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緊腰帶過日子 美國生活方式遭遇“完美風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e/xwzx/gjss/gdxw/200810/19/W02008101927282320247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0月13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工作。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同步推出救市舉措推動美股在八連陰之後強勁反彈。紐約股市三大股指13日均暴漲11%以上,道瓊斯指數和標準普爾指數分別創下史上單日上漲點數之最。新華社記者侯俊攝

  對於大多數特別是那些年齡在60歲以下的美國人來說,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竟然生活在一個原本隻能在書本上看到的新時代。事實上,美國正處在一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最嚴重的金融恐慌當中,這場危機完全可以與類似1907年以及1929年的嚴重金融危機相提並論,但人們目前還無法預期它對整個金融體係、經濟和社會所帶來的全麵影響。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理查德·伯納將這次金融危機戲稱為“完美風暴”,它雖然由次級抵押貸款所引起,但根源其實是美國人所崇尚的“舉債度日”的生活方式。一直以來,無論是普通民眾、華爾街高管還是美國政府,都在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舉債度日”。

  在多年低利率政策以及日益增多的“杠杆”交易的推動下,這種盛世狂歡似的生活方式最終給美國帶來災難。於是,金融風暴不期而至。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法裏德·紮卡裏亞宣稱,這場危機正在迫使美國正視自己在過去幾十年所形成的一些壞習慣,如果能夠拋棄這些習慣,那麽,美國人今天所承受的痛苦將變成巨大的收獲。可以說,本次金融危機也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完美風暴”。但問題是,美國還能回到過去那種看似繁榮的時代嗎?

  危機根源

  三大原因形成“借債度日”

  本報綜合報道如果從更深層次挖掘,金融危機的根子在於美國的“借債度日”。許多美國人一直過著超出自己實際收入可以負擔的生活。明明是“次級”,卻大肆借錢買房子就是這種“美式生活”早已超出了安全線的突出表現。美國的銀行一直都在鼓勵美國消費者借錢生活,送上各種貸款催促他們超前消費、超能力消費。雖然不能一概否定這裏的積極作用,但是,把借債人的還債能力押在了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的前提下,就注定了要引發危機,“崩盤”隻是時間問題。

  原因1: “借貸消費”在美國“紮根”

  美國經濟增長由生產驅動到由消費驅動的模式轉型,發生在1880年至1920年之間。到上世紀20年代末,借貸消費、“先買後付”已普及到美國各種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場。1930年那一年中,70%左右的新汽車、85%的家具、75%的洗碗機、65%的吸塵器、75%的收放機都是靠分期付款賣出的。就這樣,借貸消費的生活方式在美國社會紮根了。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美國人的消費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產出,他們也因此成了“舉債度日”的典型。個人消費開支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3,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對於本國人的生活方式,美國媒體曾形容說,“隻要太陽一升起,消費者就開始購物”。美國皮斯卡塔研究公司投資顧問史蒂芬·切奇說,2006年,美國人收入的90%用於消費,13%用於償付貸款,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借款才能維持生活。在這個數十年來一直靠消費拉動經濟的國家裏,許多人早已習慣“借債過日子 ”。

  時至今日,美國的消費即將跌落懸崖,而美國經濟也走到了懸崖邊上。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撰文稱,這次金融危機是美國瘋狂消費主義釀出的苦果。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e/xwzx/gjss/gdxw/200810/19/W02008101927282326443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0月10日,七國集團(G7)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西方七國集團當日在華盛頓公布一項行動計劃,旨在穩定全球金融形勢,恢複市場信心,支持經濟增長。新華社/路透

  原因2: 政府鼓勵私人擁有住房

  美國人擁有自己住房的比率在過去30年來一直穩中微升,2005年,達到了69.1%的曆史新高。布什最鍾愛的一句口號是建設一個“所有者社會”,鼓勵私人擁有住房是這個“所有者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石。布什甚至宣布每年6月為美國的“全國住房所有權月”,力圖使美國擁有自己住宅的家庭在2010年前增加 550萬。

  美國政府的確在鼓勵私人擁有住房方麵起了重要作用:成立了房利美、房地美、吉利美三大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機構;通過諸如《社區再投資法》等法律幫助私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購置住房;並為私人購買住房提供大量財政補貼。

  不難理解,在這樣一種社會大環境下,低收入人群自然會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心甘情願當“房奴”。美國的購房抵押貸款從1974年的6800億美元上升到今天的14萬億美元。僅僅在過去的7年時間裏,美國的購房抵押貸款總額就翻了一番。

  於是,次級抵押貸款也相應增加了。次級抵押貸款是指由發起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銀行或投資公司),向信用較差的客戶發放的購買房屋的抵押貸款。在美國人住房擁有率增長的4個百分點中,它的貢獻率達到了一半。

