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落差巨大:看看明星們的留學故事 苦辣酸甜?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央視節目主持人李佳明在錄完他主持的最後一期《開心辭典》後,計劃於2007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為期兩年的傳播學碩士,目前佳明已經辦理完自己在中央電視台停薪留職的相關手續,離開工作崗位後的佳明先為自己留出了一年的時間學習英語。” 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前一段時間,佳明的離開央視和要出國留學,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其實明星們在事業的顛峰時期,放棄國內優厚的條件出國留學,並不是什麽新鮮事情了。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的張鐵林、張薔,到今天的李佳明,不少我們熟識的明星,都有海外求學的經曆。他們在國外的生活到底是個什麽樣的狀態呢?還會像在國內一樣星光熠熠麽?他們在國外會有什麽故事發生呢?本期特稿就來講講明星們的海外生活。

“我在日本流眼淚”

說到朱迅,大家都會想起那個在“正大綜藝”、“歡聚一堂”裏總麵帶笑容的大眼睛的女主持。如果你FAN她的話,你一定還看過許多她主演的影視作品,像《夢回青島》、《搖滾青年》都在當時國內熱播。當時年僅十幾歲的她,已經是片約不斷的童星了。



14歲進央視做主持,15歲在青影廠拍電影,當時《搖滾青年》在全國放得正火,朱迅留學之事引來了電影學院老師們的一片惋惜聲。可是年輕氣盛的她,自認為出身於書香門第,滿腹清高,一定要向自己的大姐、二姐一樣,出國鍍鍍金,所以她毅然地推掉了5部電視劇的片約,決心東渡日本。在日本,這個自從上了高中以後就沒再向父母要過錢的掙錢“老手”也體驗了一把掙錢的艱辛。

日語學校裏除了韓國、馬來西亞的那幾個富家子弟外,幾個日語稍有底子的同學都先後找到了小時工,中午買飯時,能毫不猶豫地要上一份500日元的鰻魚飯。朱迅一邊吃著250日元的青咖喱,一邊托付幾個要好的同學,“如果打工的地方有空缺,別忘了給小妹推薦推薦。”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幾天,那位天天吃鰻魚飯的同學就告訴朱迅,他打工的地方正招人。朱迅換上自我感覺最好的那件藍印花連衣褲,興高采烈地跟著他去麵試。在電車上晃晃悠悠了近一個小時,又用課堂上剛學的半生不熟的日語跟領導套瓷,領導終於答應先讓朱迅不帶工資試用一天。

當朱迅拿起抹布的時候才知道,這是一份清掃廁所的工作,和一位四十來歲的日本女人一起,打掃從1樓到18樓的所有廁所。朱迅在《說出來就過時》裏,這樣寫到當時的心情。“聽說是掃廁所,我腦子有點懵,長這麽大,我還從來沒幹過。但想想自己交了語言學校的學費,錢包已經癟癟的,而自己還要為上大學積攢120萬日元……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沒辦法,隻好硬著頭皮,拽著拖把跟在後麵。”

9月的日本,悶熱潮濕,廁所中沒有空調。女廁比男廁要髒多了。下班後,留在這裏的是刺鼻的臊臭,幾乎要讓朱迅把一個星期前在北京吃的飯都吐出來。用手把紙簍中的髒東西一個個掏掉,再用抹布把便池旁濺出的屎尿擦淨。這一刻她鼻子一酸,淚水夾著汗水一滴滴地掉進了便池裏。

從1樓到10樓的清掃,已經讓朱迅累得直不起腰了。這些都算不了什麽,最不能忍受的是日本婦女對她的憐憫,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傷害。


一次在朱迅打掃廁所的時候,一位40歲左右、身著和服、打扮得很體麵的太太走了進來,她沒看見地上的水,腳下一滑,一個踉蹌向前倒去。為了讓日本婦人不至於摔倒,朱迅一把抱住了那婦人的雙腿,日本婦人搖擺了幾下總算站定。但是雪白的日式足套已被濺濕。朱迅的一雙髒兮兮的手印已經完完整整的留在了上麵。和朱迅一起工作的婦女怕極了,連忙的鞠躬道歉。道歉是可以的,但她卻忍受不了日本婦人的輕蔑態度。闊太太招呼朱迅出去,從包裏拿出兩個精致的飯團,施舍般的遞給朱迅,小聲的說:“可憐的。”這短短的三個字,深深刺痛了朱迅,對於一向高傲的她來說,這是振聾發聵的傷害。

