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奧運冠軍:英雄不問出處 隻需問歸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2/160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2/160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打工妹射擊冠軍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2/0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六歲推殺豬車的小哪吒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2/0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媽媽”冠軍

巴爾紮克說:「苦難對於天才是墊腳石,對於強者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這話用來評價奧運冠軍彷佛有幾分恰當。如果留心可以發現,迄今為止,幾乎每個奧運冠軍在書寫傳奇的背後,都有一個堪稱困窘的家境,而貧困的家境成了他們攀登高峰的動力。
比如,獲得女子10米雙人跳台冠軍的王鑫。據《武漢晨報》8月13日報道,王鑫的家隻有24平米。對於下崗工人家庭來說,王鑫每個月的開銷,是個不小的包袱,王鑫父母下崗後隻能在夜市擺地攤,以供王鑫跳水。

奪金牌者詮釋體育真諦

再比如﹕陳燮霞,出生於番禺區大坳村一戶普通農家。當年,為省2塊錢路費,其父從大坳村踩20公裏單車,把女兒送到番禺區體校。為了龍清泉的300元生活費,其父母到安徽宣城打工,懂事的龍清泉從不浪費零花錢。為了籌措訓練經費,林躍的父母決然賣掉了祖屋。陳艷青,3年不知西瓜味。而郭文珺,父母早年離異,父親離家出走,一去杳如黃鶴……正如有心人統計,中國的奧運冠軍大部分出自寒門之家。

英雄不問出處。無論郭文珺曾經的打工妹經歷,還是陳艷青的三退三出,乃至冼東妹升任媽媽後,依然勇奪金牌,無不詮釋了體育精神的真諦----無論是貴冑還是平民,誰都可以參與,職業無貴賤,參與皆平等。

在眾多的奧運冠軍中,舉重冠軍張湘祥不能不提。張湘祥的經歷很傳奇,當年剛練舉重時,他為石智勇收拾衣服、提鞋子。在領獎台上四度磕頭的也是他。最值得回味的是,張湘祥今年拿到了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他發誓要考取博士研究生。此外,這名帥氣的冠軍,英語很棒,還寫得一手好鋼筆字。

可以確信的是,張湘祥如果退役了,即使沒有奧運冠軍這頂冠冕,他同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續寫人生風流。冠軍不是全部,體育也不是人生全部。體育的曼妙在於,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都可以憑實力奪冠,任何人也都可以掛「冠」而去,甚至隻把體育當作人生調料,告別體育後,在人生另一舞台上依然瀟灑。

英雄歸處讓人牽腸掛肚

英雄不問出處,英雄的歸處卻讓人牽腸掛肚,那些不能摘金奪銀的運動員的歸宿,尤其值得追問。當然,許多「名人」的歸宿,人們已無須擔心。比如,體操王子李寧、鄧亞萍,包括正在競選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的劉翔……他們的人生軌跡無疑很完滿。但是還有一些人的歸處並不那麼美麗。比如淪為「搓澡工」的全國舉重錦標賽冠軍鄒春蘭,儘管她多次獲獎,但沒有得過奧運獎牌,一名資深舉重教練深有感觸地說,現在中國體育看重的是奧運會冠軍和全運會冠軍,如果沒有這兩種金牌,退役以後的日子肯定難過。拿到奧運會金牌,這才是「招工」通知單……如果冠軍隻是「招工」通知單,這樣的冠軍未免太單薄。體育不該如此單一,不能因為從事了體育就一無所長,除了體育就再無謀生技能。

當我們欣慰於英雄不問出處的同時,能否輕聲低問,英雄何以譜寫他們的歸處?也許有一天,當英雄不問歸處和英雄不問出處一樣流行時,體育就能實現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