  住房擁有率增多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如有利社會穩定、民眾積累財富等等。但同任何其他投資一樣,購買住房同樣存在風險。現在美國可能有多至1000萬家庭住在負資產的自住房中,其中數百萬家庭的住房正麵臨或已經付不出房貸遭拍賣。

  原因 3:政府通過金融工具借債

  但與政府相比,美國普通民眾的“舉債度日”的習慣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美德。每個城市、每個縣、每個州的政府職能都在日益膨脹,但稅收卻沒有相應地大幅提升。怎麽辦?隻能通過各種精心設計、名目繁多的金融工具大舉借債。寄希望於將來的稅收以及聯邦政府的財政撥款,各級政府傾向於毫無節製地發行收入債券。這樣的後果是,為了從撥款中獲取利息,這些公共項目的造價越來越昂貴。由於這些成本對公眾缺乏透明度,各地政府往往會毫無忌憚地增加這些項目的成本。

  結果,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種債務“騙局”。經濟學家傑佛裏·薩克斯指出:“政府借了許多債務,卻從來沒有打算歸還。”因此,美國各地政府借出了問題。

  由於信貸市場緊縮,一些地方政府還麵臨破產陰影困擾,其中最有名的是亞拉巴馬州傑斐遜縣。因為飲用水衛生狀況受到起訴,傑斐遜縣於1995年開始大規模下水道改造工程,總共花費32億美元。2002年,為減少下水道改造貸款的利息支付,縣政府發行了一係列利率掉期,以對衝利率上漲風險。但由於信貸危機,縣政府的利息支出出現大幅上漲,掉期又無人接盤,縣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e/xwzx/gjss/gdxw/200810/19/W02008101927282347040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10月9日,一名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工作時擦拭額頭。由於信貸市場依然緊縮和國際油價持續走低打壓金融和能源板塊,以及通用汽車股價跌至58年來新低,9日紐約股市再次暴跌,道瓊斯指數下跌超過650點,收於8600點以下,標普跌幅也超過7%。新華社/路透

  危機幫凶

  兩大“幫凶”促成危機爆發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人“舉債度日”的生活方式雖然可以拉動經濟的發生,但事物往往“過猶不及”。由於持續多年的低利率政策以及不斷增多的“杠杆”交易,美國人在“舉債度日”的生活方式上一條路走到黑,結果促成了金融危機的總爆發。

  在這方麵,曾被奉為貨幣政策製定者的典範、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實際掌舵人的艾倫·格林斯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批評者認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當初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而他對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場,使這些被“股神”沃倫·巴菲特視為“大規模金融殺傷性武器”的衍生品最終引爆了美國金融市場。

  幫凶1:格林斯潘——讓利率一降再降

  上世紀90年代大選的時候,華爾街流傳著一個說法:管他誰當選呢,隻要格林斯潘還是美聯儲主席就夠了。然而,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往日的輝煌頓時黯然無光。而對格林斯潘批評得最為犀利的著作之一,是由威廉·弗萊肯施泰因和弗雷德裏克·希恩所寫的《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聯儲的無知年代》。

  在兩位作者看來,美聯儲在過去19年裏最關鍵的時候犯下了一係列錯誤:1987年股市崩潰、80年代的儲蓄與貸款協會危機、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危機、2000年科技股泡沫、對千年蟲的盲目恐懼、2007年以來的次貸和信貸危機等。令人吃驚的是,格林斯潘在每一次危機中所犯的錯誤都是一樣的,就是降息的幅度過大,而且維持過低利率的時間太長。

  利率太低,使得金融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過剩。格林斯潘成功地使美國嬰兒潮一代瘋狂地將自己的儲蓄取出來,投向股票市場,以彌補因降息而縮水的收益。在格林斯潘對“新經濟”大加讚賞的時候,經濟學家根本找不到生產率提高的證據。後來,學者們才領悟到,從新技術問世到生產率的提高,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適應期。而格林斯潘所津津樂道的生產率奇跡僅僅是一個統計上的幻覺。

  經常被人們提起的“格林斯潘對策”說,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格林斯潘就會立即出手,但當資產價格上漲的時候,他卻坐視不管。當網絡泡沫崩潰之後,格林斯潘故伎重施,仍然希望通過降低利息刺激美國經濟。

  而且,在降低利息的同時,美國的住房貸款機構不斷放寬房貸標準,尤其是針對收入較低、信用等級較低的客戶,開發出各種新型貸款,比如可調整利率。

  這種所謂的創新使得沒有足夠金融知識和風險意識的貸款人盲目貸款,但這些借款就成了隱蔽的定時炸彈,到期就會爆炸,讓借款人無力還款,陷入困境。

  格林斯潘當時對這種非固定利率貸款非常支持,他認為在降息的背景下,這種貸款方式能夠讓貸款人省很多錢。但房地產價格從2006年之後開始下跌,很多貸款買房者才震驚地發現,其所要償還的貸款,已經遠遠超過了房產的價值。

