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老虎的屁股?六小齡童 西遊記不是你家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者:王石川

日前,“美猴王”六小齡童到濮陽舉辦講座並出席簽售見麵會。對於當下不少影視文學作品惡搞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西遊人物形象,六小齡童表示,《西遊記》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瑰寶,《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深受國人喜愛,在國外也很受追捧,惡搞西遊人物形象實際是在不知廉恥地踐踏民族文化。

近幾年,六小齡童每一出麵,就必談西遊記,每談西遊記又幾乎必怒斥,斥責西遊人物被惡搞。曾經,六小齡童稱:“美國、日本拍的《西遊記》完全走樣了,再不能讓外國人糟蹋我們的經典了。”這一次,他的火氣更旺,用了“不知廉恥”這四個極具道德譴責意味的字眼,還跟民族文化掛上了鉤。

誠然,《西遊記》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惡搞其中的人物未必就是踐踏民族文化,它不是“惡攻”,更不是“惡毀”,隻關乎文化的外殼,而不涉及所謂民族文化的內核。以此界定,惡搞是帶有娛樂色彩的一種解讀,一定程度而言是對現有秩序的顛覆,對既往格局進行另一種視角的審視,並非是不懷好意,有時恰恰是向祖先、向大師致敬,隻不過采取的方式更為輕鬆和活潑罷了,沒必要一見惡搞就腹誹就大罵,就認為民族文化的根基被顛覆了,認為國將不國了。

事實上,《西遊記》這本名著本身就是一種“惡搞”作品,是作者對當時政治生態、風土人情的一種誇張化的解讀,是作者運用荒誕和神奇的手法,去澆胸中塊壘和描摹內心溝壑之產物。在當時,這種滑稽的神話作品,本身就是對正統文化的一種解構,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惡搞。曾有學者指出,惡搞體現了顛覆經典、解構傳統、張揚個性、諷刺社會的反叛精神,具有強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惡搞作品有四大特點:一是富有個性,二是幽默風趣,三是譏諷反叛,四是富有創意。用這樣的標準審視《西遊記》,可謂恰如其分;用這樣的標準審視一些人對西遊記的惡搞,也可謂準確。何以到了六小齡童嘴裏就變味了呢?怎麽到了今天,人們惡搞一下西遊人物,就成“不知廉恥地踐踏民族文化”了?

既然吳承恩可以惡搞玄奘取經,今人為何不能惡搞《西遊記》呢?吳承恩早已作古,不存在被侵權的問題,六小齡童不是吳承恩的後人,也不是其代言人,有什麽理由不讓人惡搞呢?前段時候,曾傳出六小齡童對重拍西遊記不以為然的消息,當事導演張紀中頗為不滿,如此回應道:“新版《西遊記》與老版相比會有很多不同。我不認同某些人的《西遊記》不能重拍的論調,就隻能你六小齡童重拍,話不應該這麽說。《西遊記》的改編不是某一個人的專利,隻允許你拍相關的東西,不允許別人動,沒有這樣的道理。”張導演這話說得好,六小齡童演猴王演得入戲太深,真把自己當作猴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