利完成花掉500美元的任務,並且選一副最愛,我最終鎖定了一款寶格利鑲嵌水晶的金屬框鏡架,標價504美元。一切似乎都很完美,我隻用多花4塊錢就可以順利的完成這次購物。不過經常容易被消費者忽略的“購物陷阱”出現了,銷售員A小姐微笑著對我說,如果我要超薄鏡片需要加29美元,鍍膜鏡片則需再加29美元,而且把樣品擺在我的麵前讓我比較。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啊!

非常顯然,好馬配好鞍,如果一副很棒的眼鏡架附上一個不防止紫外線且又厚又重的鏡片,恐怕你一定會認為這副鏡架是個山寨版的。本來隻打算花掉500 美元了事,結果還要額外支付62美元稅後的錢,頗有些不甘。於是我嚐試著問A,有沒有特別的折扣或者優惠?A居然告訴我,除了我選擇的這個品牌,其他的都有折扣!這不是明顯仗著我喜歡這副,而對我的錢包下狠手嗎?看來隻能以退為進了!於是,我說算了,讓我再挑挑,並且明確地告訴A我的預算控製在500塊以內,並讓她給我介紹一下其他品牌的折扣。顯然A沒有準備好,有些支支吾吾。我馬上給她一個台階,讓她和經理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給我折扣?沒過幾分鍾,A 告知我能給我八五折優惠,477美元就可以拿下了。沒有想到殺價成功,而且低於之前的預算。由此可見,美國人的思維還是比較標準化的,給的折扣一定是個整數。在中國,如果對方知道我的底線是500元,最終是不大可能在低於500美元的價格成交的。

總的來說,殺價隻是在美國購物中很小的一部分(買車除外),我遇到的這些例子不算典型也沒有太多可複製性。在美國省錢的主流還是找各種優惠券或者上網尋找最劃算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