像所有出國留學的學生一樣,明星們在國外的生活也少不了打工這一項。像所有的打工生活一樣,明星的打工生活也少不了眼淚和委屈。但經過這樣曆練後,才能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在NBA啃“幹糧”的日子

姚明、王治郅、巴特爾,當人們看到這些熟悉的中國球星在NBA活躍的身影時,很少有人去想,是誰為他們叩開了NBA之門?兩年前,姚明在連續兩年參加了NBA全明星賽後,將他得到的第二枚全明星戒指托人帶給中國男籃前主教練王非時說:“今年的這個全明星戒指我要送給王非,希望他能為我高興,跟我一起分享全明星的榮譽。”姚明還說,“在我見過的所有中國籃球教練裏,王非是對籃球最專注的一個。他教給我很多東西,隻可惜我懂得太晚” 。

王非,中國男籃前主教練、現任八一男子籃球隊總教練,曾帶領八一男子籃球隊奪得5次CBA總冠軍、兩次全運會冠軍,在執教國家青年隊、國家男子籃球隊期間,取得過亞運會、亞錦賽等多項冠軍,1997年被推舉為亞洲明星隊主教練,在第二十一屆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上,被評為最有價值的教練員。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應美國NBA達拉斯小牛隊主教練小尼爾森的邀請,隨該隊參加NBA1999-2000賽季的比賽。


“那時我已經帶了若幹個冠軍了,越帶越覺得需要向前走。要學習以前沒見過的東西,看人家是怎麽打的,你都沒見過,怎麽跟人家打?於是,我就成了第一個到NBA學習的中國人。”提起當時的情景,王非仍舊感觸很多。

NBA的球星在熱愛籃球的中國人眼中是如數家珍,能夠親眼目睹他們的風采是夢寐以求的事情。

“我當然不是看明星去了,我到NBA每天看小牛隊和大學球隊的訓練,看比賽,還看各種錄像帶,除了吃飯睡覺,每天看到的就是籃球。”王非說:“我是自費去的,後來耐克公司給了一部分錢補充了一些生活費,但這半年過得真是很苦。我有嚴重的哮喘病,為了防止在國外犯病,出國前我學會了自己給自己打針,每周兩針,提高支氣管免疫力的,還帶了一箱藥。記得跟我住在一塊兒的美國老頭看著我時顯出很奇怪的眼神,可能是想,這屋裏怎麽這麽多針管?

“在達拉斯時,吃飯沒有規律。為了省錢,就到超市買半成品或者西紅柿、雞蛋什麽的,回來自己做,很便宜。偶爾也吃頓麥當勞,漢堡包都不敢吃,貴,一份巨無霸套餐7.8美元,夠一個人三天的飯費了。”

但要說起最難忘的也是最苦的一段,王非說那是在聖誕節後,他想係統地看一下大學的訓練,來到一所與小牛隊跨了一個州的大學裏。當時學校正在放假,球隊每天下午訓練一次,“平常整個學校就我一個人。我住在學生宿舍裏,借了20多盤籃球訓練的錄像帶,球隊不訓練時,就早晚麵對一個12寸黑白電視機看。沒有食堂,最近的一個漢堡包店在高速公路的加油站旁邊,走路要15分鍾,我每天就是餅幹就著果汁當飯吃,整整吃了一個星期這樣的 ‘幹糧’!最後實在受不了了,趕緊給小牛隊教練打電話。”


王非回到達拉斯時,正是當地時間1999年12月31日晚上6點,北京已經是2000年的第一天了。王非連忙打開錄音電話,裏麵傳出妻子的聲音:“在20世紀的最後一天,我最後一次說:我愛你。”

“你想我當時正是特別苦、特別孤獨的時候,聽到親人的聲音真是特別地感慨、感動。”

“我在NBA半年,收獲是全方位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是有意義的。NBA防守的要求和變化、進攻的組織體係、內外線進攻的規則等用的是與國內完全不同的方式,相當地豐富和新鮮,使我對籃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回到國內後再帶領球隊時,所有的訓練都變了,因為思路已經不一樣了。”

