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硝煙彌漫”越害怕戰爭越愛拍戰爭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4/85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電影《一望無際》反映伊拉克戰爭

  故事片硝煙彌漫

今年入圍奧斯卡的5部最佳外語片 ,主題都和戰爭有關。如波蘭的《卡廷森林大屠殺》講述了兩萬多名波蘭軍人在二戰中遭到蘇聯秘密警察屠殺的慘劇,片中的殺戮鏡頭讓人不寒而栗。奧地利的《偽鈔製造者》同樣是以二戰為背景,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聚焦一所納粹成立的曆史上最大的偽鈔集團。而哈薩克斯坦的《蒙古王》則是描寫成吉思汗如何征戰沙場的故事。俄羅斯的《12怒漢》是翻拍美國1957年的作品,但背景轉換到車臣。以色列片《波佛特戰線》則是講1982年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

  紀錄片場麵血腥

獲得金球獎最佳劇情片,並被列入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的《贖罪》,因為涉及性和血腥的二戰場麵在美國被定為R級。在最佳紀錄片的入圍名單上,和戰爭有關的占據了8成,包括與伊拉克戰爭有關的、由查爾斯·弗格斯執導的《一望無際》,探討敏感的美軍虐囚問題的《駛向陰霾的出租》,描寫被烏幹達聖主抵抗軍綁架征召入伍的烏幹達兒童艱難處境的《戰與舞》,以及表達曾作戰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國士兵們心聲的《回家行動:戰爭經曆記錄》。

  現代人害怕戰爭

執導《卡廷森林大屠殺》的導演瓦伊德表示,這屆奧斯卡入圍影片中有不少主題都是戰爭絕非偶然,“這反映出當前人類的焦慮,這種情緒源於對戰爭的擔憂。”瓦伊德認為,進入了21世紀的人類,依然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不少電影人嗅出了濃濃的火藥味,開始重新正視戰爭片的創作,並藉由影片來表達自己的反戰情緒。而這種趨勢,理所當然地會被嗅覺敏銳的奧斯卡注意到。

  有故事又有效果

綜觀近幾年來的得獎影片,每一部均有著較好的故事情節和觀眾可以接受的道義感,之後才是各項用以輔助的製作手段。“拍戰爭片的好處在於,發生在戰場上的故事總是會麵對生與死的抉擇,所暴露出的人性可能是最崇高的,也可能是最陰暗的。戰場上永遠充滿著矛盾和曲折,也就容易講出一個好故事。”瓦伊德說,這就比較迎合奧斯卡選片人的口味,因為他們往往傾向於那些表現人性閃光的情節。“而且戰爭片容易拍出能吸引觀眾視線的、令人震撼的場麵,隻要往裏砸錢,就可以加入很多特效。”曾紅極一時的影片《珍珠港》,投資接近兩億美元。除了動用高科技外,劇組還向美國軍方借來大量戰鬥機,甚至動用航母拍攝,來營造逼真的戰爭場麵