  幫凶2:“杠杆”交易——催生舉債豪賭

  “杠杆”是華爾街對債務的特殊稱謂,它也是造成目前金融危機的核心因素。在低利率情況下,炮製高收益率的首選方法並不複雜:大量使用投資“杠杆”。

  “杠杆”交易可讓您以低於合約交易金額的資本進行該項交易。比如說,你可以買入一項能產生6.5%現金收益的資產,資金中有10%是你的自有資金,剩下的90%是從銀行以5%的利息借來的。

  這樣折算下來,你的自有資金部分就實現了20%的收益率目標。同樣一筆交易,顧客所投入的資本越少,則杠杆效應則越高。然而杠杆式交易可帶來倍增的利潤,也可令你的虧損因應你的杠杆比率而擴大。

  華爾街危機的罪魁禍首就是所謂的“杠杆”交易。華爾街發明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透過種種“杠杆”,金融機構似乎可以無限創造信用,玩所謂錢生錢的把戲。然而,這些手段或可促進投資回報率,卻無助於真正的財富增長。高管們願意舉債豪賭,隻要他們當年能夠把利潤做上去,他們就可以多拿收入,來年賠了錢也不用退還過去的所得。這樣高管們就願意借錢炒股,多多益善,而且美其名曰“杠杆”交易。

  “杠杆”交易在美國已經受到了質疑,至少是已經暴露了醜惡的一麵。巴菲特5年前就批評了這種“杠杆”交易,他認為這種方式會使“那些聰明的家夥走向破產”有“金融大鱷”之稱的喬治·紹羅什在其他投資市場呼風喚雨,唯獨對金融衍生品敬而遠之。他曾表示搞不懂這些金融工具的“原理”。

  如果說人們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得到什麽教訓,那就是一條簡單而古老的經濟學規則: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想獲取什麽東西,你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債務並非不好,當現代經濟要求人們負責任地利用債務。但由於名目日益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掩蓋了真實的成本,這使得不負責的舉債行為常常大行其道。

   借債後果

  美國人“勒緊腰帶”過日子

  商場門庭冷落,餐廳車馬稀少,民航乘客銳減,車行無所事事……金融危機開始影響實體經濟的各個層麵,隨著消費者逐漸習慣勒緊腰帶過日子,美國經濟的最大驅動力——消費可能迎來20多年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個季度。令美國人頗感鬱悶的是,信用卡公司也在這時候開始降低信用額。而由於“量入為出”的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華人在這次危機中未受到太大衝擊。這種消費觀念受到一些美國人的認同,被認為是渡過難關的最實際的辦法。

  高檔商品銷售額銳減

  美國汽車銷售商今年9月份不得不麵對15年來最糟糕的銷售紀錄;美國航空公司的國內航班9月份航程減少11.7%;“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奢華酒店和賭桌前的顧客在持續減少;市郊的大型購物中心車輛日益稀少……

  “最近一些日子,客流量驟減,銷售額幾乎為零。”拉斯維加斯一家高檔家具和藝術品店老板吉爾·科隆說,過去5個月,他已經裁減5名銷售人員,現在隻剩下3名。

  零售業也感受到陣陣寒意。由於銷售前景不好的預期,一些零售商店撤回了向華爾街提供的盈利預期報告。

  平時大手大腳的一些消費者也開始量入為出。現年23歲的妮科爾·貝德索爾是芝加哥市一家美容院的經理,以前每周至少光顧一次燒烤餐廳,但現在隻能去相對便宜的休閑餐館打打牙祭,且每月也就兩次。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伊馮娜·沃恩是一名銷售助理,平時嗜好吸煙。她說,自己抽的煙已經從高檔煙“降級”為便宜煙,“能省就省吧”。

  信用卡公司降信用額

  麵對房地產價值急降、經濟疲軟和就業市場低迷,美國消費者正越來越多地從信用卡裏提取現金使用,同時拖欠債務的情況也不斷上升。為避免在周轉性信貸上陷入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那樣的泥潭,信用卡發卡商和各銀行都開始降低普通消費者的信用額度、提高利率、限製信用卡的刷卡次數。

  美國主要信用卡發卡商美國運通公司6月25日就警告說,越來越多的持卡者開始拖欠還款,華爾街隨後預計運通公司將調低今年的收入預期。美國銀行家協會發言人約翰·霍爾說,在目前的經濟金融環境下,信用卡發卡商的謹慎是“必須要采取的措施”。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雜誌》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大約5.8%的美國人屬於衝動型消費者。而且,大部分衝動型消費者是年收入5萬美元以下的中低收入者,他們的信用卡欠債太多,清償困難。正是因為衝動型消費者會把信用卡額度當作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因此發卡商降低額度反而可能讓這些消費者獲益。專家們說,經濟環境不好有時非但不能遏製衝動消費,反而可能導致這種消費增加,因為人們可以從購物中獲得滿足感。但當他們發現信用卡額度不夠時,就隻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