王非回國繼續執教八一隊和國家隊,一年後,王治郅、姚明先後赴NBA打球,隨後巴特爾也被NBA選中赴美。

“說到我的NBA之行和後來的努力給中國籃球帶來了什麽變化,舉個例子說吧,如果我沒有去過NBA,姚明到美國之後就完了。具體地說,我後來帶他的那兩年,用的是NBA的底線防守方式,他去了以後很快就適應了,否則的話,結果很難講。其實我跟姚明之間沒有太多的故事,就是教練和運動員之間的關係。他以前一直在媒體前提起我,包括把全明星戒指送給我,可能就是他到NBA以後體會到了,我教給他的東西是很可貴的,對他的幫助最大,因為當時他們沒有太明白。”


應該說,王非是中國籃球新思路的代言人。如今,他在北京開辦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青少年籃球訓練營,把他對籃球的理解灌輸給青少年一代。王非說這樣做“從大的方麵考慮,是挖掘一批人材,給國家輸送好的後備力量。從我個人考慮,更喜歡這裏的環境,所有的人都為籃球而來,目的很單純,每天在一起很愉快。同時我始終相信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事情” 。

為了自己喜愛的事業,在國外忍受病痛的折磨、忍受與家人的分離,甚至為了他的籃球,他可以一周都在啃“幹糧”中度過。正是在國外“遭受”的這些鮮為人知的經曆,才促成姚明、巴特爾和王治郅的成功,推進了籃球事業。

留學生活:成長中有愜意

2004年出國留學的明星們還真是不少,林心如就是其中一位。赴美國紐約留學的林心如,在告別了多年學生生活後,又一次陶醉於悠閑的學生生活之中。

留學生活給林心如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生活簡單、規律。在美國紐約的生活中,她每天晚上都盡量12點之前睡覺,早晨8點鍾起床,9點鍾準時出門去上學,生活輕鬆而愜意。林心如在記者麵前曾笑言:“真的好久沒有試過這麽規律的生活了。剛開始幾天還是會賴床,我媽媽還會大老遠從上海的家裏打長途電話過來叫我起床,可是過一段時間就不用了,有時候8點鍾不到就會自然醒來,不用化妝,隨便整理一下就出門。”學校離林心如住的地方並不遠,不用趕地鐵的她每天都悠閑的漫步在清晨的紐約街道,享受著散步求學的美麗心情。


在短短3個月的留學生活中,林心如坦言自己成長了許多。平時在家裏被媽媽照顧周到的她,在國外體會到了生活的辛苦。因為在家裏從來沒有用過微波爐,所以第一次用就花費了半個多鍾頭來研究,最後隻好以吃泡麵而告終。在紐約的生活不比在國內,洗衣店的價格貴得讓人難以置信,洗一件羽絨大衣就要25美金。昂貴的價格讓林心如決定要自立,要學會自己照顧好自己。現在的她已經學會了許多家務事。

成長中也不免會有些小小的尷尬。在國外的日子中,最讓林心如尷尬的就是點菜。由於語言上的障礙,每次點菜,等她搞懂菜單後,身後就已經排起了等候的長龍。這對於被伺候慣了的大明星來說,一點點尷尬都是煎熬。

在國外的留學生活中,遇到些小小的困難和尷尬,卻為生活添味不少,這遠比國內演藝圈中的紛繁複雜來得簡單踏實。說是去留學,不如說是遊學。邊度假邊學習,也是個不錯的放鬆方式,難怪大家都說,林心如回國後,心情和皮膚都變好了。

留學就是要鍛煉能力

叢珊這位因1982年拍攝電影《牧馬人》而被大家熟知的演員,1987年應法國政府邀請,赴法蘭西國家高等戲劇藝術學院進修,先後在中國(香港、台灣)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用漢語、英語、法語演過20餘部電影、電視片及十多出舞台劇,並在香港衛星電視中文台擔任文化名人訪談等特別欄目主持人。 1997年旅法期間被英國劍橋大學收入世界名人大辭典。


叢珊從上中央戲劇學院一年級起就開始拍戲,非常忙。這期間受到了很多的壓力。有些人說她不會演舞台劇隻會演電影,於是她很想繼續提升自己。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法國政府的邀請赴法蘭西國家高等戲劇藝術學院進修。初到法國的叢珊為了提高語言能力,先讀了七個月的語言班,每天五個小時的高強度學習,加上大量的作業,在七個月的時間裏她的語言水平突飛猛進。七個月後,他順利地進入法蘭西國家高等戲劇藝術學院進修。

在法國,叢珊也遇到了很多國外求學者常遇到的障礙:語言和交流,和不同文化差異的衝突。在進修的時候,同班同學聽老師講“莫裏埃”就能理解全部意思,而她卻要翻閱全部的資料後才能弄清楚意思。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幾倍的辛苦。不僅課程緊張,還要自己做飯吃,連國內母親聽說了都非常心疼。

叢珊談起自己的留學生活雖然比較簡單,但卻有她“過來人”自己的見解。

她說:“我非常擁護出國留學,因為在中國國內教育的整個過程當中,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可能會非常好,但是很多方麵比如說人際交往、生存能力、處理問題能力等比較差,全是依靠家長,而家長們也恨不得替孩子做很多本應孩子自己處理的事情。所以,出國學習是能鍛煉一個人對自己負責任的好時機。經曆後,從人格上會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沒有此經曆,你的人生會是一個殘缺的或是幼稚的。”體會到留學對能力培養很重要的叢珊有打算將來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去鍛煉,雖然他現在隻有八歲。

不是有人給你做飯就是一個幸福的人生,而是你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時候才是一種真正的本事。在國內特別嗬護的環境下我們是學不到這些的。到了國外,新的環境會教會你怎麽去交際和生存。留學對於叢珊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學識的提高,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


在得失之間體味留學

憑借電影《廬山戀》而成為中國影後的張瑜,1985年在事業的顛峰時期帶著20塊錢的生活費來到了美國求學——攻讀電影電視製作的碩士學位。張瑜留學時生活的拮據讓美國的朋友感歎中國人的幽默——一個中國影後拋開國內優越的物質條件來美國做窮學生,太幽默了。張瑜坦率地告訴他們“我隻有自行車”。

生活的落差是明顯的。成為明星之前,張瑜在家裏有父母的嗬護,做了明星以後,成為名副其實的掌上明珠,很多人從各個方麵給她很多愛與關懷。這樣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優越感,使她並沒有體會到生活有多麽的艱難和不容易。到了美國後,沒有了原先的一切,緊張與壓迫感隨著經濟的日益窘迫相繼而來。初次體會到生活艱難的張瑜在最初的美國生活中麵臨著很多的困難,不可能從任何人那裏得到幫助。自己一個人要考慮許多問題:人身保險、汽車保險、學費問題、吃住問題,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張瑜的話說那是個“連借錢的地方都沒有的社會”。隻能一點一點地克服。回首往事,張瑜甚至有點佩服自己的適應能力,“我的感慨是人在一個舒適的環境當中也能生活得很好,當放棄了這物質環境,人在一個困境當中,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因為人的潛力是極大的,而且經過這種坎坎坷坷、這種苦難、這些不容易也鍛煉自己生活的能力和自立能力,這點我覺得也是增長了我的人生閱曆,我得到的是麵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再也不會說我害怕了,不會。”

在《廬山戀》中的出色表現,在《小街》中的經典造型,使張瑜的名字家喻戶曉。經過美國的幾年學習生活後,她又以《任長霞》、《大道為天》中的公安局長形象出現在大家的麵前。放棄了國內的一切,在美國過起拮據的非明星求學生活,這一得一失之間使她的美麗中更多了些堅韌。

其實明星也一樣,在國外的日子裏他們也會遇到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也會遭受生活窘迫的困擾,甚至他們要比有些留學生更多的承受國內外落差甚大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但是在國外的生活讓他們學會了獨立生活,讓他們完善了自己的事業。在當今卓有成就的明星們,有許多具有留洋海外的背景。張鐵林在英國經曆十年的磨礪後,一部《還珠格格》使他成為熒屏上最有人緣的皇帝;張薔赴澳多年後,用心詮釋著新專集《盡情飛揚》;楊瀾以全優成績獲得美國的碩士學位,回國後創建了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陳凱歌,這個名字就是電影票房的保證,這成就中蘊涵著三年赴美進修的艱辛。國外的成長,讓他們更堅韌的對待事業上的坎坷;出國求學的經曆,增添了他們在事業上的籌碼,開闊了他們在自己領域的視野。他們把國外的理念和所學,帶到自己的工作中,所以能夠使他們成為“長青樹”,在自己的圈子中立於不敗之地,難怪不斷有明星出國去深造。近日聽說,小龍女的扮演者劉亦菲也有計劃去美國深造,期待這些海歸明星,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